当线描遇到色彩,会碰撞出怎样奇妙的火花?
绘画艺术当线条与色彩相遇,必定擦出奇妙的火花,勾与曲线或直、或粗或细的线:譬如:这幅画线条很柔和,人体或工艺品的轮廓和曲度比例相当精确。
那可以使艺术的韵味更浓
请问国画山水画,是勾好线条最后再染底色么,比如松树画好再染色?通常调的什么色?
很荣誉邀请我回答你的问题 ;
我先回答你的第一个问题:国画山水画是先勾好后染色。
传统山水画的绘画主要包括勾、皴、点、染四个步聚:
勾:是指勾线,勾肋出山石、树木的基本轮廓线。这一步看似简单,实则是关乎整幅画成败的关键。因为勾线实际上是对整幅画的构思设计,基本轮廓没设计好,画出的作品一定不好看,所以,勾线前对整幅画要有总体构思和设想,做到胸有成竹,必要时应设计图稿,那种随意画的画法并不见得高明。
勾线设计有南派北派之分,北派山水以雄伟壮丽的高山大岭和古朴苍桑的松柏树木为特征,南派山水则以平雅意趣的丘陵江湖和淡雅清丽的花柳杂树为特征,现代山水更倾向用横幅长卷描绘全景式的博大场景。从作者的提回中可以看出,你应该喜欢画北派山水画。
勾线通常用湿墨或清水,忌用浓度较高的墨,以便可改可救。
勾线最好将纸竖立勾画,平铺在画台上勾画易产生视觉误差。勾好后应挂起来反复审视修正,直到整个画面构图,景物造型满意为止。
皴:皴擦是山水画特有的笔法,通常讲山水画的笔法除勾线外,最核心的就是皱法,也可以说,不懂皴法就不懂山水画。皱法是指用笔皱擦出山石、树木的皱折纹理,古人经过长期观察,并根据不同的山形地貌,总结出一套完成的皴法体系,大致可归纳为线皴类、面皴类和点皴类。
其中线皴类有披麻皴、解索皴、云头皴、荷叶皴等。这些皴法是用不同的线条及组织形式来表现山石的结构与纹理。
面皴类斧劈皴、刮铁皴、钉子皴等。这类皴法多用侧锋行笔,下笔成面。
点皴类有米点皴、雨点皴、豆瓣皴等。这类皴法主要是以点表现山石的结构纹理特征,用墨要有浓淡变化,还要注意疏密关系(如下图)。
点:在山水绘画中,点是较常用的造型要素。点的出 常常表现为苔点、落叶、腐土、碎石等,可对山石形象进行生动、丰富的塑造。打点的笔选用弹性较好的健毫、兼毫为主。打点时,用力要有轻重缓急的差别,用墨注意浓淡、干湿的自然变化。
染:是指用淡墨和湿墨或色彩染出山石、树木的阴阳向背,以及染云雾、水纹,使景物具有立体感真实感。山水画中染的作用是丰润笔墨,统一画面、调和气韵,染色时用羊毫笔,以透明度的墨盒水色为主,层层加染达到生动润致的效果。染法用笔不可平涂顺抹,要依据山石的结构变化,进行烘托、挤衬。画面追求笔墨颜色和谐的意境每感。因此,现代山水画则更重渲染,大有无染不成画之意。渲染确可增加画面蒙笼美,渲染时,通常采取皱阳面而染阴面较好,且生宣和熟宣的染法是不同的。
对于松树画好后染色问题:通常用花青色染松针,赭石色染山石,待稍干后,用浓墨点山石的苔点。最后提款。铃印完成。
以上回答,敬请各位老师提出宝贵意见,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中国山水画博大精深且门类繁多,如青绿山水、浅绛山水、水墨山水、焦墨山水、泼墨山水,如此等等。在中国山水画的创作中,染色是一个极其重要的环节。一幅好的山水画,色墨相融,相得益彰,是整个创作环节中的关键步骤之一。然而,山水画的敷色又被划分许多种,根据所描绘对象的不同、想要达到的效果的不同,又被细分为泼彩、点彩、敷染、托染、烘染、勾染等具体技法,不能笼统的一概而论。
比如松树的画法和表现形式,根据画面整体风格的迥异,也可划分不同的表现技法。如:双沟画法就可以采用先勾线后染色的方式进行;如是采取较奔放的写意画法,就可以根据需要边画边敷色;也有部分画家采取直接墨加色的方式进行创作。总之,无论哪种技法,都是为整个画面服务的,不可抛却对整体布局的构想而随意使用。
松树为不落叶长青植物,通常按季节和树龄长短,树叶的颜色有差异。如:树龄较短的小松树松针呈浅绿、嫩绿或草绿色;树龄较长的古松树大都呈葱绿和汁绿色。另外,受光线、天气的影响,色彩也会产生变化,这需要画家多观察和区分。
树干多呈褐色、赭石色和褐红色。一般用赭石、朱磦、藤黄和淡墨根据需要酌情调配。常言道:熟能生巧、勤能补拙。只要细心观察、仔细揣摩,多练习,就会有所收获和感悟。
以上为个人观点,仅供参考!(文中配图作品:作者 刘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