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画国画中的叶子,有什么要求?
山水画是由山石、树木、云烟,流水以及人物、房屋、桥梁构成。那么如何画树木?我认为你如果是初学山水画者,最好还是从画树木入手。
画树木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1、先以枯树为对象,因为他得结果清晰,形态分明,对初学者,容易掌握他的结构和树木的特征。
2、树木有主干、大枝、小枝、树叶组成。一般是画得顺序是先画主干,然后画大枝和小树枝,最后画叶子。
3、古人说的,树分四枝,就是要我们注意画树木时注意前后、左右的变化。这样画是要求画出的树木符合生长规律,充分体现树木的空间层次和立体感。千万不要认为,树分四枝,就是每一个棵树上都画四枝。一定避免重复,单调。
4、画主干时,一般认为习惯是从上往下画,从左向右的顺序。向右的树枝自下而上画,向左的树枝自相而下画。这样画的目的是不为了方便,当然你也可以根据自己的习惯,改变画法。“法无定法”就是这个道理。
5、画树木时一定注意树的形态,其实在绘画中一般就是分为两种,一个是向上,一个是向下。所谓的“鹿角”和“蟹爪”就是说的这两种。
6、画主干时,一定不能太直,要有弯曲形态,用笔有顿挫、转折的表现。古人说的“树无一寸直”就是说的这个道理。我们要是画好几棵树木时候,还要注意树木之间的穿插,错落关系。前后大小的呼应。不能画得所有的树木都是一个姿态。
树从根生 ,因此先定位分现根隐,根现根;在画面上显现出根的部分,隐根;隐根不见,但心中有根画树要主意最多能现一半根来, 既使百年桑也到多于此。
根多三向即左右前,后边的根是不可能看得到的,客观的画树,从实际出发,一定树枝交错,枝发玉叉,意思是说,枝杆向五个方向生长甚至更广的发展,枝杆的才会代表树的生命力之旺盛画中有树,画中有树,依然,树是生命强大的代表,叶子虽然多但不可乱,宜多自然的阴阳先定,方向要明,矛盾,反之宜同。一般叶子墨迹代表叶子,如果墨中的空白当作叶子,那么墨迹则是叶子中的阴影,这样画要虚构轮廓。就像相片的底片一样有形状、有光感、立体感。或许这样画出来的更有特色!“当名反表”--会适合某些树种。树干无皮者死气,如人无衣着。干阔处皴笔表皮也。树在自然界中往往有虫伤,风折枝痕,精到之处更尽显树貌。
上面从整体概括了我心中树的模样。当你的画中有颗树,画完以后别人看画时也没在树上挑剔什么,那你的这颗树就画好了。最其码是颗得题的树。假如一眼能看出是什么树种那就更好了。要是看画之人能从这颗树上体会到某种精神,每每看到它都会产生一种离这颗树距离犹近的感觉,说明它已是传神之作。当然了那是一种幻觉!树呀树!
风雨苍桑而不倒,悬崖峭壁仍屹立。这就是好样的您!------树的精神!其实画国画中的树正是为了表现他的这种精神。
怎样才可以画好一张国画啊
国画做为中国的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有着自己明显的与其它艺术形式不一样的地方。
国画有着自己明显的特征。传统的国画不讲焦点透视,不强调自然界对于物体的光色变化,不拘泥于物体外表的肖似,而多强调抒发作者的主观情趣。国画讲求“以形写神”,追求一种“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感觉:而西洋画呢?则讲求“以形写形”,当然,创作的过程中,也注重“神”的表现。但它非常讲究画面的整体、概括。有人说,西洋画是“再现”的艺术,国画是“表现”的艺术,这是不无道理的。
国画与西洋画相比有着自己独特的特征,还表现在其艺术手法、艺术分科、构图、用笔、用墨、敷色等多个方面。按照艺术的手法来分,国画可分为工笔、写意和兼工带写三种形式。工笔就是用画笔工整细致,敷色层层渲染,细节明彻入微,用极其细腻的笔触描绘物象,故称“工笔”。而写意呢?相对“工笔”而言,用豪放简练的笔墨描绘物象的形神,抒发作者的感情。它要有高度的概括能力,要有以少胜多的含蓄意境,落笔要准确,运笔要熟练,要能得心应手,意到笔到。兼工带写的形式则是把工笔和写意这两种方法进行综合的运用。
国画在构图、用笔、用墨、敷色等方面,也都有自己的特点。国画的构图一般不遵循西洋画的黄金律,而是或作长卷,或作立轴,长宽比例是“失调”的。但它能够很好表现特殊的意境和画者的主观情趣。同时,在透视的方法上,国画与西洋画也是不一样的。透视是绘画的术语,就是在作画的时候,把一切物体正确地在平面上表现出来,使之有远近高低的空间感和立体感,这种方法就叫透视。因透视的现象是近大远小,所以也常常称作“远近法”。西洋画一般是用焦点透视,这就像照相一样,固定在一个立脚点,受到空间的局限,摄入镜头的就如实照下来,否则就照不下来。国画就不一定固定在一个立脚点作画,也不受固定视域的局限,它可以根据画者的感受和需要,使立脚点移动作画,把见得到的和见不到的景物统统摄入自己的画面。这种透视的方法,叫做散点透视或多点透视。如我们所熟知的北宋名画、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用的就是散点透视法。《清明上河图》反映的是北宋都城汴梁内外丰富复杂、气象万千的景象。它以汴河为中心,从远处的郊野画到热闹的“虹桥”;观者既能看到城内,又可看到郊野;既看得到桥上的行人,又看得到桥下的船;既看得到近处的楼台树木,又看得到远处纵深的街道与河港。而且无论站在哪一段看,景物的比例都是相近的,如果按照西洋画焦点透机的方法去画,许多地方是根本无法画出来的。这是中国的古代画家们根据内容和艺术表现的需要而创造出来的独特的透视方法。
在用笔和用墨方面,是国画造型的重要部分。用笔讲求粗细、疾徐、顿挫、转折、方圆等变化,以表现物体的质感。一般来说,起笔和止笔都要用力,力腕宜挺,中间气不可断,住笔不可轻挑。用笔时力轻则浮,力重则饨,疾运则滑,徐运则滞,偏用则薄,正用则板。要做到曲行如弓,直行如尺,这都是用笔之意。古人总结有勾线十八描,可以说是国画用笔的经验总结。而对于用墨,则讲求皴、擦、点、染交互为用,干、湿、浓、淡合理调配,以塑造型体,烘染气氛。一般说来,国画的用墨之妙,在于浓淡相生,全浓全淡都没有精神,必须有浓有淡,浓处须精彩而不滞,淡处须灵秀而不晦。用墨亦如用色,古有墨分五彩之经验,亦有惜墨如金的画风。用墨还要有浓谈相生相融,做到浓中有淡,淡中有浓;浓要有最浓与次浓,淡要有稍谈与更淡,这都是国画的灵活用笔之法。由于国画与书法在工具及运笔方面有许多共同之处,二者结下了不解之缘,古人早有“书画同源”之说。但是二者也存在着差异,书法运笔变化多端,尤其是草书,要胜过绘画,而绘画的用墨丰富多彩,又超过书法。笔墨二字被当做国画技法的总称,它不仅仅是塑造形象的手段,本身还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
国画在敷色方面也有自己的讲究,所用颜料多为天然矿物质或动物外壳的粉未,耐风吹日晒,经久不变。敷色方法多为平涂,追求物体固有色的效果,很少光影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