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国画

竹影 中国画有什么特点?

中国话重写意。
中国画以线造型,讲求笔墨情趣,注重写意性。中国画不注意像不像,不像西洋画那样画得同真物一样颜色方面: 中国画以墨和朱砂为颜料。归纳:中国画重神似、神韵。

人物画的笔法有什么特点?

在国画人物画的各种技法中,作为最基本的一法便是“骨法用笔”。所谓“骨法用笔”,主要是指用笔的方法,又称“笔法”。论其速度,有快有慢,论其力量,有轻有重,再加上各种提、按、顿、挫、转、折的节奏变化,来形成各种粗的或细的、长的或短的、方的或圆的笔触,用以表现客体结构、质感、量感或主体情感。
国画这些“骨法用笔”,一般都是蘸了墨然后在画面上显现出来的,作用主要是以线描形态建立起造型的骨架。在不同线描所构成的范围内,还需要填染不同的色彩或水墨,这种填染又是不见笔触的,所以又称之为“肉”,骨肉兼济,才是一幅好的作品。
人物画笔法,在古代通常归为“十八描”,其中高古游丝描、琴弦描、铁线描、曹衣描、蚯蚓描为一类,大都中锋用笔,速度、力量均匀,线形精细圆劲,多用工笔画风的创作,尤以高古游丝描为典型。
如东晋画家顾恺之的线描紧劲连绵,循环超忽,格调飘逸,笔意如春云浮空,流水行地,给人一种春蚕吐丝般的婉约温润,生动地描绘出了人物轻软潇洒、宁静典雅的衣饰质感和精神气韵。
行云流水描、马蝗描、钉头鼠尾描、混描、撅头钉描、折芦描、橄榄描、枣核描、柳叶描、兰叶描、战笔水纹描、减笔描、枯柴描是另外一类笔法。
大都是中侧锋并用,用笔速度有快慢,力量有轻重,从而形成粗细有变化的线形,除用于工笔画风的创作外,更多地被用于兼工带写或写意画风的创作。
总之,人物画笔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中锋用笔而速度、力量均匀的,其中游丝描等偏向于柔性,铁线描等偏向于刚性。另一种中侧锋并用而速度、力量不均匀的,其中兰叶描等偏向于柔性,折芦描等偏向于刚性。

郑板桥的诗书画各有什么特点? 可不可以请你在1月2日前回答我,谢谢你!

 一、画之“绝”——遵循“意在笔先”、“趣在法外”。
  郑板桥是清代著名书画家,尤擅画兰、竹、石。他以草书中竖长撇法运笔入画,粗笔细描,疏密得宜;淡妆浓抹,恰到好处;笔力劲峭,画面清奇;淡雅隽永,自成一家。
二、书之“绝”——书法独创“六分半书”,“乱石铺街”。
  郑板桥的书法,自称为“六分半书”,人称其为“乱石铺街”。
  板桥书法,融汇真、草、隶、篆四种书体,而以真隶为主,以篆隶参行、楷,用作画的方法写成,非古非今,非隶非楷,瘦硬奇峭,自成体貌,不落俗套,故只有“六分半书”,实则还有“三分半画。”这种把书画融合得如此天衣无缝的字体,高低不一,大小不一,疏密不一,看似“乱石铺街”,实是错落有致,疏朗有序,纵横驰骋,挥酒自如。
  三、诗之“绝”——诗文应该“放言高谈”,“沉着痛快。”
  郑板桥擅画兰竹,工书法,还善诗文。与他的书画一样,他的诗文也
  是很有特色,别具风格的。他说自己的性格“放荡不羁,谩骂无择”。

中国人体画和西方相比各有什么特点和不足之处吗?

首先,我查了下资料 看了下 人体艺术,人体艺术是人身体的外在之美,可观可赏。当人的思想达到一定的境界的时候那种欣赏可称之为艺术(哈哈哈哈哈哈哈,不知道为什么,就像笑一下),人体艺术不只是单单的把身体裸露在外面,这种单单的裸露是不被纳入艺术当中的。而真正称之为人体艺术的是一种超越(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超越 你懂吗!)人体艺术是某些有关人体的绘画、雕塑、摄影等艺术创作和行为。所以那说下人体画。

1、人体画起源于西方,这个大家都知道,那就这样一说,老外比我们可能这方面,更专业,毕竟西边的人,也更开放,比基尼不也 ,西边人发明的吗。那感觉 视觉冲击,人体之美。所以我认为西方的人体画,要更专业,体现出的美感,可能要更有感觉,更有那种味道,中国人体,在褪去了,旗袍这样的古典美的衣装,我脱光了让你画,可能不知道,要怎么画了,我想表达什么呢,我是要体现她的意境呢,还是要体现他的柔美呢。

2、我觉得所作的画,是可以体现意境的,是有故事的,每个人理解的也不一样,画中的人物,是否能触动你,很有可能会来源于你自己的经历,或者你觉得,你认为,画中所讲,或者这位艺术家,为什么要这样画,他为什么用这样手法,为什么这部分亮,这部分暗?

3、我觉得人体画,就是人体画,中国人体画虽然可能发展慢,但是更有韵,也更能代表东方,我认为,西方玩这个艺术,有一手了,大师级别的人物,肯定是有,但是褪去海潮,才能看见谁在光着屁股游泳,画的成品,跟文化,环境,历史,这些都有影响,所以 我认为没有不足之处,唯一的不足是,懂得人太少,我也不懂!

人物画应该包含人体画,如果之谈人体画,感觉不如直接回答中国人物画有说头,对比人物画,同样能够解惑人体画的不同,哈哈~

绘画是跟随时代的变迁而发展,有传承,也有创新。中国人物画如徐悲鸿先生的《田横五百壮士》、《愚公移山》;蒋兆和先生的《流民图》就能看到作者不同的生活背景和创作风格。徐悲鸿先生有在法国留学学习西方油画的经历;蒋兆和画的《流民图》纯属中国元素。两者相比各有特点:

徐悲鸿先生《愚公移山》作品

徐悲鸿先生《田横五百壮士》作品

蒋兆和先生《流民图》作品

蒋兆和先生《流民图》局部

蒋兆和先生《流民图》局部

从徐悲鸿大师和蒋兆和大师上述的作品来看,同样是画人物画,绘画风格截然不同。徐悲鸿先生的《愚公移山》和《田横五百壮士》的两幅作品,有油画的光线透视、色彩鲜明、人物逼真等鲜明特点。《田横五百壮士》是1930年徐悲鸿先生完成的作品,徐悲鸿先生创作此画时,正值中国政局动荡,日寇开始在中国横行,徐悲鸿意在通过田横的故事,歌颂宁死不屈的精神。

蒋兆和先生的《流民图》典型的中国画风,黑白灰色调,点线面的线条风格。形态各异的悲情面孔,意在点醒流离失所的中国难民的魂,何时警醒?如何去改变当时千疮万孔的旧中国,给国人以警醒和启示教育。

中西方文化各有优势,也各有利弊,就如你提到到中国人体画和西方相比是一个道理。没有绝对的好,也没有一无是处的不足。只是我们站在那个角度去审视和看问题,每一个人看问题的出发点不一样,角度不一样,你所得到的结果就不一样,是不是这么个“理”?所以,以上分析只是本人浅显的一点认知,不足之处,还望各位好友不吝赐教。

我是浅浅一笑有酒窝,欢迎关注我,我们一起努力,共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