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国画有哪些特殊的手法?
国画中的“线法”也称“勾股法”,是采取焦点透视描绘建筑物,运用透视法强化建筑物的空间感和深远感。与传统的绘画手法不同。线法所画的作品多作为装饰宫殿及回廊之用,因为其直接画于壁上,或画于纸绢再张贴墙上,日久风化,留存下来的很少。
国画手法除了笔法、墨法、线法外,还有一些特殊手法。其中湿笔是与干笔相对,指笔含较多水分。干笔指笔含较少水分。
颤笔是指作画时画出一种抖曲颤动的墨线。皴法则多用以表现山石和树皮的纹理,其中国画的皴法主要有披麻皴、直擦皴、雨点皴、卷云皴、解索皴、牛毛皴、荷叶皴等数十种之多。
没骨是指不用墨笔为骨,直接用彩色描绘物象,用青、绿、朱、赭、白粉等色,堆染出丘壑树石的山水画,称“没骨山水”。
渲染是指用水墨或颜色烘染物象,分出阴阳向背,增添质感和立体感,加强艺术效果。烘托是用水墨或淡彩在物象的外廓渲染衬托,使其明显突出。如烘云托月,以及画雪景、雨景、雾景、晨昏、流水、白色的花鸟和白描人物等,一般采用外罩、围染的烘托方法。
国画的各种手法,实际上可以理解为画家运用毛笔的方法,也就是毛笔而产生的用笔、用墨的技法,其中墨法中包含了色彩的技法。在国画的发展过程中,国画的抒情意味越来越浓。
国画笔墨的含义,已经不是简单的技法问题,而是成为国画的代名词。在国画的笔墨观中,渗透了国画的精神。简单说来,国画的笔法,是由点、线、面组成,而线条的运用是最重要的。国画书写线条的方法被称为“用笔”,国画用水墨的方法,被称为“用墨”。
国画笔法是由书法中的行笔演变形成的,行笔包括起笔、运笔、收笔三个部分,起笔和收笔逆入藏锋、自然含蓄,行笔要有力度,用笔要意在笔先,以意使笔才能因意成像,动人之处在于有意趣。
中国画的主要笔法是什么?
中国画的笔法有六种,分别是中锋、侧锋、逆锋、拖锋、折钗股与屋漏痕、飞白锋。
中锋:中锋即锥形毛笔笔尖在毛笔的运行过程中,始终处在用笔的中心位置。中锋用笔是中国画用笔方法的首要特征。
侧锋:侧锋顾名思义就是将毛笔倾斜,毛笔笔尖的中心位置偏于侧面。其特点是:用笔变化丰富,有强力的用笔张力,爽快中显山露水。
逆锋:逆锋是相对于正手位置顺行方向的反方向毛笔运行方法。逆锋运笔阻力增大,笔锋聚散,松紧变化不同于顺笔意味。
拖锋:拖锋即将毛笔倒于纸面上,拖拉运行。特点是转换自然,快慢有致。在人物画求形准确要求下,拖锋比其他方法容易做到,方法实用简便。缺点是用笔比较浮,没有力透纸背的感觉。
折钗股与屋漏痕:根据自然中的现象与痕迹而追求的用笔方法,是中锋行笔的变异手法,从而丰富了中锋用笔的表现。
飞白锋:此笔法是从书法用笔中的飞白转化而来。特点是用笔松、毛,看似蜻蜓点水,实则虬劲有力,阳刚而有内力,松散见精神,有一种苍茫的感觉。
扩展资料:
中国画,简称国画,它是用毛笔、墨和中国画颜料在特制地宣纸或绢上作画,题材主要有人物、山水、花鸟,技法可分工笔和写意两种,富于传统特色。国画可分为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三种。
中国画大致可分为;人物,山水、界画、花卉、瓜果、翎毛、走兽、虫鱼等画科;有工笔、写意、钩勒、设色、水墨等技法形式,设色又可分为金碧、大小青绿,没骨、泼彩、淡彩、浅绛等几种。
主要运用线条和墨色的变化,以钩、皴、点、染,浓、淡、干、湿,阴、阳、向、背,虚、实、疏、密和留白等表现手法,来描绘物象与经营位置;取景布局,视野宽广,不拘泥于焦点透视。有壁画、屏幛、卷轴、册页、扇面等画幅形式,辅以传统的装裱工艺装璜之。
人物画从晚周至汉魏、六朝渐趋成熟。山水、花卉、鸟兽画等至隋唐之际始独立形成画科。五代、两宋流派竞出,水墨画随之盛行,山水画蔚成大科。
文人画在宋代已有发展,而至元代大兴,画风趋向写意;明清和近代续有发展,日益侧重达意畅神。在魏晋、南北朝、唐代和明清等时期,先后受到佛教艺术和西方绘画艺术的影响。
中国画强调“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要求“意存笔先,画尽意在”,强调融化物我,创制意境,达到以形写神,形神兼备,气韵生动。
由于书画同源,以及两者在达意抒情上都和骨法用笔、线条运行有着紧密的联结,因此绘画同书法、篆刻相互影响,形成了显著的艺术特征。作画之工具材料为我国特制的笔、墨、纸、砚和绢素。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笔法
中国画的主要表现手法有:
张砚钧人物画
张砚钧作品
张砚钧作品
张砚钧画
张砚钧作品
干湿浓淡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