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国画

董其昌对中国古代文艺发展的影响?

董其昌,明末著名画家、书法家、艺术理论家董其昌在中国美术史上地位十分重要,他针对中国传统文人画创作所提出的“南北宗”论对后世影响巨大,成为之后近300余年文人画创作的主要指导思想, 清代许多书画学派所赏识和效仿 。

虽然董其昌 "南北宗论"对山水画进行的分类,为我们提供了剖析绘画的哲学观念,他以禅喻画提倡文人画,强调画家的道德修养及思想境界,对中国画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但是"南北宗论"同时也助长了绘画上的宗派之争,存在着明显的负面影响。

董其昌南北宗论内容及历史意义?

内容:他将唐至元代的绘画发展,按画家的身份、画法、风格分为两大派别,认为南宗是文人之画,而北宗是行家画,崇南贬北,提倡文人画的南宗,贬抑行家画的北宗。在南北宗论中董其昌亦有自相矛盾之处,标准不一,对同属南宗的文人画家的评价亦有褒贬等等,反映了理论上的混乱。与董其昌同时的陈继儒、莫是龙、沈颢等人亦倡导或赞成南北宗论,他们彼此呼应,对明末及清代的绘画发展产生了影响。

意义:积极意义上,董其昌以“南北禅宗”来比喻南北画,把抽象的感觉放在具体的物象之中,通过对南北派画家在用笔、用墨、用水、用色上的不同加以区别,由此发现了山水画的两种不同艺术风格和审美取向。

历史意义:董其昌主观构建的一个山水画家传承体系,是应对当时画坛状况的有感而发,并非单纯的理论建构。

从实际效果来看,南北宗论虽然并不严密,但却理清了众多茫然无措者的思路,很好地启发了此后山水画的发展,实现了对现实困境的超越,造就了一个数百年稳定的局面。可是说,把南北宗论作为历史学说,实在是一个误会,它只是董其昌为解答当时画坛创作与评论上存在的多方面问题而提出的一种理论,带有批评性与鲜明的时代特点。

从这一点出发,也许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晚明绘画史的走向,并且保持一个历史主义的“理解之同情”的态度吧。

董其昌品德修养?

董其昌,著名书画家。生于嘉靖三十四年,卒于崇祯九年,享年82岁。董其昌擅长书画。在绘画方面,有南董其昌,北米万钟的美称;在书法方面,集各家之长于一身,使自身的书法有超越前人之势,在中国的书法历史长河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董其昌在而立之年后,进入仕途。但是仕途不顺,在朝廷里,几进几出。由于仕途的坎坷,让他的政治抱负得不到施展。便在辞官回乡的时间里,提高自己的书画技艺。在专研学习前人书画经验,并自发组织坊间书画爱好者,和自己一同探讨书画方面的知识。并且大量临摹王羲之、颜真卿等书法大家的名作,从中获得创作灵感,开创自己的书法之美。

后人对董其昌的书画成就评价颇高。清代年间,康熙皇帝和乾隆皇帝特别推崇董其昌的书法,闲暇之余进行大量的描摹。除此之外,董其昌提出的“南北宗”论成为文人画的创作指导核心。

董其昌的书画成就对后世的书画发展影响颇深。在书法方面,他所著的《白居易琵琶行》、《金沙帖》等流传于世;他所绘的《昼锦堂图》、《疏林远岫图》等仍被珍藏于各博物馆。

然而民间野史对董颇有微词,传言其贪财、横霸乡里、仗势欺人等,不过这只是野史,不足为证。我们在学习书法,考究历史人物,我们还是需要从正规的历代史料中去求证,野史可能会满足你一时间的好奇,但是摒弃正史推崇野史,将会扭曲人们的三观贻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