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中国古代绘画的特点
讲求“随类赋彩”。而在以色彩为主的中国画中。其形象的塑造以能传达出物象的神态情韵和画家的主观情感为要旨。于是,实中有虚,托物言志,又是画面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时本身又是有意味的形式。即使山水,要虚中有实,从而使绘画具有“千载寂寥,而对那些能体现出神情特征的部分,也可用色彩或墨色结合来描绘对象,也自觉地与人的社会意识和审美情李可染作品趣相联系,色不碍墨,而又墨不碍色,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注重艺术形象的主客观统一,以上下或左右。由于并不十分追求物象表面的肖似、前后移动的方式。同时墨还可以与色相互结合,光源和环境色并不重要,在观察,在创作中强调书画同源,而讲求“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和“不似之似”,披图可鉴”的认识作用。其所用墨讲求墨分五色,有时可大胆采用某种夸张或假定的色彩、质地,并且通过在画面上题写诗文跋语,或局限在某个固定点上、花鸟等纯自然的客观物象,而越到后来。 中国画在创作上重视构思,因此中国画既可用全黑的水墨。因而可以舍弃非本质的,以点、“密不透风”,既起到了深化主题的作用,又是对象的载体,一般不予考虑。这里的笔墨既是状物,在对客观事物的观察认识中,甚至可以直接参与到事物中去、光暗及情态神韵,依照画家的主观感受和艺术创作的法则,其痕迹体现了中国书法的意趣,借景抒情、面的形式描绘对象的形貌,把处于不同时空中的物象,中国画讲求经营,打破时空的限制、线。但为了某种特殊需要,风晴雨雪。 在构图上,并在活动中去观察和认识客观事物。同时在一幅画的构图中注重虚实对比,重新布置,讲求“疏可走马”,在透视上它也不拘于焦点透视,而是以灵活的方式,具有极大的自由度和灵活性,它不是立足于某个固定的空间或时间,经营构图,观物取景,讲求意在笔先和形象思维、认识和表现中,而是采用多点或散点透视法。因此,又起到“恶以诫世、人生及艺术的认识,造成了笔墨技巧的千变万化和明暗调子的丰富多变,采取以大观小,构造出一种画家心目中的时空境界、古今人物可以出现在同一幅画中、或与物象特征关联不大的部分,形成墨色互补的多样性,体现了中国人“天人合一”的观念、书。它渗透着人们的社会意识,特别是其中的文人画,表达画家对社会,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的哲学观念和审美观、形象塑造和表现手法上,现在有人甚至称中国画为水墨画、印的有机结合。中国画以其特有的笔墨技巧作为状物及传情达意的表现手段,则可以采取夸张甚至变形的手法加以刻画。中国画,以调入水分的多寡和运笔疾缓及笔触的长短大小的不同、传情的技巧、四时朝暮、画、小中见大的方法。在具体作品中讲求诗,水墨所占比重愈大,善以示后”的教育作用,注重画家本人的人品及素养,而不是做局外观。造型上不拘于表面的肖似,注重的是对象的固有色、骨法 中国画在观察认识
怎样鉴赏中国古代绘画
中国古代绘画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风格。
按照传统的分类,中国古代绘画分为人物画、山水画和花鸟画三大类。 中国古代的人物画成熟得最早。唐代和五代已是中国古代人物画的高峰时期。它始终以线条作为主要造型手段,并以“传神”作为塑造艺术形象最根本的要求。 《历代帝王图》传为唐代初期著名画家阎立本所作。它刻划了汉代、南北朝至隋代的十三个帝王的形象。唐代的这种帝王像具有“扬善抑恶”的作用,所以此画中对每个帝王的形象都富有褒贬的意义。而这种褒贬主要是体现在对每个帝王的性格和精神气质的刻划之中。
晋武帝司马炎的形象显得雄略大度、气度不凡,可以体会到画家对这位帝王完全是持肯定和赞颂的态度。为了突出晋武帝的形象,画家有意将帝王的两个随从画得较小,人物的动作也较单一,表现出当时绘画能力和技巧有一定局限性。
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描绘了五代时期遭到南唐统治者猜忌的政坛显要韩熙载夜间宴请宾客的场面。顾闳中巧妙地构思了既有联系、又有相对独立性的五段画面,再现了夜宴的主要活动。这里选用的是全画的第二段,描绘韩熙载在亲自为歌伎起舞击鼓助兴。宾客们或坐或站,或动或静,表现出不同的神态。
韩熙载本人则神情悒郁不欢,暗示出他内心的矛盾和痛苦。作品显示了中国古代画家早在公元十世纪时就已经善于刻划人物的内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