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国画

代表秋天的国画? 秋天的节气?

一、代表秋天的国画?

在中国画中,有许多以秋天为主题的作品。以下是一些代表秋天的国画:

1.《秋郊饮马图》:这是明代画家赵孟頫的一幅国画,描绘了秋季郊外的景色,以及马匹在湖边饮水的情景。

2.《秋山红叶图》:这是一幅以秋季景色为背景的国画,通常描绘山峦叠嶂、红叶飘落、小鸟飞翔的场景。

3.《秋江晚渡图》:这是一幅以秋日傍晚为主题的国画,常常描绘江面上的人物和船只,以及远处的山峦和落日。

4.《秋林观瀑图》:这是一幅以秋季林中瀑布为主题的国画,常常描绘树木繁茂、瀑布飞流、山峰峻峭的场景。

5.《秋水长天图》:这是一幅以秋季江河为主题的国画,常常描绘江水波光粼粼、天空彩霞满天、远山隐约的场景。

这些国画都是中国画中经典的代表作品,它们通过描绘秋天的景色和意象,表达了秋季的美丽和寂寥,也体现了中国画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审美特点。

二、秋天的节气?

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

三、秋天的几个节气?

立秋——秋季的开始,气温由最热逐渐下降。

处暑——“处”有躲藏、终止的意思。表示炎热即将过去,气温明显下降。

白露——这一时期气温下降较快,夜间较凉,空气中水汽凝成露水,因此早上露水较重。

秋分——秋季的中间。这天的白天和夜晚一样长。

寒露——表示气温已经很低,夜间露水很凉。

霜降——开始降霜的意思。天气渐凉,夜间露水可以凝成小晶冰。

四、24节气秋天的节气?

二十四节气归属于秋天的六个节令1、寒露寒露,是秋天的第一个节令,为秋天的起始点。北斗星斗柄偏向西北,太阳光抵达黄经135°,于每一年阳历8月7—9日交节。秋天从寒露起至霜降完毕,其起止与完毕,是星体运作的結果。进到秋天,代表着降水、飓风、环境湿度等,处在一年中的大转折,趋向降低或降低;在大自然,天地万物刚开始从茂盛发展趋于凄风完善。

2、大暑大暑,是秋天第二个节令。斗指戊(西南方);太阳黄经为150°;于每一年阳历8月22—24日交节。大暑,即是“出暑”,是酷热离去的含意。大暑的来临,意味着酷热气温来到序幕,暑热逐渐消散,由酷热向清凉衔接。因为受短期内回梅雨天气(别名“秋老虎”)危害,大暑之后仍有高温天气,真实清凉一般要到寒露以后。

3、寒露寒露,是秋天第三个节令,这一节令表明孟秋季节的完毕和仲春季节的刚开始,也是一个体现大自然平均气温转变的关键节气。当太阳光抵达黄经165度时为寒露,于阳历9月7—9日交节。古代人以四时配五行,秋属金,金黄白,故以白描述露寒。白露节气基础告一段落夏天的炎热,是秋天由炎热转为清凉的大转折。寒露之后,风清云淡、气爽风凉,白天黑夜温度差很大,晚间会觉得一丝丝的凉爽,显著地觉得到清凉的秋季早已来临。

4、立秋立秋,是秋天第四个节令,時间一般为每一年的阳历9月22~24日。立秋这一天太阳光抵达黄经180°(秋分点),基本上照射地球赤道,全世界全国各地白天黑夜等长。

5、冬至冬至,是秋天的第五个节令。斗指戊;太阳光抵达黄经195°;在每一年阳历10月7日-9日交节。冬至是一个体现气候问题特点的节令,寒露节气后,昼渐短,夜渐长,光照降低,热流渐渐地褪去,凉气暗生,白天黑夜的温度差很大,晨晚略感微微凉意。从气候特点上看,冬至季节,南方地区秋意浓浓渐浓,气爽风凉,降雨少干躁;北方地区众多地域已从初秋进到或将要进到冬天。

6、降霜降霜,是秋天最后一个节令。斗指戌;太阳黄经为210°;每一年阳历10月23—24日交节。降霜是秋天的最后一个节令,是秋天到冬天的衔接。

五、秋天节气绘画?

秋分即将到来,秋风带走了燥热,带来了凉爽,也让树叶慢慢变黄,然后掉落,世界开始变得光秃萧瑟,渐渐的就迎来了秋天的最高峰,秋天节气绘画如下:

六、秋天节气的时间顺序?

       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

      (1)立秋,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3个节气,更是秋天的第一个节气,标志着孟秋时节的正式开始:“秋”就是指暑去凉来。到了立秋,梧桐树开始落叶,因此有“落叶知秋”的成语。

       (2)处暑,即为“出暑”,是炎热离开的意思。处暑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中的第14个节气,时间点为公历8月23日,太阳到达黄经150°。处暑节气意味着即将进入气象意义的秋天,处暑后中国黄河以北地区气温逐渐下降。

      (3)白露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五个节气,当太阳到达黄经165度时为白露。天气渐转凉,会在清晨时分发现地面和叶子上有许多露珠,这是因夜晚水汽凝结在上面,故名白露。

       (4)秋分,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六个节气,时间一般为每年的公历9月22~24日。南方的气候由这一节气起才始入秋。

       (5)寒露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七个节气,属于秋季的第五个节气,表示秋季时节的正式结束;时间在公历每年10月7日~9日。

     (6)霜降,二十四节气之一,每年公历10月23日左右,霜降节气含有天气渐冷、初霜出现的意思,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也意味着冬天即将开始。

扩展资料:

          古人将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一等份为一个“节气”,统称“二十四节气”,具体包括: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二十四节气,是上古时代人们根据地球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变化而制定的,每一个分别相应于太阳在黄道上每运动15°所到达的一定位置,而制定的气候规律。

七、秋天的节气有哪些?

秋季节气有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

1、立秋:斗指西南;太阳黄经为135°。秋季的开始。公历8月07-09日交节。在立秋时节,尤其是在八月十五中秋节这天,流传着许许多多的民间习俗。在商洛竹林关一带,就流传着“摸秋”的习俗。

2、处暑:斗指戊;太阳黄经为150°。处是终止、躲藏的意思。处暑是表示炎热的暑天结束。公历8月22-24日交节。在处暑时节,正值农历七月十五左右,民间会有庆赞中元的民俗活动,俗称“作七月半”或“中元节”。此时在台湾,就有“拜好兄弟”的习俗。

3、白露:斗指癸;太阳黄经为165°。天气转凉,露凝而白。公历9月07-09日交节。白露,时值中秋,天气转凉,夜间露水发白,开始收获高粱和早玉米。农谚有“白露种高山,寒露种平川(小麦)”,“白露没有雨,犁地要早起”,“秋收打谷又犁田,来年又是大丰年”,“八月初一洒一阵,旱到来年五月尽”。

4、秋分:斗指已;太阳黄经为180°。昼夜平分。公历9月22-24日交节。在秋分时节,是传统的“祭月节”。我国自古就有“春祭日、秋祭月”之说。现代社会中秋节则是由传统的“祭月节”而来。据考证,最初“祭月节”是定在“秋分”这一天,不过由于这一天在农历八月里的日子每年不同,不一定都有圆月。而祭月无月则是大煞风景的。

5、寒露:斗指甲;太阳黄经为195°。露水以寒,将要结冰。公历10月08-09日交节。寒露,进入寒露,气候明显转凉,夜有寒冷之感。农谚有“哪有寒露不割谷”,“寒露不刨葱,等到立了冬”,“打蛇打在七寸上,庄稼种在节气上”,“一早三分忙,一壮三分旺”,“割寒露,打霜降”之说。寒露节气宜人的气候又十分适合登山,慢慢的重阳节登高的习俗也成了寒露时节的习俗。

6、霜降:斗指戌;太阳黄经为210°。天气渐冷,开始有霜。公历10月23-24日交节。在我国的广西下雷镇,有“壮族霜降节”。其来源与下雷土司传说和庆丰收有关。相传土司第十四世许文英,其妻岑玉音为湖润土司的女儿,曾和其夫在清朝末年,一道骑牛到闽越沿海抗倭。因为岑玉音是骑着牛去打仗的,所以被称为“娅莫”。岑玉音抗敌凯旋之日正值霜降节,为纪念许文英及岑玉音,下雷人民建起玉音庙,逢霜降日,民众扛着玉音的画像,举行游神活动。

八、秋天的6个节气?

秋季的六个节气分别是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

  (1)立秋,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3个节气,更是秋天的第一个节气,标志着孟秋时节的正式开始:“秋”就是指暑去凉来。到了立秋,梧桐树开始落叶,因此有“落叶知秋”的成语。

  (2)处暑,即为“出暑”,是炎热离开的意思。处暑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中的第14个节气,时间点为公历8月23日,太阳到达黄经150°。处暑节气意味着即将进入气象意义的秋天,处暑后中国黄河以北地区气温逐渐下降。

  (3)白露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五个节气,当太阳到达黄经165度时为白露。天气渐转凉,会在清晨时分发现地面和叶子上有许多露珠,这是因夜晚水汽凝结在上面,故名白露。

  (4)秋分,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六个节气,时间一般为每年的公历9月22~24日。南方的气候由这一节气起才始入秋。

  (5)寒露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七个节气,属于秋季的第五个节气,表示秋季时节的正式结束;时间在公历每年10月7日~9日。

  (6)霜降,二十四节气之一,每年公历10月23日左右,霜降节气含有天气渐冷、初霜出现的意思,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也意味着冬天即将开始。

九、关于秋天节气的题目?

秋天节气的题目:秋处露秋寒霜降。

秋天的六个节气,立秋忙打靛,处暑动刀镰。白露割糜薯。秋分不生田。寒露不算冷。霜降变了天。也就是说,秋天到了,天气转凉了,庄稼停止生长,早已成熟,早晚的温差很大。各种粮食都得抢着往回收了。到了霜降就更冷了,马上就到冬天了。

十、秋天有哪些节气?

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

(1)立秋,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3个节气,更是秋天的第一个节气,标志着孟秋时节的正式开始:“秋”就是指暑去凉来。到了立秋,梧桐树开始落叶,因此有“落叶知秋”的成语。

(2)处暑,即为“出暑”,是炎热离开的意思。处暑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中的第14个节气,时间点为公历8月23日,太阳到达黄经150°。处暑节气意味着即将进入气象意义的秋天,处暑后中国黄河以北地区气温逐渐下降。

(3)白露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五个节气,当太阳到达黄经165度时为白露。天气渐转凉,会在清晨时分发现地面和叶子上有许多露珠,这是因夜晚水汽凝结在上面,故名白露。

(4)秋分,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六个节气,时间一般为每年的公历9月22~24日。南方的气候由这一节气起才始入秋。

(5)寒露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七个节气,属于秋季的第五个节气,表示秋季时节的正式结束;时间在公历每年10月7日~9日。

(6)霜降,二十四节气之一,每年公历10月23日左右,霜降节气含有天气渐冷、初霜出现的意思,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也意味着冬天即将开始。

扩展资料:

古人将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一等份为一个“节气”,统称“二十四节气”,具体包括: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二十四节气,是上古时代人们根据地球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变化而制定的,每一个分别相应于太阳在黄道上每运动15°所到达的一定位置,而制定的气候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