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苏轼的作品《枯木竹石图》对生命的感悟?
枯树本身不具有美的形式,没有繁密的树叶,没有挺拔粗壮的枝干,但其实是蕴含丰富的内在。他的内在是丰满的,枯木隐含着生机,丑石隐含着美丽。在中国的美学上来看,大巧若拙,稚拙才是巧妙,平淡才是真实,生命的低点孕育着生机。
看上去画的是枯木磐石,是一个死物,实则表现的却是生命的精神,就是要通过它们来表现生机。中国艺术追求生命精神的传达,没有直接在画面中表现活泼景物的描写,而是通过枯朽和怪诞来寻找生机。在枯朽中更能体现出生命的坚强,在生机中能见出枯朽的精神。这样的描绘手段跟画家本人的人生经历和思想精神是分不开的,所谓“画品即人品”。红尘的繁华,官场的得意只能扰乱平静的内心,平淡纯真才会永恒,苏轼虽然一世都未脱离官场,但是他的内心却是渴望着出离世俗,渴望平淡的愿望。他最终感悟到的是人生的无常和悲凉。命运的跌宕起伏让苏轼越发的以平常心来对待这和世界,“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表现的就是他内心的豁达乐观。
苏轼的枯木竹石图绘干扭枝曲的枯树,如果挣扎生长,是多么的坚韧顽强
虽然笔墨不多,但有孤傲险怪的气势
与苏轼傲岸豪放的性格相似,书写了人生的磊落不平。
清明上河图和枯木竹石图反映了宋代什么绘画风格
宋代苏轼的<枯木竹石图>表现了作者生命被压抑、真切传达了作者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后的心情;是作者以枯木(以物)抒情的一种表现手法,图中画的是扭曲干枯的枯树,挣扎着向外伸展,表现了作者坚硬顽强的性格,怪石与枯木皆用清淡、空灵、松散的笔墨似勾似擦,虽笔墨不多,却与其傲岸豪放的性格相一致,抒写了作者胸中的磊落不平。 清明上河图为北宋风俗画作品,是北宋画家张择端存世的仅见的一幅精品,采用散点透视的构图法,生动地记录了中国十二世纪城市生活的面貌,描绘了北宋时期都城东京(今河南开封)汴梁以及汴河两岸的自然风光和繁荣景象,清明上河是当时的民间风俗,像今天的节日集会,人们藉以参加商贸活动。
枯木竹石图的项元汴作品
项元汴(1525~1590) 中国明代书画鉴藏家。字子京,号墨林山人。浙江嘉兴人。项氏为嘉兴豪族,累世富厚,元汴酷好收藏,不惜重金收求古人名迹、鼎彝诸物。主要收藏有顾恺之《女史箴图》、阎立本《豳风图》、王维《江山图》,以及王羲之书法、李思训绘画等。现存项氏所藏书画中有“藁”、“讥”等字者,可知系按《千字文》编号管理,反映了项氏收藏之富。至乾隆时期,项氏所藏大部辗转为清内府所收,载入《石渠宝笈》其中部分法书刻入《三希堂》帖。 在历代鉴藏家中,项元汴鉴审最精,收藏印鉴最多,辑入《明清画家印鉴》中的印章达60余方,对家藏书画皆钤其藏印,往往一幅加钤数印。其中最常见的有:“项元汴氏审定真迹”、“项子京家珍藏”、“子京父印”、“墨林”、“天籁阁”、“项墨林父秘笈之印”、“d李”、“项墨林鉴赏章”、“项叔子”等。 项元汴也是明末书画家,书学智永、赵孟\,山水学黄公望、倪瓒,所画墨竹、梅兰,天真淡雅,传世较少。著有《墨林山堂集》、《天籁阁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