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的山水画法
中国传统山水画的表现技法
一 树木法
树法的基本内容是树干树枝树叶三个方面。
树干与树枝的画法以线为主,树叶的画法以点为主,往往先画树干然后画树枝,最后是点叶。树干以双线画出,略近平行而线条有所变化,然后根据不同的树种加以皴擦和描绘。宋元山水画对线的造型很讲究,树干的形态也很复杂而且富于变化,初学者对郭熙《早春图》、王蒙《青卞隐居图》中的树木加以学习和研究,是十分有益的。明清之后对树木的画法往往不太讲究,但“四王”中王翚的树木造型显得与众不同,是值得学习的。
树枝的基本形态以鹿角法和蟹爪法为主。树枝往往一笔画出,但要求用笔沉着。树干与树枝都以中锋为主的线条来表现,笔法和笔势的不同,形成了山水画中以南北宗为代表的不同流派和风格。明董其昌就崇南宗而贬北宗。
在用墨方面,树干树枝的画法比较单纯,以墨线的曲直长短和枯湿浓淡来显示变化。前代大师以破墨法来刻画树枝树干首推石涛。树枝的变化是表现树木风姿的主要手段,所以历代大师对树枝的表现尤为重视,尤其表现上部的树枝就像表现一个人的头部一样重要。同时用笔要流畅连贯,用笔的方法也要统一。
画树不点叶就是枯树,俗称寒林。树干树枝大致完成之后就可以点叶。树干树枝构成树的骨骼,树叶是依附于这个骨骼的肉体,树叶根据树枝的形态而变化,它们之间形成有机的整体。
传统山水画的树叶以墨点和夹叶点为主,只有杨柳、竹子、松树的画法是比较特殊的。点叶要以攒三聚五法为基本结构进行重复延伸。这样可以疏密有变化又不显得混乱。点叶的用墨更为讲究,一笔浓淡法和破墨法是主要的表现手法,这样可以使浓淡相间,富有笔墨趣味。
理解了树枝树干树叶的基本画法,树干的造型就显得尤为重要。独立树的造型要特别讲究树枝与树干的关系。丛书的造型以不同的树干树叶树枝加以形态构成美的整体造型。远树则取其势即可,所谓远取其势。
二 山石法
画山石分为勾、皴、擦、染、点五个步骤。从山石的形态看,有石块、石坡、石壁、石崖、峰岳等。从山石的构造来说有土质山和石质山之分。不同的石质和构造决定了不同的表现手法,从而形成不同的风格和流派。有披麻、折带、解索、牛毛、卷云、斧劈、豆瓣、钉头等。这些都是古代画家对自然现象长期观察提炼出来的笔法符号。这些符号可以帮助我们主动得表现山石的形态。清代的王原祁、王时敏、王鉴一生只用了披麻解索两种皴法,却画出了那么多影响深远的画,可见笔墨技法的深邃。
但根据不同人的笔性对同一种皴法的表现也是不同的。比如黄公望和四王所使用的都是披麻皴,然而他们的画确格调不同,黄公望的风格和意境又更高一筹。这主要是由于画家的个性不同而形成的不同的笔势和笔性。另外相同的笔法在不同的纸质上所形成的风格是不同的,比如生宣和熟宣,宣纸和绢。同一笔法所呈现的不同形态还与行笔的快慢和节奏有关。山石的表现以重复为主,因此笔墨的浓淡变化更加重要,否则一定呆滞。皴法是表现山石的一种方法,并不是僵死不变的。这一点在写生中你就会体会到。
擦与点是补充山石的表现方法,以弥补皴的不足。点是在山与山,石与石之间的交界处以显山石的层次。
染是指用水墨或颜色铺陈在山石上,但并不是平涂,要根据山石的起伏、明暗、根据山石的笔势来铺陈,以显用笔的意义。
山石的造型以弧形和方形为主。前者南宗较多使用,而后者北宗较多使用。
三 云水法
云水是山水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一般以留白或勾线两种表现方式为主。留白是在画面留下空白,以虚写实。勾线法是以单线勾出云水的形态,当代陆俨少山用此法。在传统山水画中也有以留白为主又兼以勾线的方法,关键是活学活用。
四 人物建筑舟车
传统山水画中多有表现,以线描为主,又有工笔写意两种表现方法。宋以前多有界画,元以后多一些以为主,石涛的画多用写意之法。人物建筑舟车在山水画中要合理安排,注意他们在整幅画中的比例,认真考虑好用笔的方法和位置的处理。
五 构图法
1 主体明确
2 整体统一
3 笔墨和气韵
4 立意高远,形神兼备
5 诗书画印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