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国画

文化艺术的发展方向?

(一)审美多样性得到支持。过去我们讲“审美多样性”,其实,它不是你想促进就能促进起来的,在一个单一的文化环境中,审美想多样化也缺乏条件。而现在是网络时代,阅读非常自由、非常普遍的媒体时代,当然就带来了公众审美的多样性,信息的庞杂就派生出不同群体、不同年龄段、不同背景下的审美多样化;

(二)在审美上带来了对图像依赖的阅读方式。这个必须要注意到。整个人类社会在不同时代对文化的接受主体方式表现有所不同。比如,中世纪人们主要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到教堂去做弥撒或者是忏悔;19世纪,以西方为例,那个时候沙龙是主要方式,周末、节日大家到一个贵族的家里聚会,中国人叫“雅集”。当然同时还有其他方式;到了20世纪,博物馆成了主要的文化方式;20世纪末,随着网络时代到来,图像的阅读成为一个主要方式。

一个是审美多样性,一个是我们讲的新的审美方式,构成了新的时代特点,人们怎么去看美术?人们需要什么美术?当我们谈中国美术发展的时候,回头要问一下。在接受方面,我们总是讲艺术品分为创作主体和接受主体这两大领域,我们所有这些工作,做博物馆、做报刊杂志都是在这两者之间的媒介,都是为了在这两者之间达成桥梁,我们思考自己的工作要兼顾两头:一、创作主体发生什么变化?二、接受主体发生什么变化?思考这两个方面的特点,我们这个时期的工作重点或者工作上侧重把握的方面会比较清楚一些。这是我们讨论背景下的第二个特点。

第三,市场经济条件下,整个艺术的生态结构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整个中国美术界是感同身受的,其实不仅是美术界,整个中国各个界别都是这样。总体来讲,这和我们市场经济快速发展,在快速发展中有相当的不平衡是密切联系的。我们面临的这个时期,有两个关键点:一个是快速,一个是快速下的不同。

所以,美术也逃不了这个规律。这就是,“那只看不见的手”在起作用,说是“看不见”,其实我们也都看见了,这就是市场经济在发展。大家比较清楚的是,过去,我们的院校、画院、美术馆、媒体,这四个环节有一个主渠道环环相扣:美术院校培养人,到了画院里面,支持了创作的系统,包括美协这样的组织,创作的作品进美术馆,美术馆办展览之后我们的媒体报道,这些东西是自成一个体系,从“生产”到最后“消费”有一个自我的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