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画中的人物画是怎样表现人物的?
国画中的人物画,是用宛转绵延的线条勾画出人物形态、衣褶和飘带,让人感受到画中人物的神韵。国画人物画始于战国而盛于隋唐。历代出色的人物画作品与人物画家极多。
我国古代的人物画,已经达到很高的技艺水平,出现了东晋时期的顾恺之,盛唐时期的阎立本、吴道子,明代的唐伯虎等人物画大师。
顾恺之的《女史箴图卷》画面以西晋张华叙说女子封建道德的箴文为内容,分为九段,每段描绘一个故事,其人物造型生动,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中国古代贵族妇女的生活侧面。笔法用游丝描,线条连绵不断,悠缓自然、匀和而富于节奏。
阎立本的《步辇图》表现出来的唐太宗迎接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的画面气氛融洽,人物表情各异,为后代人物画中之珍品。
唐伯虎的《仕女吹萧图》生动地表现出了仕女吹萧时的忧郁神态。
顾恺之的《洛神赋图》以连续的画面展示了故事的全过程,这幅画线条婉蜓流畅,人物传神,对后世影响很大。
吴孙政时的曹不兴,东晋的王廙、卫协都善于画人物佛像。
中国画的历史
中国画历史悠久,远在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就出现了画在丝织品上的绘画——帛画,这之前又有原始岩画和彩陶画。这些早期绘画奠定了后世中国画以线为主要造型手段的基础。两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由稳定统一到分裂的急剧变化,域外文化的输入与本土文化所产生的撞击及融合,使这时的绘画形成以宗教绘画为主的局面,描绘本土历史人物、取材文学作品亦占一定比例,山水画、花鸟画亦在此时萌芽,同时对绘画自觉地进行理论上的把握,并提出品评标准。隋唐时期社会经济、文化高度繁荣,绘画也随之呈现出全面繁荣的局面。山水画、花鸟画已发展成熟,宗教画达到了顶峰,并出现了世俗化倾向;人物画以表现贵族生活为主,并出现了具有时代特征的人物造型。五代两宋又进一步成熟和更加繁荣,人物画已转入描绘世俗生活,宗教画渐趋衰退,山水画、花鸟画跃居画坛主流。而文人画的出现及其在后世的发展,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画的创作观念和表现方法。元、明、清三代水墨山水和写意花鸟得到突出发展,文人画成为中国画的主流,但其末流则走向因袭模仿,距离时代和生活愈去愈远。中国画自19世纪末以后在近百年引入西方美术的表现形式与艺术观念以及继承民族绘画传统的文化环境中出现了流派纷呈、名家辈出、不断改革创新的局面。汉族传统绘画形式是用毛笔蘸水、墨、彩作画于绢或纸上,这种画种被称为“中国画”,简称“国画”。我国传统绘画(区别于“西洋画”)。工具和材料有毛笔、墨、国画颜料、宣纸、绢等,题材可分人物、山水、花鸟等,技法可分工笔和写意,它的精神内核是“笔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