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国画

徐永福的介绍

一、徐永福的介绍

笔名徐澄,江苏江阴人。南京市博物馆暨华夏国际文化艺术交流中心主任、高级书画师。南京市青年书法家协会主席,徐悲鸿画院秘书长,南京书画院、江苏省国画院特聘书画家,中国文联书画艺术交流中心理事、一级创作员,江苏省青年联合会委员。

二、硬笔书法用纸的规格、尺寸、颜色有哪些,请赐教

从纸的种类来看,适应多种需要的纸张,规格也是多种多样,单就常用于印刷和适宜硬笔书写的就有考贝纸、凸版纸、新闻纸、画报纸、单面胶版纸、双面胶版纸,双胶凹版纸、米黄书皮纸、白书皮纸、白版纸、涂料纸、树脂封面纸、铜版纸等等;如果走进纸张商店,你还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绘画纸、蜡光纸、沙纸、宣纸等等,不一而足。同类纸中,还以每张的克重厚薄分有不同品种。没有较深的专业知识,最重要的纸张还是宣纸。

宣纸作为毛笔书法包括国画创作的主要用纸,是因为其具备了吸附变化多端的软笔水墨的种种特性。可以说,没有宣纸,就没有中国书法艺术和中国水墨画艺术,此论并不过分。

宣纸是书画创作的主要用纸,宣纸更细腻地体现出书画创作中运笔的徐疾急缓、墨色的浓淡枯润待艺术情趣。其用途也十分广泛,除了书法绘画,还可用来印刷名贵的书籍、图牒,作折扇扇面等,因为其防蛀保存都比其它纸好。所谓的“纸寿千年”,指的也是宣纸。现存的我国古书画作品,大部分都是用宣纸创作并裱装的,有的已历上千年,至今仍然色泽清高,质地完好。

宣纸又分生宣和熟宣两种。生宣易“吃墨”,即沁透性强,着墨时视水之多少即刻化开。固购纸或着笔前,人们喜用水沾一下,辨别生熟的沁透性。

生宣较适用于写意画的书法创作,在书法方面,用来写方寸以上的真行草隶,在墨彩、笔划等方面要求变化起伏大的书法作品,又特别是现代派作品,效果特佳。书法在一般情况下都不用熟宣。生宣中又分为单宣、单夹宣、双夹宣、三层宣等,这主要区别于厚薄。单宣适于方寸以上草、行草、行楷,即字体较大的条幅;夹宣适于写字、楷书、隶书和篆书,以防沁浸过快过大,那些吃墨量特大的大字也宜夹宣,以免划损纸张,生宣中依配料不同又分特净类、棉料类和净皮类。资质依次递减。但也是因人而异,因用途而异,有人喜用质面较粗糙、色泽较显陈旧的宣纸创作。

熟宣又叫“矾宣”、“加工宣”、“素宣”,其特点是不涸水。适于工笔画和写蝇头小楷字。这种宣纸经矾水处理过,除不涸水外,仍保持生宣的各种特性。我们上面所说过的“薛涛笺”、“澄心堂纸”等花笺都属熟宣,此外一些用于写对联的各式虎皮宣也是熟宣。

硬笔书法基本已脱宣,成为新时代的一种新书法,毛笔书法在用“纸”

三、硬笔书法用纸的规格、尺寸、颜色有哪些,请赐教

从纸的种类来看,适应多种需要的纸张,规格也是多种多样,单就常用于印刷和适宜硬笔书写的就有考贝纸、凸版纸、新闻纸、画报纸、单面胶版纸、双面胶版纸,双胶凹版纸、米黄书皮纸、白书皮纸、白版纸、涂料纸、树脂封面纸、铜版纸等等;如果走进纸张商店,你还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绘画纸、蜡光纸、沙纸、宣纸等等,不一而足。同类纸中,还以每张的克重厚薄分有不同品种。没有较深的专业知识,最重要的纸张还是宣纸。

宣纸作为毛笔书法包括国画创作的主要用纸,是因为其具备了吸附变化多端的软笔水墨的种种特性。可以说,没有宣纸,就没有中国书法艺术和中国水墨画艺术,此论并不过分。

宣纸是书画创作的主要用纸,宣纸更细腻地体现出书画创作中运笔的徐疾急缓、墨色的浓淡枯润待艺术情趣。其用途也十分广泛,除了书法绘画,还可用来印刷名贵的书籍、图牒,作折扇扇面等,因为其防蛀保存都比其它纸好。所谓的“纸寿千年”,指的也是宣纸。现存的我国古书画作品,大部分都是用宣纸创作并裱装的,有的已历上千年,至今仍然色泽清高,质地完好。

宣纸又分生宣和熟宣两种。生宣易“吃墨”,即沁透性强,着墨时视水之多少即刻化开。固购纸或着笔前,人们喜用水沾一下,辨别生熟的沁透性。

生宣较适用于写意画的书法创作,在书法方面,用来写方寸以上的真行草隶,在墨彩、笔划等方面要求变化起伏大的书法作品,又特别是现代派作品,效果特佳。书法在一般情况下都不用熟宣。生宣中又分为单宣、单夹宣、双夹宣、三层宣等,这主要区别于厚薄。单宣适于方寸以上草、行草、行楷,即字体较大的条幅;夹宣适于写字、楷书、隶书和篆书,以防沁浸过快过大,那些吃墨量特大的大字也宜夹宣,以免划损纸张,生宣中依配料不同又分特净类、棉料类和净皮类。资质依次递减。但也是因人而异,因用途而异,有人喜用质面较粗糙、色泽较显陈旧的宣纸创作。

熟宣又叫“矾宣”、“加工宣”、“素宣”,其特点是不涸水。适于工笔画和写蝇头小楷字。这种宣纸经矾水处理过,除不涸水外,仍保持生宣的各种特性。我们上面所说过的“薛涛笺”、“澄心堂纸”等花笺都属熟宣,此外一些用于写对联的各式虎皮宣也是熟宣。

硬笔书法基本已脱宣,成为新时代的一种新书法,毛笔书法在用“纸”

四、紫砂壶是谁发明的?

通常的说法,紫砂壶的创始人是明代正德——嘉靖时的龚春(供春)。 “余从祖拳石公读书南山,携一童子名供春,见土人以泥为缸,即澄其泥以为壶,极古秀可爱,所谓供春壶也。”(吴梅鼎:《阳羡瓷壶赋·序》) 供春壶,当时人称赞“栗色暗暗,如古今铁,敦庞周正。”短短12个字,令人如见其壶。 可惜供春壶已不得见,现在流传的供春壶多是仿品。当代宜兴紫砂大师顾景舟先生的一件仿品,价格也在60万港币左右,足见供春壶的艺术价值多么珍贵。龚春传时大彬、李仲芬。二人与时大彬的弟子徐友泉并称为万历以后的明代三大紫砂“妙手”。 时大彬的紫砂壶风格高雅脱俗,造型流畅灵活,虽不追求工巧雕琢,但匠心独运,朴雅坚致,妙不可思。他的高足徐友泉晚年自叹:“吾之精,终不及时(时大彬)之粗也。” 徐友泉,手工精细,擅长将古代青铜器的形制做成紫砂壶,古拙庄重,质朴浑厚。传说,徐友泉幼年拜时大彬为师学艺,恳求老师为他捏一头泥牛,时不允。此时一真牛从屋外经过,徐急中生智抢过一把泥料,跑到屋外,对着真牛捏了起来,时大加赞赏,认为他很有才华,于是欣然授其全部绝活,后来果然自成一家。 以上四人为第一期时代的紫砂壶大师。 第二期紫砂壶大师为清初人陈鸣远、惠孟臣。 陈鸣远以生活中常见的栗子、核桃、花生、菱角、慈菇、荸荠的造型入壶,工艺精雕细镂,善于堆花积泥,使紫砂壶的造型更加生动、形象、活泼,使传统的紫砂壶变成了有生命力的雕塑艺术品,充满了生气与活动。同时,他还发明在壶底书款,壶盖内盖印的形式,到清代形成固定的工艺程序,对紫砂壶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由于陈鸣远的作品出神入化,名震一时,故仿品、赝品大量出现。顾景舟先生说,从少年习艺,直至暮年,半个多世纪中他也只见到几件真品,收藏家要特别小心以防走眼。 明末天启、崇祯年间的惠孟臣,长于制作小壶,以小胜大。孟臣壶以竹刀划款,以器盖内有“永林”篆书小印者为精品。 第三期紫砂壶大师是清代中叶嘉庆、道光年间的陈鸿寿和杨彭年。 陈鸿寿,是清代中期的著名书画家、篆刻家。艺术主张创新,他倡导“诗文书画,不必十分到家”,但必须要见“天趣”。他把这一艺术主张,付诸紫砂陶艺。第一大贡献,是把诗文书画与紫砂壶陶艺结合起来,在壶上用竹刀题写诗文,雕刻绘画。第二大贡献,他凭着天赋,随心所欲地即兴设计了诸多新奇款式的紫砂壶,为紫砂壶创新带来了勃勃生机。他与杨彭年的合作,堪称典范。现在我们见到的嘉庆年间制作的紫砂壶,壶把、壶底有“彭年”二字印,或“阿曼陀室”印的,都是由陈鸿寿设计、杨彭年制作的,后人称之为“曼生壶”。陈鸿寿使紫砂陶艺更加文人化,制作技术虽不如明代中期精妙,但对后世影响很大。 杨彭年首创捏嘴新工艺,他不用模子,信手捏来,随意而成,颇具天趣。 乾隆以后,伴随着清王朝的衰落颓势,紫砂壶的制作也愈来愈不景气。 值得一提的是嘉道年间的邵大亨,他为陈鸣远以后的一代高手,其它如邵友兰、邵友廷、蒋德休、黄玉麟、程寿珍诸人,则一代不如一代。更多的是因循守旧,很少创新,制作工艺也日渐草率荒疏。 当代的紫砂大师,首推顾景舟老先生,顾老潜心紫砂陶艺六十余年,炉火纯青,登峰造极,名传遐迩。其余如朱可心、高海庚、裴石民、王寅春、吴云根、徐秀棠、李昌鸿、沈蘧华、顾绍培、汪寅仙、吕尧臣、徐汉棠、蒋蓉等也各自身怀绝技,各有专长,皆为一时俊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