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国画

国画中的十大境界?

1、虚幻之境

如果讲究写实,传统中国书画远远不及摄影、摄像便捷而逼真,书画的优越性在于能够表达人对客观世界的幽微感受。我们所能感知到的,是虚幻的事实,是人类根据已经得知的知识做出 的一种判断。只有充分地意识到世界的“虚幻性”,才有可能了解世界的实体性。中国的书画家受“虚幻观”的影响非常大,在书画作品中或多或少有所体现。


2、画外之境

与“虚幻之境”相关联的是“画外之境”。中国画追求的不是绘画技巧本身,而是“画外之意”。画内之境可描,而画外之境难求,因为“画外之境”需要丰厚的学养、生活积淀才能达到。


3、拙丑之境

美与丑,巧与拙,是谁界定的?是人为界定的,是人所认定的。中国画家意识到了这一点,因而,对美的质疑、对巧的质疑,对拙的追求、对丑的追求,一直是中国传统美学中十分重要的一环。老子曾提出“大巧若拙”,书画创作固然需要技巧,但过分强调技巧,或者说技巧的痕迹过露,反而小家之气,给人以拙劣之感。如果率性而为,不讲技巧,或者将技巧的痕迹减到最小程度,看似稚拙,却反而有一种天真质朴之美。


4、寂寞之境

中国文人所走的道路,注定是寂寞之途。不管在朝在野,文人在心灵上往往是孤独寂寞的。艺术上的寂寞,指的是空灵悠远、静穆幽深的境界。寂寞到极致,让人感觉到宇宙的本原,他所要表达的,是超越尘世、超越世俗的理想境界。


5、萧散之境

萧散是中国古典美学中一个重要概念。萧散,形容举止、神情、风格等自然不拘束,闲散舒适。而作为美学概念的“萧散”,指的是精神上无拘无束,氛围上萧瑟清逸、散淡疏朗,超越一切秩序。以萧散著称的诗人有陶渊明、孟浩然、王维、韦应物等以萧散著称的书法家有钟繇、褚遂良、杨凝式、宋四家等以萧散著称的画家有倪云林、黄公望、董其昌、八大山人等。


6、荒寒之境

与萧散之境相似的还有荒寒之境。荒,与萧散相似,寒则体现了一种冷逸、清寒之美。中国画多寒林图、寒松图、寒江图,多雪景、硬石、枯树、寒鸦、野鹤,主要是为了表现萧疏宁静、空灵幽远的意蕴。这与文人的独立孤傲、旷远放逸的襟怀是相通的,与空、虚、寂、静的禅的境界是相通的。


7、淡雅之境

云清风淡,是画家心仪的境界。魏晋士人深得淡雅之趣,宋人更是将淡雅发展为审美的主流。这与宋徽宗推崇淡雅之美大有关系,也与中国画的发展密切相关,中国画的主要美学追求,是“淡而无味,含义隽永”。中国画不求形似,而求“象外之意(神似)”,所以可以“淡墨挥扫”。


8、简约之境

笔简意浓,笔简韵长是中国画画家作画的重要方法。“笔愈简而气愈壮,景愈少而意愈长也。”简单地说,要先做加法,再做减法,寥寥数笔,足以抵得过满纸笔墨,甚至比满纸笔墨的容量更大,因为有许多含义尽在不言中、尽在画面外。


9、心灵之境

中国画从追求形似到追求神似,是一个巨大的进步。把自己看成世界的一分子,世界的一切都与自己的生命密切相关。由此产生心灵的感悟,产生对世界的独特体验,便是心灵的境界、生命的境界。画家所写,不是眼睛看到的景物,而是瞬间的体验。心灵之境,是绘画艺术的最高境界,是“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物我合一”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