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学期语文书习作6
1、赵旭:
(1812-1866),字石知,号晓峰,清朝贵州桐梓县人。幼年丧父,青年时代随其叔至山东腾县祖父官署居住。先后游学吴楚,阅历学识极富。回桐梓后,曾九次乡试不第。长期居家课读,与西南世儒郑珍、莫友芝情谊深厚。曾任桐梓、荔波教谕。清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任荔波县教谕时,以实绩加翰林院孔目衔兼署都匀府教授。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农民起义军攻破荔波县城,旭受重伤后投江死。赵旭博学多才,关心桑梓的文化事业,曾采访桐梓掌故,编成《桐鉴》6卷、《被桐鉴》1卷、又编成《桐梓耆旧诗抄》1卷、《桐梓艺文志》4卷、《文学尔雅注》1卷、《琴鹤堂先泽拾遗》1卷、《蜀碧补遗》6卷。赵旭一生的主要成就是诗歌创作。著有《播川诗抄》8卷,选诗500余首。又有《播川全集》50集。一生坎坷,长期居住在农村,对贫苦农民的生活较了解。他写的诗,多反映贫苦老百姓的疾苦,同情劳动人民的苦难,大胆揭露清军的腐败的社会的黑暗。语言朴质无华,通畅明快,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2、汪承潮:
字小瀛,号祖龙坑外人,贵州贵阳人。画家。工山水人物,能写真。道光十二年(公元1832年)曾为麟庆《鸿雪因缘图记》绘黔中名胜。
3、王立中:
清朝贵州平越(今福泉县)人。清朝道光十二年(公元1832年)进士,入翰林院。
4、 安淦辛:
清朝贵州水西人。奢香后裔。清道光十三年(公元1833年),他禀请为奢香立碑于墓前,又修奢香祠于墓侧,立奢香夫人故里石柱标志于路旁。
5、陈钰:
(1814-1869),字二如,号一指山人,清朝贵州贵阳人。贵州籍指画名家自幼不喜科举,醉心水墨绘画,未到中年画名即已遍黔中,因用心过度,40度后双目失明,经数年治疗,重见光明。擅长指画,画人物、山水、花鸟、尤以人物最精。书画造诣甚高,可惜局于黔疆,无缘与海内外名家交游,难显其名声。陈钰的人物画,到民国年间仍有为其族人保存者。计有《一指山人行乐图》、《十八罗汉册》等。贵州省博物馆收藏有其画数种,有《钟馗破扇图轴》、《墨笔山水花卉散页》(十页)等。
6、何德胜:
(1814-1867),字安国,本姓刘,呼为刘二、何二,清朝贵州黄平木老坪人。农民起义军黄号军首领。生性倔强,好打抱不平,对清政府滥征捐税,强行折征的政策极为不满。清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在瓮安天文组织起义,用黄布扎头,史称黄号军。建立有上大坪、轿顶山等根据地。九年(公元1859年)十月攻入开州,十年(公元1830年)四月拟攻贵阳,已进占乌当,击毙守备戴雨先,因提督田兴增援,遂退至开州、平越、贵定等地与官军进行争夺战。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相继击毙后补道赵国澍、守备袁学先、千总孙德胜、副将何显士、知府戴鹿芝、知县白婪蟾,游击商肇淮、郭开贵等文武官员,攻占修文,与另一农民起义军潘名杰联合拟再次攻贵阳,已进兵至小关、茶店等地。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又攻破长顺、长寨、定番、其势力达到安顺、安平,击毙守备王三锡、游击田庆宜、黄德正、都司李洪林、唐万全、千总苏一相等。同治四至六年(公元1865-1867年),又破清镇县,入息峰,击毙副将叶有贵、倪朝荣等。征战黔境十三年,纵横数百里,队伍发展到十余万人,使清政府为之震慑,视为腹心之患。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十月,病逝于轿顶山军中,其起义队伍由其妻领导继续坚持斗争。由于太平天国革命运动失败,清朝廷调集大军前来镇压,黄号起义军最后失败。
7、舒光富:
(1814-1855),乳名舒大,民间称他舒裁缝,清朝贵州遵义人。幼读私塾,成年随父业盐商。清咸丰四年(公元1854年)二月参加独山杨元保农民起义,拉开了贵州咸丰同治年间农民大起义的序幕。起义失败后回家。是年八月,与桐梓九坝场杨龙喜率千余人起义,攻占桐梓县城,以除暴安民为宗旨,建立了以赛波府(九坝场)为中心,包括兴州(桐梓)、新开(仁怀)、遵义城周围的根据地,尊舒光富为江汉皇帝,杨龙喜为都督大元帅,改咸丰四年为江汉元年,开仓赈贫,得到了广大农民拥护,队伍发展很快,壮大到两万多人。后率军南下,攻娄山,战板桥,占仁怀,并准备攻打遵义,并出击黔西、绥阳、正安等。因朝廷派云南总督罗绕典率云南、四川和贵州等地官兵围剿。起义军失利,南退归化(紫云)、罗斛(罗甸)、都匀、独山、麻哈(麻江)、平越(福泉)、瓮安、余庆、石阡等地。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4月,杨龙喜举家殉难于石阡的葛彰河边。舒继续率队奔松桃,过思南,回桐梓,后在遵义土窑失败被俘,壮烈就义。此次起义,对川楚震动极大,为贵州各族人民咸同大起义起到了奠基作用。
8、 谌厚光:
清朝贵州织金人,清道光年间(公元1821-1850年)进士。道光十六年(公元1836年)任山西大同府知府,勤奋有为,玉河涨水时他组织修堤护城,平市商限息调剂,其盈虚缓急定为每年三限,商民称信。至仕归。
9、胡万育:
字仁山,清朝贵州黎平人。清道光年间(公元1821-1850)贡生。遵义黎柏容为开泰校官时,胡万育与之唱和颇多。著有《容膝山房诗集》二卷。
10、何开瀛:
字莱仙,清朝贵州清镇人。书画家。生活于道光年间(公元1821-1850年),曾为贡生,善书画,尤精兰竹。
11、赵钟域
字省三,又字友莪,清朝贵州普定人。画家。生活于道光年间(1821-1850年),曾为廪生,善画蛱蝶鱼虫。
12、杨沂秀:
字鲁川,贵州镇远人。为果勇侯杨芳之侄。系清朝道光年间进士,曾任陕西鄂县知县等。其女儿杨林贞工书画。
13、田溥:
字雪樵,清朝贵州绥阳人。画家。清道光(公元1821-1850年)年间贡生,工水墨山水画,师法董、巨。
14、徐樗:
清朝贵州铜仁人。清道光(1821-1850年)中监生。《黔诗纪略后编》录有其诗,并称善画。
15、史荻洲:
字胜书,清朝贵州黔西州(今黔西县)人。清道光六年(公元1826年)与黔西诗人、书法家张琚结桐荫诗社。十五年(公元1835年)中举人。他与清镇诗人戴粟珍同为黔西知州、著名诗人吴嵩梁之学生,二人结下终身情谊,不仅诗赋文章出类拔萃,而且情同手足,二人同赴京城任职,同到吉林大安从政。当地称诗者,赞誉戴、史二人才名不相上下,交情亦最深。后来荻洲客死辽宁任上,粟珍安葬荻洲后,每岁必以荻洲名义为荻洲之母致书奉遗金,及至史母仙逝时也不知儿子已死。这种至深至厚的情谊至今传为美谈。史、戴的诗,曾载于都中,后刊于黔。史荻洲著有诗集《秋灯画荻诗抄》。
16、任必达:
字裴然,清朝贵州清平县(今凯里)人。生活于清嘉庆、道光年间(公元1796-1850年)。初参幕务,后杜门不出,居家著述。著有《清平县志稿》四卷。又工诗文,书法亦重笔墨外间韵味,远近识者,无不赞赏。
17、杨开秀:
字实田,号云卿,贵州绥阳县人。应乡试久不中,直到五十岁才中举人。一生以教书为业。道光末年到遵义禹门寺设私塾,各乡学生多慕名来读书,寺中房舍全住满。黎庶焘、庶番、兆铨、光普和庶昌等都是他的学生。黎庶昌为文,多得力于杨先生。此时的禹门寺私塾盛况足以与乾隆年间黎安理执教时相辉映。晚年力学古文奇字,撰有《古文异训》,成一家言。惜未完成而逝,终年67岁。
18、郭超凡:
(?-1858),字小袁,贵州清镇人。幼时聪明好学,十七岁时就很有文名,学者徐光文给他起名超凡。清道光十六年(公元1836年)中进士。先在贵州兴义府任教授六年,兴修试院,擢拔人才,张之洞皆出其门下。鸦片战争后,于道光廿四年(公元1844年)调广东作官,历任饶平、东莞、香山知县和广州知府。他不畏强暴、不惧洋人,平息地方械斗,擒杀海盗天公大王,矫正考场弊端,多次抗击英国侵略者的欺凌和攻打,从而使当地的社会秩序得以安定。刘誉其为名儒、名将。只因广东总督叶名琛忌才,被其压抑,不能大展雄才。咸丰八年(公元1858年)5月30日,终因积劳成疾,抑郁早逝。死后,朝廷赠太仆卿
19、 莫庭芝:
(1817-1890),字芷升,别号青田山人,清朝贵州独山县人。西南世儒莫友芝之弟。从小受父兄和郑珍之教,擅长诗词古文,以教育文学名世。道光廿九年(公元1849年)拔贡生,次年参加京城应礼部试落第。便绝意仕途,专心研究学问。历任永宁州学正、安顺府学训导、思南府学教授、贵州学古书院山长。一生执教四十年,为贵州文化教育事业作出了贡献。他和黎汝谦还编辑了《黔诗纪略后编》三十三卷,为贵州清代诗歌总集,与莫友芝所辑的《黔诗纪略》有双壁之誉。为后世保存了珍贵的历史文献。他著有《青田山庐诗钞》、《青田山庐词钞》,黎莼斋在日本为他刻印,风致真朴。工小篆及八分书,自得天趣,与同时书画名家孙竹雅、吴茗香相知,故诗词集中题画之作亦不少。
20、柳天成:
(1817-1871),清朝贵州都匀府人。农民起义军领袖。出身贫苦,饱受压迫,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五月在都匀坝固领导苗族起义,进军鸡贾河,建立根据地,众推柳天成为王。柳天成足智多谋,勇敢善战,他领导的义军活动于都匀、独山、荔波、都江、八寨、麻哈、大塘、贵定、平越、瓮安和罗斛等地。咸丰八年(公元1858年)攻战麻哈,击毙提督佟攀梅。同治八年(公元1869年)六月,在羊安与贵州提督张文德激战,歼敌近万名,使总兵、副将当场毙命,使张文德负重伤,取得了自张秀眉义军黄飘大捷之后的又一大捷。由于清廷调重兵围攻,同治十年(公元1871年)四月,鸡贾河根据地失陷,柳天成退守内外套,不幸被叛徒暗杀身亡,起义失败。
21、周灏:
字子纯,清朝贵州贵阳人。清道光十七年(公元1837年)举人,二十五年(公元1845年)进士。以知县分发直隶,先后任沙河、定兴(保定)、正定知县。后因遭弹劾落职讲学,昭雪后复职,署甘肃故城。因罹瘟疫,卒于任所。灏性廉爱民,总督刘长佑疏闻,奉旨于正定建专祠。
22、吴寅邦:
字清臣,清朝贵州永宁州(今关岭县)人。清道光十七年(公元1837年)拔贡。历任安顺、清镇、贞丰书院讲席,参与纂修了《安顺府志》。清咸丰二年(公元1852年)秋,曾亲到贵州关岭县境内红岩碑古迹岩下,将红岩碑再拓了一道,分别分送各处,红岩碑的真面目,始比较容易与社会见面,为对中华民族的伟大古迹红岩碑的研究作过贡献。
23、黄国宾:
号西樵,贵州铜仁人。书画家。道光十二年(公元1837年)拔贡。善书画,喜作米家山水画。
24、付寿彤:
(1818-1887),原名华赓、更昶,字青余,清朝贵州贵筑(今贵阳市)人。道光廿四年(公元1844年)举人,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进士。入翰林院、历任归德、南阳、开封知府、河南汝光道、河南按察使等。工书法。著作有《孝经述》、《古音类表》、《孔庭学裔》、《淡勤室诗》、《湘漓别志》、《十六国年表》、《吴越游记》、《吴越归程记》、《淡语》、《真录篇》、《古文辞》等。善书法,幼年随宦粤中,服膺许郑之学,乡试时为学使何绍基赏识,何书实事求是赠之。寿彤书法师何绍基,四体皆工,中年精研晋草运腕这之妙,尤得道州真传。晚年居长沙,该地书家甚多,而傅氏书名特彰,求书者应接不暇。光绪十三年(公元1887年)卒于长沙,与妻刘氏合葬于浏阳南乡渡头市淡庄。
艺术与人生
幼时的我只是一个在海边拍浪逐沙的孩子,大海未曾赋予我文学的天分,缪斯未曾用她的手抚摸过我。长大后,我离开故乡的海。在城里的一家书店里,我第一次接触了那么多的书。有一次,我从琳琅满目的书柜里抽出一本诗集,上面印有泰戈尔的引言:“用你手中的钱币买下一本诗集吧,它会使你的心快活得像一只小鸟,自由地飞翔在无限的空灵之中。”仅仅是看了一眼,我便如获至宝地买下了它。从此泰戈尔领我走向了一个缤纷的世界。我迷上了诗,正如我迷恋那深沉广阔的大海一样。
我第一次发现了诗的魅力正如阳光那样灿烂。诗里走出了乐观豪放的李白、深沉忧郁的杜甫、清丽婉约的李清照……他们用风格不同的笔向我展示了世间的万物。渐渐地我又读懂了汪国真的诚挚、舒婷的细腻、闻一多的深刻;我与雪莱、普希金交朋友,领略了世界诗苑的璀璨。慢慢地,我发觉自己已离不开诗了。诗用它无形的手时时扣动我的心弦,拨出动人的琴声,令我如痴如醉。于是在课堂上,我从老师口里知道了顾城那“黑夜给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的向往;在课外我吟诵着,进入那“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的意境。我真的感到自己像泰戈尔所说的那样像一只快活的小鸟,自由自在地飞翔在无限的空灵之中。
读了许多诗,我不禁怀着一个梦想,用我的诗轻轻扣动文学殿堂的大门。每当别人嬉戏玩耍时我醉心去探究万物的美;当万家灯火熄灭时,我独自一人在灯下构筑诗行,细细的笔尖流出小鸟的歌唱、花朵的绽放、嫩草的生长……用自己的笔谱写心中的歌,与万物同欢乐。每当我把诗稿邮寄之后,等待成了我生活的一部分。尽管大多数石沉大海,但一想起江国真的“失意时,就唱一首歌;烦恼时,就写一首诗。因为生活总是美丽的”这句话时,我的胸就异常地开阔起来。偶尔看到自己的文字变成了铅印的字,便激动得几夜睡不好觉。尽管无人喝彩,但我感到文学殿堂的大门正徐徐开启,缪斯女神向我微笑,我那稚嫩的诗正圆着我的文学梦。
我醉心于读诗,醉心于写诗。那一行行诗句是一只只飞翔的彩蝶,带我到美丽缤纷的大花园;那一首首诗又像是一只只萤火虫,“发出了微弱的光,但攒起来将是亮丽的光”。
永远与缪斯结缘,我无悔。
艺术与人生
我从不把什么东西珍藏在身边,因为,我总觉得,东西放在身边会遗失的,只有珍藏在心里的,永远都不会忘却……
那是一年暑假,我由于钢琴考级,便只能按捺住考上初中的喜悦,闷在家里练琴。天那样闷热,我嘴里含着冰。发狠地练着。从早晨到中午,再到傍晚,我终于可以甩一下酸疼的膀子,情不自禁地,我走到阳台上……
忽然,我听到一个声音,和着夏日傍晚那特有的微风,忽而朦胧忽而清晰,飘入我的耳朵,拂过我的脸颊,掠过我的刘海儿。树叶沙沙作响,晚霞含蓄柔美。在这一刻,世界变得静得出奇,仿佛只有这声音存在。哦,是笛声,是有人在吹笛子,这笛声婉转悠扬,舒心流畅,只有心静的人才能吹得如此之好。
我陶醉了,沉静了……许久,才从思索与想像中醒来。
后来的几天,我注意到每天傍晚,这笛声都会响起,只是,后来听到的笛声总没有第一次那么好了。每天,只要我一放下琴,笛声便准时地响起,我就跑到阳台上望着楼下的建筑工地仔细地听。我想像着,吹笛子的是个孤独的老人,在诉说着心事;也许是个孩子,我的眼前浮现出一个孩子骑在老水牛背上吹笛子的情景……
有一天,当我照例走到阳台上向下看时,我看到一位建筑工人坐在地上,他正吹着笛子。忽然,笛声戛然而止,当它再次响起时,我惊异地发现,他吹的是我弹的曲子!虽然笛声时断时续,但我仍能分辨出来,这是我喜爱的一首曲子。不是亲眼所见,我无论如何不能相信,一个人仅凭耳朵听曲子,就能用手中的笛子原封不动地吹出来,而且吹得如此准确,虽然吹得不太熟练。做到这一切的,还是我往日十分轻视的工人!我感到震惊!
晚上,妈妈竟也谈到了这位工人:“你看看人家,天天在太阳底下盖房子,比你累多了吧?人家晚上雷打不动地吹到你上床,人家活得不是挺轻松嘛!”
我不再叫苦。于是,早晨,梦中的笛声把我惊醒;晚上,窗外的笛声陪我入睡。在我练那首曲子时,笛声总悄然响起,只是,轻轻地,似乎生怕被我听见。终于,他不再害怕。于是琴声和着笛声融会在一起,分外地和谐、优美、宁静,妙不可言。我激动了,泪珠在眼眶里打转,我觉得,我找到了这首曲子的真谛,是这位工人朋友帮我找到的。是的,我的感情得到了升华……
考级时,我的耳边始终萦绕着笛声,我以自己的方式理解着乐曲,终于,我考上了十级!当我兴奋地冲到阳台上准备鼓起勇气把这个好消息告诉那位素未谋面的朋友时,我怔住了。几天的激动与紧张使我忘却了眼前拔地而起的大楼。是的,我将永远不能再与那笛声合作!
不知在哪一天的哪个角落,我又听见了笛声。我总觉得这笛声好耳熟,原来,那笛声,那段记忆已被我永远珍藏在我心底!
亲爱的朋友,你是否仍在吹笛子?你知道吗?一位远方的姑娘多么希望和你合奏一曲――《思乡曲》。
非是追寻艺术了。
艺术,即是用形象来反映现实但比现实更有典型性的社会意识形态。
艺术一直是我所向往,它那独特的魅力,美好的韵味以及激烈的竞争性,深深地
吸引着我。
自古以来,它一直是人们所喜爱。它包含有音乐、舞蹈、雕塑、文学、曲艺、戏
剧、电影等。
我爱艺术,我要追寻艺术。
追寻艺术,追寻音乐,尤其是著名音乐家贝多芬作的曲,旋律优美,又富有神秘
感。我经常在写作文前听音乐,便立刻会来灵感。无聊时,听听音乐,便能再次开心
起来。心情烦躁时,只要一听音乐,无论当前有多生气,多烦躁,都会变得舒畅起来
……音乐独特的魅力即是如此,它能给我带来灵感,带来快乐,带来舒畅……
追寻艺术,追寻舞蹈。我自小喜爱舞蹈,对舞蹈有着很大的兴趣。上小学后,我
加入了舞蹈班,对舞蹈更为喜爱了。跳起天鹅舞,舞步柔和,动作优美,那独有的线
条美和姿态美,给人以十分美好的韵味。
追寻艺术,追寻美术。美,即是好;好的艺术就是美术。美术包括漫画、素描、
写生、油画和速写等。我非常擅长素描,那是因为我学过,知道素描的基本功、诀窍
和画法。但我却不是最喜欢素描;我最喜欢的,是漫画。很多人都知道,漫画是简单
而夸大事物特征的绘画。含有讽刺与幽默性。但不巧,我喜欢的,也不是这种漫画。
也许你会问,漫画不就是这样的吗?如果你不喜欢这样的漫画,那你喜欢的,又是什
么漫画呢?我的回答是:我喜欢的漫画,是日本的传统漫画。虽然它也有具有讽刺性
和幽默性,但它漫画家的画功占着它吸引人程度的很大的比例。就比如说现正畅销的
《哆啦A梦》吧!画家藤子・不二雄以他独特的画功,塑造出人人见人爱的机器猫哆啦
A梦,大大提高了该漫画的畅销量。此漫画非彼漫画,现在你应该知道了吧!我们几个
好朋友都非常喜欢漫画;我们经常把自己画好了的作品,作个比较。做得比较好的,
她会再接再厉;做得不是很好的,她也会加倍努力,争取超过这次比赛的佼佼者。因
此,由于我们的竞争,令我们对美术,对漫画的追求更加执着,更加坚定。
我爱追寻艺术,来源于艺术的魅力,艺术的韵味以及竞争性.
参观唐祥元根雕艺术收藏展谢桥中心小学 四(4) 吴颖恬 今天,妈妈带着我去了常熟博物馆,让我领略到了艺术的魅力。
一进博物馆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卧在大门口的两只大狮子。一只张开了血盆大口,凶神恶煞似的;另一只则温柔可亲,笑眯眯的,好像在欢迎我们的到来。
我们径直来到展厅,看见了许许多多的根艺品。这些根艺品都是唐祥元伯伯收集的。展厅门口的“海底世界”赫然跳入我的眼帘,它可是用产于武公山的木榴雕刻而成的。千变万化的海底世界令人心旷人怡,那万紫千红的珊瑚和那神情悠闲的金昌鱼动静相宜,丰富的海底世界,在艺术家的精心耕耘下沥沥展现在我的面前。
在“海底世界”左侧,一位悠闲垂钓的老者把我的视线吸引了过去,不用说他就是《封神榜》里的那位足智多谋的姜太公了!他正悠闲地坐在河边垂钓。看着他那坦然自如的神情,我就情不自禁地想起一句话“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展出最多的根雕品要数套椅了,下面我就说说“香樟木套椅系列”吧!这组套椅系列是由产于九万大山的一级黄香樟木雕刻而成,是根艺组件的一个整体,融观赏和使用价值于一体。我情不自禁地坐上了沙发,感觉好像是被拥进了大自然的怀抱之中,觉得心旷人怡。特别引人注目的是茶几的两端。茶几的一端铺有一张大荷叶,坐着两个穿着肚兜笑容可掬的胖娃娃,一个娃娃两手捧着莲蓬,另一个娃娃右手扶着扛在肩上的大莲蓬,左手却牵拉着一串铜钱。茶几的另一端活跃着一条正在滔滔海浪里跳跃的大鲤鱼。
唐伯伯收藏的根艺作品还有许多,有“万花聚瘿”、“冰峰”、“海浪”、“牡丹仙子”等。每一件都令我赞布绝口。
从博物馆出来,我暗暗为自己感到庆幸,唐祥元伯伯的根雕艺术收藏展为我提供了一次接触艺术,亲近艺术的机会!
艺术节华侨城小学 五(4) 黄芷瑶 六月,百花盛开的季节;六月,和风吹佛,阳光灿烂;六月,也是我们的节日;这一天,我们学校举行了一次大型的艺术节表演。
随着美妙的乐曲,帏幕徐徐升起,艺术节表演开始了。你看!从舞台的两边,慢慢的走出一对对穿和服的小姑娘,她们的舞姿各显其态,像风中的小花朵,婀娜多姿;当音乐变的高昂激烈时,她们摆动了腰肢,打开了一顶顶的小花伞,像雨中展开的小蘑菇,令人目不暇接。哦!原来她们是一(一)班的小同学表演的节目。真是精彩!这时灯光突然变得昏暗,音乐节奏加快,一束红色的灯光打在台中央,一位穿这草编织的裙子,扎着无数条辫子的少女,随着音乐尽情地手舞足蹈。哦!原来她在跳非洲舞呢!
这次艺术节表演,学校是从各年级,各班的汇演中挑选出来的,很多班都只选上了一个,而我们班很幸运,被选中了两个节目。“萨克斯”合奏与“拉丁舞”。我最喜欢的是我的钢琴独奏,可惜没有被学校选中,尽管进了最大的努力,也只是得了个银牌。自从这两个节目被选上,老师天天陪着我们排练,其中最辛苦的是跳拉丁舞,之前,我们几个人都没学过,只是临时请班上同学来辅导。尽管在练习中有的同学闹情绪,又做了很大的改动,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还是坚持了下来。
接下来我们班的节目要上场了,只见无数个闪光灯在台下一闪一闪,我的心窝里象揣了个兔子一样,“怦怦”直跳,不过,脸上还保持着灿烂的笑容,我对自己说:下面有许多老师和家长在看着我呢,可不能出丑!于是,音乐响起,我努力把裙子摆起来,举手投足都尽量做到尽善尽美,把最美的舞姿留给台下的观众。一阵热烈的掌声结束了我们的表演,我们大方的向观众鞠躬敬礼后走下台,这时突然发现,我的嘴巴笑得竟然麻木了。。。。。。
我非常喜欢这次艺术节,因为她可以给我们每个人机会展现自己最美的风采和个人的才华,同时,也可以从中了解到这么多同学,都有他们的一技之长,也许,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我们是祖国的未来。。。。。。
这次活动,也让我明白了什么是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我想明年的艺术节表演中,我们班会有更多更精彩的节目展示给全校师生
一天,喻老师满面春风地走进教室,郑重地对我们说:“为了回顾历史,不忘国耻,揭露日军的残暴丑行,学校决定举行讲故事比赛。每班派一名代表参加。”选谁呢?同学们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有的把目光投向班上的“领头雁”,有的跃跃欲试,还有的静静地等待老师的选择。过了片刻,喻老师微笑着说:“这次故事比赛,我想培养新的选手,由肖志刚参加,如何?”我一听吓得目瞪口呆,半天没回过神来,不是白日做梦吧!当我再一次看到喻老师那饱含鼓励和信任的眼神时,才稍稍镇静下来。
我能行吗?我的心像十五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心里一点儿底也没有。这时,妈妈把我叫到办公室,亲切地对我说:“刚刚,做任何事都重在参与。妈妈相信你有能力,有实力,更有上台的魅力!”妈妈的话犹如一针兴奋剂注入我的心田,我默默地点了点头。
妈妈为我搜集故事,喻老师不厌烦地一遍又一遍地指导我朗读。功夫不负有心人,我终于把故事背得滚瓜烂熟了。
在我的期盼中,展示自我的时候到来了。故事会的序幕徐徐拉开了,雄壮的国歌声奏响了,一位位选手站在台上如泣如诉,悲伤之情荡漾在体艺馆的上空。当看到选手们的出色表现时,我胆怯了。喻老师很快就洞察出我的心思,便把我叫到她的身旁轻轻地抚摩着我的头。顿时,一股暖流涌遍了我的全身。
该我上台了。我精神抖擞,迈着大步走向主席台。虽然我暗暗为自己鼓劲,可这毕竟是我在新世纪第一次登台,我能不紧张吗?当我打开麦克风的时候,似乎能听到自己怦怦的心跳声,手和腿也不由自主地颤动起来。我努力地适应着,讲着讲着,便把对日本鬼子满腔的恨融入到故事之中。我要控诉他们,我要揭露他们,我为中国人的懦弱而呐喊着,我穿越时空忘情地演讲起来……
雄壮的国歌声响起来了,雷鸣般的掌声响起来了……耶!我知道这掌声是属于我的,是属于胜利者的,是属于超越自我者的。
喻老师,请让我在这儿轻轻地说一声――
1、赵旭:
(1812-1866),字石知,号晓峰,清朝贵州桐梓县人。幼年丧父,青年时代随其叔至山东腾县祖父官署居住。先后游学吴楚,阅历学识极富。回桐梓后,曾九次乡试不第。长期居家课读,与西南世儒郑珍、莫友芝情谊深厚。曾任桐梓、荔波教谕。清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任荔波县教谕时,以实绩加翰林院孔目衔兼署都匀府教授。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农民起义军攻破荔波县城,旭受重伤后投江死。赵旭博学多才,关心桑梓的文化事业,曾采访桐梓掌故,编成《桐鉴》6卷、《被桐鉴》1卷、又编成《桐梓耆旧诗抄》1卷、《桐梓艺文志》4卷、《文学尔雅注》1卷、《琴鹤堂先泽拾遗》1卷、《蜀碧补遗》6卷。赵旭一生的主要成就是诗歌创作。著有《播川诗抄》8卷,选诗500余首。又有《播川全集》50集。一生坎坷,长期居住在农村,对贫苦农民的生活较了解。他写的诗,多反映贫苦老百姓的疾苦,同情劳动人民的苦难,大胆揭露清军的腐败的社会的黑暗。语言朴质无华,通畅明快,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2、汪承潮:
字小瀛,号祖龙坑外人,贵州贵阳人。画家。工山水人物,能写真。道光十二年(公元1832年)曾为麟庆《鸿雪因缘图记》绘黔中名胜。
3、王立中:
清朝贵州平越(今福泉县)人。清朝道光十二年(公元1832年)进士,入翰林院。
4、 安淦辛:
清朝贵州水西人。奢香后裔。清道光十三年(公元1833年),他禀请为奢香立碑于墓前,又修奢香祠于墓侧,立奢香夫人故里石柱标志于路旁。
5、陈钰:
(1814-1869),字二如,号一指山人,清朝贵州贵阳人。贵州籍指画名家自幼不喜科举,醉心水墨绘画,未到中年画名即已遍黔中,因用心过度,40度后双目失明,经数年治疗,重见光明。擅长指画,画人物、山水、花鸟、尤以人物最精。书画造诣甚高,可惜局于黔疆,无缘与海内外名家交游,难显其名声。陈钰的人物画,到民国年间仍有为其族人保存者。计有《一指山人行乐图》、《十八罗汉册》等。贵州省博物馆收藏有其画数种,有《钟馗破扇图轴》、《墨笔山水花卉散页》(十页)等。
6、何德胜:
(1814-1867),字安国,本姓刘,呼为刘二、何二,清朝贵州黄平木老坪人。农民起义军黄号军首领。生性倔强,好打抱不平,对清政府滥征捐税,强行折征的政策极为不满。清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在瓮安天文组织起义,用黄布扎头,史称黄号军。建立有上大坪、轿顶山等根据地。九年(公元1859年)十月攻入开州,十年(公元1830年)四月拟攻贵阳,已进占乌当,击毙守备戴雨先,因提督田兴增援,遂退至开州、平越、贵定等地与官军进行争夺战。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相继击毙后补道赵国澍、守备袁学先、千总孙德胜、副将何显士、知府戴鹿芝、知县白婪蟾,游击商肇淮、郭开贵等文武官员,攻占修文,与另一农民起义军潘名杰联合拟再次攻贵阳,已进兵至小关、茶店等地。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又攻破长顺、长寨、定番、其势力达到安顺、安平,击毙守备王三锡、游击田庆宜、黄德正、都司李洪林、唐万全、千总苏一相等。同治四至六年(公元1865-1867年),又破清镇县,入息峰,击毙副将叶有贵、倪朝荣等。征战黔境十三年,纵横数百里,队伍发展到十余万人,使清政府为之震慑,视为腹心之患。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十月,病逝于轿顶山军中,其起义队伍由其妻领导继续坚持斗争。由于太平天国革命运动失败,清朝廷调集大军前来镇压,黄号起义军最后失败。
7、舒光富:
(1814-1855),乳名舒大,民间称他舒裁缝,清朝贵州遵义人。幼读私塾,成年随父业盐商。清咸丰四年(公元1854年)二月参加独山杨元保农民起义,拉开了贵州咸丰同治年间农民大起义的序幕。起义失败后回家。是年八月,与桐梓九坝场杨龙喜率千余人起义,攻占桐梓县城,以除暴安民为宗旨,建立了以赛波府(九坝场)为中心,包括兴州(桐梓)、新开(仁怀)、遵义城周围的根据地,尊舒光富为江汉皇帝,杨龙喜为都督大元帅,改咸丰四年为江汉元年,开仓赈贫,得到了广大农民拥护,队伍发展很快,壮大到两万多人。后率军南下,攻娄山,战板桥,占仁怀,并准备攻打遵义,并出击黔西、绥阳、正安等。因朝廷派云南总督罗绕典率云南、四川和贵州等地官兵围剿。起义军失利,南退归化(紫云)、罗斛(罗甸)、都匀、独山、麻哈(麻江)、平越(福泉)、瓮安、余庆、石阡等地。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4月,杨龙喜举家殉难于石阡的葛彰河边。舒继续率队奔松桃,过思南,回桐梓,后在遵义土窑失败被俘,壮烈就义。此次起义,对川楚震动极大,为贵州各族人民咸同大起义起到了奠基作用。
8、 谌厚光:
清朝贵州织金人,清道光年间(公元1821-1850年)进士。道光十六年(公元1836年)任山西大同府知府,勤奋有为,玉河涨水时他组织修堤护城,平市商限息调剂,其盈虚缓急定为每年三限,商民称信。至仕归。
9、胡万育:
字仁山,清朝贵州黎平人。清道光年间(公元1821-1850)贡生。遵义黎柏容为开泰校官时,胡万育与之唱和颇多。著有《容膝山房诗集》二卷。
10、何开瀛:
字莱仙,清朝贵州清镇人。书画家。生活于道光年间(公元1821-1850年),曾为贡生,善书画,尤精兰竹。
11、赵钟域
字省三,又字友莪,清朝贵州普定人。画家。生活于道光年间(1821-1850年),曾为廪生,善画蛱蝶鱼虫。
12、杨沂秀:
字鲁川,贵州镇远人。为果勇侯杨芳之侄。系清朝道光年间进士,曾任陕西鄂县知县等。其女儿杨林贞工书画。
13、田溥:
字雪樵,清朝贵州绥阳人。画家。清道光(公元1821-1850年)年间贡生,工水墨山水画,师法董、巨。
14、徐樗:
清朝贵州铜仁人。清道光(1821-1850年)中监生。《黔诗纪略后编》录有其诗,并称善画。
15、史荻洲:
字胜书,清朝贵州黔西州(今黔西县)人。清道光六年(公元1826年)与黔西诗人、书法家张琚结桐荫诗社。十五年(公元1835年)中举人。他与清镇诗人戴粟珍同为黔西知州、著名诗人吴嵩梁之学生,二人结下终身情谊,不仅诗赋文章出类拔萃,而且情同手足,二人同赴京城任职,同到吉林大安从政。当地称诗者,赞誉戴、史二人才名不相上下,交情亦最深。后来荻洲客死辽宁任上,粟珍安葬荻洲后,每岁必以荻洲名义为荻洲之母致书奉遗金,及至史母仙逝时也不知儿子已死。这种至深至厚的情谊至今传为美谈。史、戴的诗,曾载于都中,后刊于黔。史荻洲著有诗集《秋灯画荻诗抄》。
16、任必达:
字裴然,清朝贵州清平县(今凯里)人。生活于清嘉庆、道光年间(公元1796-1850年)。初参幕务,后杜门不出,居家著述。著有《清平县志稿》四卷。又工诗文,书法亦重笔墨外间韵味,远近识者,无不赞赏。
17、杨开秀:
字实田,号云卿,贵州绥阳县人。应乡试久不中,直到五十岁才中举人。一生以教书为业。道光末年到遵义禹门寺设私塾,各乡学生多慕名来读书,寺中房舍全住满。黎庶焘、庶番、兆铨、光普和庶昌等都是他的学生。黎庶昌为文,多得力于杨先生。此时的禹门寺私塾盛况足以与乾隆年间黎安理执教时相辉映。晚年力学古文奇字,撰有《古文异训》,成一家言。惜未完成而逝,终年67岁。
18、郭超凡:
(?-1858),字小袁,贵州清镇人。幼时聪明好学,十七岁时就很有文名,学者徐光文给他起名超凡。清道光十六年(公元1836年)中进士。先在贵州兴义府任教授六年,兴修试院,擢拔人才,张之洞皆出其门下。鸦片战争后,于道光廿四年(公元1844年)调广东作官,历任饶平、东莞、香山知县和广州知府。他不畏强暴、不惧洋人,平息地方械斗,擒杀海盗天公大王,矫正考场弊端,多次抗击英国侵略者的欺凌和攻打,从而使当地的社会秩序得以安定。刘誉其为名儒、名将。只因广东总督叶名琛忌才,被其压抑,不能大展雄才。咸丰八年(公元1858年)5月30日,终因积劳成疾,抑郁早逝。死后,朝廷赠太仆卿
19、 莫庭芝:
(1817-1890),字芷升,别号青田山人,清朝贵州独山县人。西南世儒莫友芝之弟。从小受父兄和郑珍之教,擅长诗词古文,以教育文学名世。道光廿九年(公元1849年)拔贡生,次年参加京城应礼部试落第。便绝意仕途,专心研究学问。历任永宁州学正、安顺府学训导、思南府学教授、贵州学古书院山长。一生执教四十年,为贵州文化教育事业作出了贡献。他和黎汝谦还编辑了《黔诗纪略后编》三十三卷,为贵州清代诗歌总集,与莫友芝所辑的《黔诗纪略》有双壁之誉。为后世保存了珍贵的历史文献。他著有《青田山庐诗钞》、《青田山庐词钞》,黎莼斋在日本为他刻印,风致真朴。工小篆及八分书,自得天趣,与同时书画名家孙竹雅、吴茗香相知,故诗词集中题画之作亦不少。
20、柳天成:
(1817-1871),清朝贵州都匀府人。农民起义军领袖。出身贫苦,饱受压迫,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五月在都匀坝固领导苗族起义,进军鸡贾河,建立根据地,众推柳天成为王。柳天成足智多谋,勇敢善战,他领导的义军活动于都匀、独山、荔波、都江、八寨、麻哈、大塘、贵定、平越、瓮安和罗斛等地。咸丰八年(公元1858年)攻战麻哈,击毙提督佟攀梅。同治八年(公元1869年)六月,在羊安与贵州提督张文德激战,歼敌近万名,使总兵、副将当场毙命,使张文德负重伤,取得了自张秀眉义军黄飘大捷之后的又一大捷。由于清廷调重兵围攻,同治十年(公元1871年)四月,鸡贾河根据地失陷,柳天成退守内外套,不幸被叛徒暗杀身亡,起义失败。
21、周灏:
字子纯,清朝贵州贵阳人。清道光十七年(公元1837年)举人,二十五年(公元1845年)进士。以知县分发直隶,先后任沙河、定兴(保定)、正定知县。后因遭弹劾落职讲学,昭雪后复职,署甘肃故城。因罹瘟疫,卒于任所。灏性廉爱民,总督刘长佑疏闻,奉旨于正定建专祠。
22、吴寅邦:
字清臣,清朝贵州永宁州(今关岭县)人。清道光十七年(公元1837年)拔贡。历任安顺、清镇、贞丰书院讲席,参与纂修了《安顺府志》。清咸丰二年(公元1852年)秋,曾亲到贵州关岭县境内红岩碑古迹岩下,将红岩碑再拓了一道,分别分送各处,红岩碑的真面目,始比较容易与社会见面,为对中华民族的伟大古迹红岩碑的研究作过贡献。
23、黄国宾:
号西樵,贵州铜仁人。书画家。道光十二年(公元1837年)拔贡。善书画,喜作米家山水画。
24、付寿彤:
(1818-1887),原名华赓、更昶,字青余,清朝贵州贵筑(今贵阳市)人。道光廿四年(公元1844年)举人,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进士。入翰林院、历任归德、南阳、开封知府、河南汝光道、河南按察使等。工书法。著作有《孝经述》、《古音类表》、《孔庭学裔》、《淡勤室诗》、《湘漓别志》、《十六国年表》、《吴越游记》、《吴越归程记》、《淡语》、《真录篇》、《古文辞》等。善书法,幼年随宦粤中,服膺许郑之学,乡试时为学使何绍基赏识,何书实事求是赠之。寿彤书法师何绍基,四体皆工,中年精研晋草运腕这之妙,尤得道州真传。晚年居长沙,该地书家甚多,而傅氏书名特彰,求书者应接不暇。光绪十三年(公元1887年)卒于长沙,与妻刘氏合葬于浏阳南乡渡头市淡庄。
25、傅有赓:
贵州贵阳人。学者。他于清朝道光十八年(公元1838年)撰写了《三国志音证》。古代南朝刘宋时裴松之编写了一部《注三国志》,成为人们研读《三国志》不可缺少的辅助与参考材料,但它亦非完美无缺。傅有赓的《三国志音证》,为其补缀音义之不及,是一部很有价值的书。
26、萧尚卿:
清朝贵州平越(今福泉县)人。清道光十八年(公元1838年)进士,入翰林院。
27、潘新简:
(1819-1869),清朝贵州荔波县人。水族农民起义军领袖。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三月发动水族农民千人在九阡、莪蒲起义。提出不缴粮、不纳税、打倒清朝享太平的口号,他们吸取了太平军的一些好政策,建立了九阡山根据地,号称辅德王。他们支持战斗十多年,义军发展到四万人,在太平军别遗队余诚义、黄金亮以及都匀柳天成,都江罗光明,张秀眉义军部将高禾、九松等各路义军的积极配合下,转战于黔桂边区,控制了大半个荔波县,曾五占荔波县城,南窥思恩,北图都匀、独山,打死荔波守备更玉麟,千总王代龙等。义军的强大,引起了清廷的不安,派广西、贵州清军围剿,同治八年(公元1869年),九阡失守,因叛徒出卖,潘新简被俘,牺牲于桂林。
28、胡长新:
(1819-1885),字子和,贵州黎平县人。幼受业于莫友芝、郑珍,学有根柢。清道光二十六年(公元1846年)举人,次年进士。以知县分发江苏。因受其父被降官职的影响,淡于荣进,弃知县不就,改任贵阳、铜仁等府教授。学使以学异推荐他,擢升翰林院典簿,又不受。遂辞职还乡,主讲于黎平书院,终老不倦,为家乡的文教事业作出了贡献。著有《籀经堂诗钞》、《籀经堂文钞》等,校刊《三忠合编》,擅小篆,得秦汉古玺遗意。其《闻升京官》诗,描述了作者闻调升京官消息后思想感情的波动和变化,抒发了作者对升迁官职的淡漠,流露了对官场的厌倦,表现了作者恬淡自守的情操。
29、戴粟珍:
字禾庄,别名吴兰雪,清朝贵州清镇县人。道光十九年(公元1839年)举人。他与黔西举人史荻洲同为黔西知州、著名诗人吴嵩梁之学生,因而结下终身情谊,不仅诗赋文章出类拔萃,而且情同手足,二人同赴京城任职。道光中期,二人到吉林大安从政,当地称诗者,赞誉戴、史二人才名不相下,交情亦深。后来史荻洲客死异乡,粟珍安葬荻洲后,每岁必以荻洲名义为荻洲之母致书并奉遗金,及至史母仙逝时也不知儿子已死。这种至学至厚的情谊直今传美谈。戴、史的诗,曾载于都中,后刊于黔。粟珍著作有《对床听雨诗》、《诗钞》、《补遗》、《南归草》等。
30、杨元保:
(?-1854),清朝贵州独山人。布依族农民起义军首领。清咸丰四年(公元1854年)初,杨元保之父带众抗捐被捕入狱,惨死狱中。杨元保怀着深仇大恨,在太平军推动下,于二月份领导布依族、苗族、水族、汉族农民和手工业者数千人在上司起义,提出顺天成道,打富济贫的口号,连续击败八寨游击和独山州牧,攻克都匀平舟司,占据通往独山、罗甸、大塘和广西南丹的要道。声震独山、都匀和荔波三地。因贵州巡抚蒋蔚远调集官军围攻,力量众寡悬殊,不到三个月,起义失败。杨元保在广西南丹州属昔里山被俘,在贵阳英勇就义。这次起义点燃了贵州各族人民咸同大起义的烈火。
1、赵旭:
(1812-1866),字石知,号晓峰,清朝贵州桐梓县人。幼年丧父,青年时代随其叔至山东腾县祖父官署居住。先后游学吴楚,阅历学识极富。回桐梓后,曾九次乡试不第。长期居家课读,与西南世儒郑珍、莫友芝情谊深厚。曾任桐梓、荔波教谕。清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任荔波县教谕时,以实绩加翰林院孔目衔兼署都匀府教授。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农民起义军攻破荔波县城,旭受重伤后投江死。赵旭博学多才,关心桑梓的文化事业,曾采访桐梓掌故,编成《桐鉴》6卷、《被桐鉴》1卷、又编成《桐梓耆旧诗抄》1卷、《桐梓艺文志》4卷、《文学尔雅注》1卷、《琴鹤堂先泽拾遗》1卷、《蜀碧补遗》6卷。赵旭一生的主要成就是诗歌创作。著有《播川诗抄》8卷,选诗500余首。又有《播川全集》50集。一生坎坷,长期居住在农村,对贫苦农民的生活较了解。他写的诗,多反映贫苦老百姓的疾苦,同情劳动人民的苦难,大胆揭露清军的腐败的社会的黑暗。语言朴质无华,通畅明快,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2、汪承潮:
字小瀛,号祖龙坑外人,贵州贵阳人。画家。工山水人物,能写真。道光十二年(公元1832年)曾为麟庆《鸿雪因缘图记》绘黔中名胜。
3、王立中:
清朝贵州平越(今福泉县)人。清朝道光十二年(公元1832年)进士,入翰林院。
4、 安淦辛:
清朝贵州水西人。奢香后裔。清道光十三年(公元1833年),他禀请为奢香立碑于墓前,又修奢香祠于墓侧,立奢香夫人故里石柱标志于路旁。
5、陈钰:
(1814-1869),字二如,号一指山人,清朝贵州贵阳人。贵州籍指画名家自幼不喜科举,醉心水墨绘画,未到中年画名即已遍黔中,因用心过度,40度后双目失明,经数年治疗,重见光明。擅长指画,画人物、山水、花鸟、尤以人物最精。书画造诣甚高,可惜局于黔疆,无缘与海内外名家交游,难显其名声。陈钰的人物画,到民国年间仍有为其族人保存者。计有《一指山人行乐图》、《十八罗汉册》等。贵州省博物馆收藏有其画数种,有《钟馗破扇图轴》、《墨笔山水花卉散页》(十页)等。
6、何德胜:
(1814-1867),字安国,本姓刘,呼为刘二、何二,清朝贵州黄平木老坪人。农民起义军黄号军首领。生性倔强,好打抱不平,对清政府滥征捐税,强行折征的政策极为不满。清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在瓮安天文组织起义,用黄布扎头,史称黄号军。建立有上大坪、轿顶山等根据地。九年(公元1859年)十月攻入开州,十年(公元1830年)四月拟攻贵阳,已进占乌当,击毙守备戴雨先,因提督田兴增援,遂退至开州、平越、贵定等地与官军进行争夺战。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相继击毙后补道赵国澍、守备袁学先、千总孙德胜、副将何显士、知府戴鹿芝、知县白婪蟾,游击商肇淮、郭开贵等文武官员,攻占修文,与另一农民起义军潘名杰联合拟再次攻贵阳,已进兵至小关、茶店等地。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又攻破长顺、长寨、定番、其势力达到安顺、安平,击毙守备王三锡、游击田庆宜、黄德正、都司李洪林、唐万全、千总苏一相等。同治四至六年(公元1865-1867年),又破清镇县,入息峰,击毙副将叶有贵、倪朝荣等。征战黔境十三年,纵横数百里,队伍发展到十余万人,使清政府为之震慑,视为腹心之患。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十月,病逝于轿顶山军中,其起义队伍由其妻领导继续坚持斗争。由于太平天国革命运动失败,清朝廷调集大军前来镇压,黄号起义军最后失败。
7、舒光富:
(1814-1855),乳名舒大,民间称他舒裁缝,清朝贵州遵义人。幼读私塾,成年随父业盐商。清咸丰四年(公元1854年)二月参加独山杨元保农民起义,拉开了贵州咸丰同治年间农民大起义的序幕。起义失败后回家。是年八月,与桐梓九坝场杨龙喜率千余人起义,攻占桐梓县城,以除暴安民为宗旨,建立了以赛波府(九坝场)为中心,包括兴州(桐梓)、新开(仁怀)、遵义城周围的根据地,尊舒光富为江汉皇帝,杨龙喜为都督大元帅,改咸丰四年为江汉元年,开仓赈贫,得到了广大农民拥护,队伍发展很快,壮大到两万多人。后率军南下,攻娄山,战板桥,占仁怀,并准备攻打遵义,并出击黔西、绥阳、正安等。因朝廷派云南总督罗绕典率云南、四川和贵州等地官兵围剿。起义军失利,南退归化(紫云)、罗斛(罗甸)、都匀、独山、麻哈(麻江)、平越(福泉)、瓮安、余庆、石阡等地。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4月,杨龙喜举家殉难于石阡的葛彰河边。舒继续率队奔松桃,过思南,回桐梓,后在遵义土窑失败被俘,壮烈就义。此次起义,对川楚震动极大,为贵州各族人民咸同大起义起到了奠基作用。
8、 谌厚光:
清朝贵州织金人,清道光年间(公元1821-1850年)进士。道光十六年(公元1836年)任山西大同府知府,勤奋有为,玉河涨水时他组织修堤护城,平市商限息调剂,其盈虚缓急定为每年三限,商民称信。至仕归。
9、胡万育:
字仁山,清朝贵州黎平人。清道光年间(公元1821-1850)贡生。遵义黎柏容为开泰校官时,胡万育与之唱和颇多。著有《容膝山房诗集》二卷。
10、何开瀛:
字莱仙,清朝贵州清镇人。书画家。生活于道光年间(公元1821-1850年),曾为贡生,善书画,尤精兰竹。
11、赵钟域
字省三,又字友莪,清朝贵州普定人。画家。生活于道光年间(1821-1850年),曾为廪生,善画蛱蝶鱼虫。
12、杨沂秀:
字鲁川,贵州镇远人。为果勇侯杨芳之侄。系清朝道光年间进士,曾任陕西鄂县知县等。其女儿杨林贞工书画。
13、田溥:
字雪樵,清朝贵州绥阳人。画家。清道光(公元1821-1850年)年间贡生,工水墨山水画,师法董、巨。
14、徐樗:
清朝贵州铜仁人。清道光(1821-1850年)中监生。《黔诗纪略后编》录有其诗,并称善画。
15、史荻洲:
字胜书,清朝贵州黔西州(今黔西县)人。清道光六年(公元1826年)与黔西诗人、书法家张琚结桐荫诗社。十五年(公元1835年)中举人。他与清镇诗人戴粟珍同为黔西知州、著名诗人吴嵩梁之学生,二人结下终身情谊,不仅诗赋文章出类拔萃,而且情同手足,二人同赴京城任职,同到吉林大安从政。当地称诗者,赞誉戴、史二人才名不相上下,交情亦最深。后来荻洲客死辽宁任上,粟珍安葬荻洲后,每岁必以荻洲名义为荻洲之母致书奉遗金,及至史母仙逝时也不知儿子已死。这种至深至厚的情谊至今传为美谈。史、戴的诗,曾载于都中,后刊于黔。史荻洲著有诗集《秋灯画荻诗抄》。
16、任必达:
字裴然,清朝贵州清平县(今凯里)人。生活于清嘉庆、道光年间(公元1796-1850年)。初参幕务,后杜门不出,居家著述。著有《清平县志稿》四卷。又工诗文,书法亦重笔墨外间韵味,远近识者,无不赞赏。
17、杨开秀:
字实田,号云卿,贵州绥阳县人。应乡试久不中,直到五十岁才中举人。一生以教书为业。道光末年到遵义禹门寺设私塾,各乡学生多慕名来读书,寺中房舍全住满。黎庶焘、庶番、兆铨、光普和庶昌等都是他的学生。黎庶昌为文,多得力于杨先生。此时的禹门寺私塾盛况足以与乾隆年间黎安理执教时相辉映。晚年力学古文奇字,撰有《古文异训》,成一家言。惜未完成而逝,终年67岁。
18、郭超凡:
(?-1858),字小袁,贵州清镇人。幼时聪明好学,十七岁时就很有文名,学者徐光文给他起名超凡。清道光十六年(公元1836年)中进士。先在贵州兴义府任教授六年,兴修试院,擢拔人才,张之洞皆出其门下。鸦片战争后,于道光廿四年(公元1844年)调广东作官,历任饶平、东莞、香山知县和广州知府。他不畏强暴、不惧洋人,平息地方械斗,擒杀海盗天公大王,矫正考场弊端,多次抗击英国侵略者的欺凌和攻打,从而使当地的社会秩序得以安定。刘誉其为名儒、名将。只因广东总督叶名琛忌才,被其压抑,不能大展雄才。咸丰八年(公元1858年)5月30日,终因积劳成疾,抑郁早逝。死后,朝廷赠太仆卿
19、 莫庭芝:
(1817-1890),字芷升,别号青田山人,清朝贵州独山县人。西南世儒莫友芝之弟。从小受父兄和郑珍之教,擅长诗词古文,以教育文学名世。道光廿九年(公元1849年)拔贡生,次年参加京城应礼部试落第。便绝意仕途,专心研究学问。历任永宁州学正、安顺府学训导、思南府学教授、贵州学古书院山长。一生执教四十年,为贵州文化教育事业作出了贡献。他和黎汝谦还编辑了《黔诗纪略后编》三十三卷,为贵州清代诗歌总集,与莫友芝所辑的《黔诗纪略》有双壁之誉。为后世保存了珍贵的历史文献。他著有《青田山庐诗钞》、《青田山庐词钞》,黎莼斋在日本为他刻印,风致真朴。工小篆及八分书,自得天趣,与同时书画名家孙竹雅、吴茗香相知,故诗词集中题画之作亦不少。
20、柳天成:
(1817-1871),清朝贵州都匀府人。农民起义军领袖。出身贫苦,饱受压迫,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五月在都匀坝固领导苗族起义,进军鸡贾河,建立根据地,众推柳天成为王。柳天成足智多谋,勇敢善战,他领导的义军活动于都匀、独山、荔波、都江、八寨、麻哈、大塘、贵定、平越、瓮安和罗斛等地。咸丰八年(公元1858年)攻战麻哈,击毙提督佟攀梅。同治八年(公元1869年)六月,在羊安与贵州提督张文德激战,歼敌近万名,使总兵、副将当场毙命,使张文德负重伤,取得了自张秀眉义军黄飘大捷之后的又一大捷。由于清廷调重兵围攻,同治十年(公元1871年)四月,鸡贾河根据地失陷,柳天成退守内外套,不幸被叛徒暗杀身亡,起义失败。
21、周灏:
字子纯,清朝贵州贵阳人。清道光十七年(公元1837年)举人,二十五年(公元1845年)进士。以知县分发直隶,先后任沙河、定兴(保定)、正定知县。后因遭弹劾落职讲学,昭雪后复职,署甘肃故城。因罹瘟疫,卒于任所。灏性廉爱民,总督刘长佑疏闻,奉旨于正定建专祠。
22、吴寅邦:
字清臣,清朝贵州永宁州(今关岭县)人。清道光十七年(公元1837年)拔贡。历任安顺、清镇、贞丰书院讲席,参与纂修了《安顺府志》。清咸丰二年(公元1852年)秋,曾亲到贵州关岭县境内红岩碑古迹岩下,将红岩碑再拓了一道,分别分送各处,红岩碑的真面目,始比较容易与社会见面,为对中华民族的伟大古迹红岩碑的研究作过贡献。
23、黄国宾:
号西樵,贵州铜仁人。书画家。道光十二年(公元1837年)拔贡。善书画,喜作米家山水画。
24、付寿彤:
(1818-1887),原名华赓、更昶,字青余,清朝贵州贵筑(今贵阳市)人。道光廿四年(公元1844年)举人,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进士。入翰林院、历任归德、南阳、开封知府、河南汝光道、河南按察使等。工书法。著作有《孝经述》、《古音类表》、《孔庭学裔》、《淡勤室诗》、《湘漓别志》、《十六国年表》、《吴越游记》、《吴越归程记》、《淡语》、《真录篇》、《古文辞》等。善书法,幼年随宦粤中,服膺许郑之学,乡试时为学使何绍基赏识,何书实事求是赠之。寿彤书法师何绍基,四体皆工,中年精研晋草运腕这之妙,尤得道州真传。晚年居长沙,该地书家甚多,而傅氏书名特彰,求书者应接不暇。光绪十三年(公元1887年)卒于长沙,与妻刘氏合葬于浏阳南乡渡头市淡庄。
25、傅有赓:
贵州贵阳人。学者。他于清朝道光十八年(公元1838年)撰写了《三国志音证》。古代南朝刘宋时裴松之编写了一部《注三国志》,成为人们研读《三国志》不可缺少的辅助与参考材料,但它亦非完美无缺。傅有赓的《三国志音证》,为其补缀音义之不及,是一部很有价值的书。
26、萧尚卿:
清朝贵州平越(今福泉县)人。清道光十八年(公元1838年)进士,入翰林院。
27、潘新简:
(1819-1869),清朝贵州荔波县人。水族农民起义军领袖。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三月发动水族农民千人在九阡、莪蒲起义。提出不缴粮、不纳税、打倒清朝享太平的口号,他们吸取了太平军的一些好政策,建立了九阡山根据地,号称辅德王。他们支持战斗十多年,义军发展到四万人,在太平军别遗队余诚义、黄金亮以及都匀柳天成,都江罗光明,张秀眉义军部将高禾、九松等各路义军的积极配合下,转战于黔桂边区,控制了大半个荔波县,曾五占荔波县城,南窥思恩,北图都匀、独山,打死荔波守备更玉麟,千总王代龙等。义军的强大,引起了清廷的不安,派广西、贵州清军围剿,同治八年(公元1869年),九阡失守,因叛徒出卖,潘新简被俘,牺牲于桂林。
28、胡长新:
(1819-1885),字子和,贵州黎平县人。幼受业于莫友芝、郑珍,学有根柢。清道光二十六年(公元1846年)举人,次年进士。以知县分发江苏。因受其父被降官职的影响,淡于荣进,弃知县不就,改任贵阳、铜仁等府教授。学使以学异推荐他,擢升翰林院典簿,又不受。遂辞职还乡,主讲于黎平书院,终老不倦,为家乡的文教事业作出了贡献。著有《籀经堂诗钞》、《籀经堂文钞》等,校刊《三忠合编》,擅小篆,得秦汉古玺遗意。其《闻升京官》诗,描述了作者闻调升京官消息后思想感情的波动和变化,抒发了作者对升迁官职的淡漠,流露了对官场的厌倦,表现了作者恬淡自守的情操。
29、戴粟珍:
字禾庄,别名吴兰雪,清朝贵州清镇县人。道光十九年(公元1839年)举人。他与黔西举人史荻洲同为黔西知州、著名诗人吴嵩梁之学生,因而结下终身情谊,不仅诗赋文章出类拔萃,而且情同手足,二人同赴京城任职。道光中期,二人到吉林大安从政,当地称诗者,赞誉戴、史二人才名不相下,交情亦深。后来史荻洲客死异乡,粟珍安葬荻洲后,每岁必以荻洲名义为荻洲之母致书并奉遗金,及至史母仙逝时也不知儿子已死。这种至学至厚的情谊直今传美谈。戴、史的诗,曾载于都中,后刊于黔。粟珍著作有《对床听雨诗》、《诗钞》、《补遗》、《南归草》等。
30、杨元保:
(?-1854),清朝贵州独山人。布依族农民起义军首领。清咸丰四年(公元1854年)初,杨元保之父带众抗捐被捕入狱,惨死狱中。杨元保怀着深仇大恨,在太平军推动下,于二月份领导布依族、苗族、水族、汉族农民和手工业者数千人在上司起义,提出顺天成道,打富济贫的口号,连续击败八寨游击和独山州牧,攻克都匀平舟司,占据通往独山、罗甸、大塘和广西南丹的要道。声震独山、都匀和荔波三地。因贵州巡抚蒋蔚远调集官军围攻,力量众寡悬殊,不到三个月,起义失败。杨元保在广西南丹州属昔里山被俘,在贵阳英勇就义。这次起义点燃了贵州各族人民咸同大起义的烈火。
回答者: 寂寞的小贝贝 - 三级 2009-12-1 20:46
可以写孙中山在上海繁华的淮海路以南,思南路东侧的香山路上(原莫利爱路),坐落着一幢欧洲乡村式样的小洋房,这就是我国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和夫人宋庆龄1918年至1925年间在上海的寓所。
自1894年创建兴中会,孙中山先生就一直奔波于海内外策动起义、领导革命,自己却连个固定的住所都没有。为了支持孙中山的革命活动,旅居加拿大的华侨集资买下这栋住宅捐赠给他。这里是孙中山生活和从事革命活动的地方,也是他思想发展和飞跃的历史见证地:在这里,孙中山潜心研究革命理论,认真总结经验和教训,完成了《孙文学说》、《实业计划》等重要著作;在这里,孙中山会见中国共产党和苏俄代表,重新解释三民主义,完成了他思想上巨大的飞跃;在这里,孙中山召开会议,着手改组国民党,酝酿了第一次国共合作;在这里,孙中山举行记者招待会,向国人发出和平统一祖国的号召……
1924年,孙中山应邀北上共商国是,次年3月12日病逝于北京。宋庆龄料理完孙中山的丧事后回到上海,继续在此居住。1937年,侵华日军占领上海,宋庆龄接受中共方面的劝告,离开了这里。
抗战胜利后,宋庆龄将此寓所移赠国民政府,作为孙中山的永久纪念地。1949年上海解放,人民政府接管了这里。1961年3月4日,故居成为国务院公布的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现在故居内的陈设,绝大多数是孙中山和宋庆龄使用过的原件原物,并遵照宋庆龄生前回忆按二、三十年代原样布置。楼下是客厅和餐厅,楼上是书房、卧室和小客厅,在书房和卧室前,有一间长方形的内阳台。楼旁是汽车间。楼前是一片草坪,围绕着冬青,香樟和玉兰等树木花卉。
上海孙中山故居是世人敬仰的革命圣地,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许多外国政府的首脑都曾到这里瞻仰,每年有数万外宾、海外侨胞、港澳台同胞和国内观众前来瞻仰。
每逢孙中山先生诞辰纪念日(11月12日)和逝世纪念日(3月12日),故居内外总是放满鲜花,上海市领导、各界人士和孙中山先生家属怀着崇敬的心情前来瞻仰孙中山故居,缅怀孙中山领导人民推翻帝制,建立共和的丰功伟绩。
孙中山在中国近代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上海孙中山故居,作为一个重要里程碑,将永远屹立在中国人民心中。
可以了(*^__^*) 嘻嘻……
杨粲
杨粲,字文卿,小字伯强,系唐僖宗乾符三年(公元876年)入据播州的杨氏鼻祖杨端之十三代孙。粲为杨轼之子,幼年过继给伯父杨轸为嗣。秉性好学,笃信儒家经典,少年即怀大志。宋宁宗嘉泰初年(公元1201年)袭播州安抚使,执掌播事30余年,是播州史上一位很有作为的中兴人物。
宋开禧二年(公元1206年),金兵南侵攻占潼关,入据陕西后,四川宣抚使吴曦谋反,叛国投金。次年正月,自立“蜀王”,当了金人的儿皇帝。杨粲以强烈的爱国热忱谴责吴曦投降分裂的行径,决定率师讨伐,播军正欲启行,吴曦已被处死于兴元伪宫。杨粲为支持抗金战争,向朝廷贡战马300匹,黄白金银上万两,“以助国用”,同时建言朝廷乘胜“大举北伐,以雪先耻”。嘉定十二年(公元1219年),为继续支持抗金之战,粲“输马三百于蜀帅,蜀帅以闻,上益嘉之”。“南平夷”穆永忠趁国事动荡之秋,大量侵占“公家田”,粲提兵讨伐,“斩永忠,归其田”。播州杨氏家族从北宋起就发生争权夺地的内乱,粲之族弟杨焕居于“下杨”之地,撕毁“摒弃干戈”的协议,“违盟抄掠界上”,百姓蒙难。粲“遣兵诛之”,将杨焕掠夺的土地和租赋尽数归还珍州,并用武力统一了下杨之地,结束了播州长期分裂的混乱局面。后来“南平闽酋伟桂弑父自立”,粲出兵镇压,“败其众于滇池(今四川会理),斩首数千级,辟地七百里,获牛羊铠仗各以千计”。在多次对外战争中,杨粲以“卫道”为旗号,凭借武力行兼并扩张之实,掠夺大量财富和农奴,扩大播州版图,因而后世史家评说,播州传至粲,“封疆始大”。
杨粲治播州以“文武兼资”著称,史籍说他“性孝友、安俭,素治政宽简,民便之”。由于实行比较开明宽松的对内政策,不事苛求勒派,播州社会稳定,生产发展,财富日增。他继承其祖杨选、其父杨轼“结庐养士”、“留意艺文”的传统,崇尚儒术,建学造士,大修先庙,“肇修郡之儒学、琳宫、梵刹、桥道”,众多学者、僧人、道士在播州传播学术和宗教,各得其所。《杨文神道碑》称赞杨粲:“士类羽流,皆称其喜儒而好礼,乐善而种德。”他倡导推行的文治,使播州这南荒之地加速了文明进程。“子孙绳绳善继,尊尚伊洛之学;言行相顾,一如邹鲁之俗”,播州“土俗大变”,出现了“俨然与中土文物同”的大好局面。杨粲是开创“播州盛世”的英伟人物,他在发展文化的同时,大力振武治军,实施耕战政策,组织训练了一支“寓兵于农”的地方武装。对播民实行亦农亦兵,“且耕且战,得富国强兵之策”。这支训练有素,组织严密的劲旅,在数次内外征战中十分骁勇,所攻必克,军威镇慑邻境,大大加强和巩固了他的统治地位。他的后世子孙继承发扬了这套行之有效的治军之术,在杨价、杨文治播时,为抗击蒙元,保家卫国,播州雄威军驰骋西南战场,在多次远征作战中独当一面,屡建奇功,被朝廷誉为“国之藩屏”。
晚年,杨粲以儒家道德思想为准绳,总结毕生统治经验,作《家训十条》,并刻石以示子孙。文日:“尽臣节,隆孝道,守箕裘,保疆土,从俭约,辨贤,务平恕,公好恶,去奢华,谨刑罚”。这10条家训,被后人评为“有功名教、福贻子孙”的垂世范言。杨粲卒于宋绍定年间,官终武翼大夫。因子孙在抗金战争中报效疆场,宋王朝屡次为杨粲加封赐谥,赠予右武大夫、吉州刺史、左卫大将军、忠州防御使等头衔,并“赐庙忠烈,封威毅侯”。
何腾蛟
何腾蛟(1592一1649),贵州黎平府人,字云从,亦字祥升,出身书香门第。祖父何志清,明嘉靖贡生,曾任四川夔州府开县主簿。父何东凤,明万历贡生,曾任云南楚雄府新州学正。传说腾蛟诞生之时,乡里人忽见金色双鲤飞入何宅,顷刻消失,人皆以腾蛟为井里神鱼所化生。传说神异,可见乡里人对腾蛟的敬重。
腾蛟稍长,便随父就读。父训课极严,有一天问书不解,父怒,举石砚击腾蛟的头,并责骂说:“子不受教,击死无悔。”于是腾蛟奋志不懈,考取了秀才,“岁试拔前茅”。但参加省里的乡试落第,在科试中,因文章刺伤时政,被置四等,父闻大怒,母亲廖夫人暗中使人报知,叫他不要回家。腾蛟于是躲在卖书的李静溪先生家含泪攻读。后前往内江投奔堂兄起蛟,想找兄长谋职。起蛟知道他的来意,想刺激他以求进取,便责令守门人不准他进门,送他一本《百中经》和铜钱一贯。腾蛟感到惭愧,便回到家乡,屏迹于郡郭外南泉山天香阁,刻苦攻读,昼夜不懈,磨练自己的志气。
明天启元年(公元1621年),贵州乡试,由于父亲去世,家境中落贫穷,腾蛟“苦乏资斧”,犹豫很久,幸得书店李静溪先生解囊相助,才启程跋涉赴省会试,考取举人。初任山西榆次县教谕,后历任山西介休、汾阳,河南南阳,陕西大兴等县县令。腾蛟治理南阳,“土寇”作乱,他采用剿抚的安民政策,曾亲自单骑往抚降敌,使四境得安,由是知名。
崇帧十一年(公元1638年),朝廷提拔他任兵部职方主事,晋升员外郎。十二月调山西口北兵备道。崇帧十五年春,奉命出任湖北郧阳兵备道。后“遭母忧”,辞官归里。孝服除后,起任淮徐兵备道。所在任内,皆以“才精敏”,廉明、勤政、爱民著称。
崇帧十六年(公元1643年)三月,督部史可法极力推荐,超拜他任右佥都御史,代王聚奎巡抚湖广。左师指左良玉,驻扎湖广的总兵官,手握重兵。当时湖北尽为农民义军所占领,仅存武昌一郡,左良玉大军素无纪律,将兵骄横。人劝腾蛟勿往,腾蛟说:国家养仕设官,原以救倾危之急,当立千万年不朽之功;今日偷生畏死,岂人臣之责乎?遂慷慨赴任。到任之后,他终日尽瘁边事,不问利害。而左良玉亦服腾蛟威望,倾心接纳,得以相安。次年春,遣将惠登相,毛宪文恢复德安府及随州,武昌得以稳定。
清军入关,定都北京后,采取了残暴的民族压迫政策,一方面拉拢汉族官僚地主,共同镇压农民起义军;一方面迫使北京汉族居民迁离北京,并颁布圈地令、剃发令、逃人法,企图用暴力统治中国,因而使民族矛盾进一步激化。
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五月,明朝一部分官僚地主在南京拥立福王建立弘光政权,以“复故土以光祖业”相号召,抵抗清军南下。大江南北官兵纷纷响应,各地人民群众,把恢复祖国的河山,拯救人民的希望,都寄托在这个政权的身上。但弘光朝廷内部腐化,福王只知享乐,封建统治者内部存在着严重的党争,政权极不稳固。同年六月,福王诏书至楚,当时左良玉驻军汉阳府,拥有七八万军队,他的部下有异议,迟迟不肯开读诏书,有意东下干预朝政。腾蛟说:“社稷安危,系此一举。倘不奉诏,吾当以死殉之。”持一剑往良玉住所。当时左良玉的正纪官卢鼎也力陈国家祸福,对左良玉晓以大义,才如礼开读诏书,使政局暂时安定下来。同年八月,福王命加腾蛟兵部右待郎,兼抚湖南。冬十一月,复命腾蛟以原官总督湖广、四川、云南、贵州、广西军务。不久,左良玉又以清君侧为名,拟出兵东下,诛讨东阁大学士马士英和兵部尚书阮大钺,发动内战,自相残毁。腾蛟为了顾全抗清大局,竭力劝阻。良玉不听,反而大肆掳掠,大杀城中人民,并胁迫腾蛟同行。舟至汉阳门,腾蛟乘机跃入江水,漂十余里,被渔船救起。远近人民认为腾蛟入水三昼夜不死,必有神灵保佑,由是人民更加信服他。后腾蛟绕道浏阳到达湖南长沙,召集部属,商议抗清战守之策。令堵胤锡为湖北巡抚,傅上瑞为湖南巡抚,章旷为总督监军……调副将黄朝宣、张先壁、刘承胤所带士兵,先后聚集长沙,兵势稍振。而这时左良玉已在九江途中病死,其子左梦庚后来降清。
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五月,清军占领南京,福王被俘,弘光政权覆灭。接着江南苏松所属各城镇先后被清军占领。同年四月,唐王朱聿键即位于福州,号隆武。唐王居南阳时,素知腾蛟贤,委以重任,加腾蛟督师的官衔。
这年四月,李自成遇害,农民军残余部分别由郝摇旗、刘体仁、袁宗第及李锦、高一功等领导。共约四五十万人,向荆襄进发。义军纪律严明,得到当地人民的拥护。他们骤然失去主帅,认识到大敌当前,应该联合明朝官军,共同抗御清兵。农民军由岳州到湘阴,节节向南移动,距长沙百余里,不与明军争锋,并通知明军,愿归顺何腾蛟统帅,表示希望彼此团结,共御强敌。何腾蛟便派部将万大鹏带领数骑前往郝摇旗营中商量合作条件。摇旗等大喜,便带领5万农民军至长沙。腾蛟开诚抚慰,宴饮尽欢,并犒赏官牛酒。摇旗便召集袁宗第、蔺养成、牛有勇等率义军来归。腾蛟兵力骤增10余万,声威大震。
不久,李锦、高一功拥众数十万逼常德,腾蛟令堵胤锡接纳,安置在荆州。李锦从此一心跟随腾蛟,农民数十万大军悉归腾蛟节制。后又有明将卢鼎、马进忠、王允成等部亦听命于腾蛟。诸军汇集,号称百万。唐王立拜腾蛟为东阁大学士兼兵部尚书,封定兴伯,总督豫、楚、秦、蜀、粤军务,仍督师。并饬令先收复江西,然后收复南部。何腾蛟指挥农民军约10万余人,驻湖南各地,担负起抗御清兵进攻的重任。在湖广北部的李锦、高一功所带领的18营共30多万人,改名忠贞营,归堵胤锡管辖。何腾蛟把这些农民军略加改编,仍由原来的农民军将领统率,分别驻扎湖广荆襄一带,总号十三镇,即人们所称道的荆襄十三家军。他们不久又和川东各地农民军紧密地联系,发展而为夔东十三家军,在抗请战争中牵制了相当数量的清军兵力。
荆襄十三家军与明军联合后,明军的声势突然强大。1646年春天,清政府派兵进攻湖广,何腾蛟领大军由长沙出发,大败清军于岳州,不久在藤溪、湘阴等地打了几次胜仗,使清军一时不能再向南侵入,隆武政权在福州得以从容立国。
何腾蛟镇守长沙三年,军纪严明,兵将不敢违抗。当时瘟疫流行,他吊死问孤、博施劝谕,百姓暂时得到复苏。而他自己吃粗粮、野菜,穿补缀的衣服。当时军饷不足,他委任章旷创办义饷,增加地租,预征两年军粮,查抄富户财产,开设铸局铸钱,抽盐税等以资助军饷。难能可贵的是在兵荒马乱中修建文场,开科取士,使两湖之地,不废弦歌,政局得以暂时稳定。
1646年8月,隆武帝及皇后在汀州不幸被清军所俘,死于福州。消息传来,腾蛟大为悲痛,厉兵保境如平时。
当隆武帝殉国的消息传到梧州,广西巡抚瞿式耜等立即返回肇庆拥立桂王朱由榔即位,改年号为永历,拜腾蛟为武英殿大学士,加太子太保。当时,王进才守益阳,闻清军渐逼,退出益阳,还守长沙。这时腾蛟处境十分困难。
1647年2月,清兵逼广东,桂王自肇庆逃到梧州,清军迅速攻下梧州,桂王再奔至桂林。这时,只有大学士瞿式耜坚守桂林,顽强抵抗,桂林才得以保全。当时湖湘一带,总督何腾蛟的部将及率领的荆襄十三家军与清军顽强的战斗起到了前卫作用。
这时,怀有野心的武冈总兵官刘承胤挟持桂王由桂林出走到全州,三月到武冈,由瞿式耜留守桂林。当时汉奸孔有德率领清军大举进攻长沙,马进忠、王进才等纷纷溃退。何腾蛟势孤,单骑走衡州。长沙、湘阴俱失,五月腾蛟至永州,不久,退驻白牙市(今湖南安东县)。
八月十三日,清兵破武冈,刘承胤以城降。桂王携带官眷奔靖州,九月返桂林。而城中只有焦琏一军,腾蛟虑势孤,率赵印选、胡一青入城相助。正危急时,南安侯郝摇旗忽拥众万余至,上下震动。摇旗与焦琏部将角斗,恰逢卢鼎亦带兵至。腾蛟从中调解,使桂林得以安定。于是腾蛟派遣焦琏、郝摇旗、卢鼎、赵印选、胡一青各营分别守兴安、灵川、义宁诸州县,兵势稍振。
十一月,清兵逼全州,腾蛟督五将共同御敌,亲自到营溶江口。次年二月,清军由湖南席卷而下,占领全州、兴安。郝摇旗败走桂林,挟桂王走柳州又奔南宁。三月,腾蛟在永宁闻讯,重返桂林。四月初六,腾蛟督焦琏、胡一青等分三门拒守,腾蛟督诸军鏖战,居中指挥。胡一青率将士,挥戟冲锋陷阵,叱咤撼山岳,清军被击退。腾蛟尾随至岩关,身先士卒,大战于兴安的三里桥。清军列阵塘铺营,漫布山谷,以四股侵入,腾蛟命赵印选率五司将士奋勇当先,多有斩获。直至酉刻,胡一青仍率兵继续战斗,至三里桥,诸将踊跃,无不以一当百,清军再退至兴安。初八日,腾蛟督诸将前至凤凰坪距三里许与清军大战于松林。清军伏兵炮声隆隆。腾蛟令四路出击,命赵印选、胡一青率诸标镇往来冲杀,鏖战良久,望之如在奔雷急电之中。标镇周金汤、熊朝佐奉令从凤凰坪左山横击,清军大败,死者山积,鸾桥之水为之不流。十六日,清军退走。
五月十五日,腾蛟指挥三军进攻全州城,自辰至酉,炮伤敌副参顾有能等45人。二十六日夜令赵印选督全营攻北关,焦琏督全营袭南关,蒲镇一营攻西关。次日卯刻胡一青先登城,生擒清巡抚李懋祖,押送桂林斩首。各营相继攻入,悉斩清军精锐。这次战役,八次大战,五次进攻,收复了全州。史称全州大捷。六月,江西的清降将金声桓、广州的清降将李成栋先后反正,据地归附,声势复振。在湖南的清军逐渐退去。秋七月,腾蛟进驻全州。八月,桂王自梧州入肇庆。腾蛟再派遣曹志建、卢鼎、焦琏、赵印选等率军攻永州。围三月,大小36战,至十一月,攻占永州。接着不久,连克宝庆、衡州、常德,以前所失的土地,渐次恢复,几乎收复了湖南全境,抗清声势为之大振。这时,广东、四川等地的抗清斗争再起。清军后方的榆园军、吕梁山的起义军和关中农民义军都发动了广泛的攻势,一时间,永历政权控制的区域扩大到了云南、贵州、广西、湖南、江西、四川、广东7省,出现了南明时期第一次抗清高潮。
但由于永历政权内部党派纷争,矛盾重重,农民军也受排挤打击,不能团结对敌,这就给清军以喘息的机会。加以南明军中军心涣散,纪律废弛,将帅、士卒怯懦贪鄙,不接受何腾蛟调遣约束,各路军马各行其事,严重地削弱了战斗力,以致在以后的争战中,马进忠烧常德走武冈,王进才放弃宝庆逃走,各郡邑守将闻风溃逃。腾蛟当时驻衡州,十分惊骇,看到千里一空,忧心如焚。顺治六年(公元1649年)正月,腾蛟檄召马进忠由益阳出兵长沙,并亲往忠贞营,邀李锦入衡州,其时只带随身30名士兵前往。然而李锦已往东开拔,腾蛟即尾随至湘潭。湘潭已是一座空城,李锦弃守离开了。腾蛟便进驻危城之中。是时诸将都去增援江西,金声桓、黄飞鸾又已调往全州。马进忠听到腾蛟轻身独往,随即遣将追护,但已来不及。汉奸孔有德探知腾蛟在湘潭空城的消息,昼夜兼程追至城下,派降将徐勇以轻骑突入湘潭。率众罗拜劝腾蛟投降。徐勇原是左良玉部将,曾追随过腾蛟,腾蛟见其为虎作伥,怒火中烧,骂不绝口,举剑要砍徐勇,徐勇只好退避。十九日晓起,营垒皆空,腾蛟方巾便服坐堂上,流泪痛心地说:五年督师,心血呕尽,而结果落得这样地步,这难道是天意吗?清军从四面八方涌来,簇拥腾蛟而去,将他安置在城外慧德庵中。明将宣威将军杨一营不知腾蛟去处,想寻找救护他,曾7次冒险单骑入危城寻访,终不可得,竞被流矢击中殉难。满洲贵族固山额真佟养和延请腾蛟谈话,劝他归顺清朝。腾蛟膝地而坐,一言不发。清军将他的家属40余口(包括他的继母孙大夫人及正妻徐夫人在内)带来胁迫他投降。腾蛟不动声色地说:老母耄矣,余无足惜,一惟命。又强迫他投降,他说:我国不幸,大臣被掳,我肩负大明三百年纲常的重任,岂能以一身事奉两主?我是个血性男子,百折不回,你们为何还吝惜一剑,不把我杀死?佟养和见他意志坚决,不可动摇,便退出。腾蛟居庵中,正襟危坐,谈笑自若,几次请他不去,几次馈送饮食不吃。有一天,庵中一僧将一钵清水献给他喝,他马上用手挥去说:烦劳大和尚,为我另取一壶江心水,饮了好上路。僧人立即舀来一钵江心水奉上,腾蛟接过,望南流泪说:这江水自衡山流来,是桂王那里流来的水啊!这水可以洗涤我的肠胃,死了也好瞑目。腾蛟饮了江水绝食七天没有死。佟养和再派人来劝降,他拒绝说:孔曰成仁,孟曰取义,衣带之遗,彼则行之,我则继之,吾志决矣,勿复多言。佟养和叹息道:真是个硬汉,他的志向是不能改变的了。又不忍心杀他,便给他一捆丝绳,一面汗巾,由他自裁。当时微雨初过,他从容慢步,一面以袖拂巾,一面吟七律(绝命诗)一首:
天乎人事苦难留,眉锁湘江水不流。
炼石有心嗟一木,凌云无计慰三洲。
河山赤地风悲角,社稷怀人雨溢秋。
尽瘁未能时已逝,年年鹃血染宗周。
此诗表达了他悲亡国的沉痛心情和至死不渝的民族气节,以及对祖国人民和三湘父老兄弟的深切怀念。
何腾蛟遂自缢于流水大埠桥边[时已丑(公元1649年)春正月二十六日],终年58岁。举家40余口同时被残暴的清军杀害。腾蛟死难噩耗传出后,湖南各郡县的老百姓,莫不流涕哀悼。桂王闻讯,令三军缟素,望祭痛哭,三军皆哭,声闻数里。遂追赠何腾蛟为中湘王,谥号文烈,设位于肇庆天马寺,并授其子何文瑞为佥都御史,袭定兴侯。
康熙十四年(公元1675年),清廷表彰已故明臣,谥腾蛟忠诚,建祠于黎平城内神鱼井旁,名何忠诚公祠。次年腾蛟侄(起蚊子)往湘潭扶榇归里,安葬于黎平西门外之西佛崖。继后,几经修建,命名为明谥中湘王何腾蛟陵园,乡人题有联曰:大埠桥边,万古芳名同日月;西佛崖上,一g黄土壮山河。表达了乡人对何公的景仰与崇敬。
黎庶昌
黎庶昌(1837―1896),字莼斋,贵州遵义人,是我国晚清时著名的外交家和散文家。
黎庶昌六岁丧父,家贫多疾,但却刻苦攻读,寒署不懈。十四、五岁时赋诗作文,犁然成诵,在府、县考试屡获第一。二十一岁即成为府学廪贡生。一八六一年,黎庶昌离遵义赴北京参加顺天府乡试,两试不中。一八六二年,因应诏上万言书论说时事,受到朝廷重视,被赏为知县,派往安庆听候曾国藩调遣。于是,黎庶昌便与张裕钊、吴汝纶、薛福成同为“曾门四弟子”,踏上了仕途。曾署理江苏吴江、青浦知县。一八七六至一八八○年,黎庶昌以参赞身份先后随郭嵩焘、陈兰彬出使英、法、西班牙等国,开始其一生的外交活动。一八八一至一八八四年和一八八七至一八八九年,黎庶昌两次以道员身份出任中国驻日本国大臣,为促进中日友好往来做出了卓越贡献。离任时,日本送行的人塞巷盈途,饯行至数百里外。西方各国使臣啧啧称赞,说这是使臣返国从来没有过的现象。
黎庶昌在文化方面的贡献,主要是编印了《古逸丛书》。这部书共二十六种计二百卷,系黎庶昌在日本利用外交事务之余,将我国早已散佚而流存日本的唐、宋、元、明珍贵古籍,以高级纸张影印编辑而成。其中包含了唐本《玉篇》零本三卷半、《文馆词林》十三卷半、宋本《史略》六卷、《太平寰宇记补阙》五卷半等。这对我国古汉语、历史地理等方面的研究,都是极为有用的。
另外,黎庶昌的著作还有《拙尊园丛稿》六卷、《续古文辞类纂》二十八卷、《入都纪程》二卷、《西洋杂志》八卷、《曾文正公年谱》十二卷、《曾太傅毅勇侯传略》一卷、以及《黎氏家谱》、《全黔国故考》、《故事》、《使东文牍》、《拙尊园画存录》、《孔诗》、《莼斋笔记》等。
一八九六年八月,黎庶昌因病由川东道任上返遵义。十二月二十日卒。
西南硕儒--郑珍、莫友芝
郑珍、莫友芝是清代道光、咸丰、同治年间贵州最著名的经学家、文学家、文学家和书法家。他俩不仅在学术上造诣很深,而且是同窗挚友。他们多方面的成就,均为士林所重,因而被时人尊崇地称为“郑莫”和“西南硕儒”。
郑珍,字子尹,晚号柴翁,别号子午山孩、五尺道人、且同亭长。一八○六年三月十日出生在遵义西乡天旺里一个仅有几亩薄田的农家。他自幼勤奋好学,记忆之力过人,寓目辄能背诵。为了给他提供较好的学习环境,他的父母在一八一八年放弃了西乡的田产,把家搬到东乡乐安里的湾,靠近其外家居住。他的舅父黎恂,曾任浙江桐乡县令,藏书甚多。郑珍常走读于舅父家。他的舅父每次都满满地装了一箱书给他,郑珍从早到晚肘不离案,衣不解带,一天要读若干万言。后又专心致志地攻读宋朝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和朱熹的著作,仔细研究程朱理学。如此数年,他在学业上有了十分显著的长进。一八二五年,侍郎程恩泽督办贵州学政,择优选拔他为贡生,并指导他说:“为学不先识字,何以读三代两汉之书。”于是,他又进一步钻研文字的形、声、义的源流和先秦各种制度。当时的学者们都十分注重考据,他继承了这种传统,实事求是地做学问,既不随便标新立异,也不轻易附和苟同。以后,他同遵义府学教授莫与俦一起进行教学工作,从中学得了许多儒家大师的观点和主张。他刻苦研究三十多年,终于在经学方面有了很深的造诣。他在经学和文字学方面的主要著作有《巢经巢经说》一卷、《仪礼私笺》八卷、《轮舆私笺》二卷,《凫氏为钟图说》一卷、《亲属记》一卷、《说文逸字》二卷、《附录》一卷、《说文新附考》六卷、《汉简笺正》八卷、以及《深衣考》、《老子注》、《辑论语三十七家注》、《说文大旨》、《说文谐音》、《转注考》、《释名证读》、《说隶》、等等。
莫友芝(字子疲院磐ぃ砗袍)是独山翁奇兔场上街人,一八一○年出生在一个书香之家。父亲莫与俦(字犹人),清代嘉庆四年进士,曾任翰林院庶吉士、四川盐源知县和贵州遵义府学教授,著有《二南近说》、《仁本事韵》、《贞定先生遗集》等书。莫友芝从小就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三岁开始识字,七岁诵读诗书。他有感于元晖“竹外山犹影”的诗句,曾用“影山”二字命名其读书的草屋;二十一岁,即考中举人,名冠乡里。
莫友芝精通汉、宋两学,对于苍雅、故训、六经、名物、制度、以及金石、目录,都有一定的研究。主要著作有《即亭经学》、《宋元旧本书经眼录》、《古刻钞》、《唐写本说文木部笺异》、《声韵考略》、《樗茧谱注》、《黔诗纪略》、《亭诗钞》、《亭遗诗》、《亭遗文》、《影山词》、《资治通鉴索引》、《遵义府志》等。不过,纵观莫友芝一生治学的成就,最突出者则是在书法艺术方面。莫友芝自幼勤奋练字,据传,他用土红当墨,每天都要练写一定数目的字。时间长了,无论楷、隶、篆书,每字均要临上几百次,叠起来点画皆一一吻合,令人掠叹。平时他还喜欢谈碑论帖,对于汉代的篆刻深有研究,曾写了许多跋尾,说明自己的见解和体会。后来,他旅居江南,又到句容山中搜集梁碑,亲自监拓,深恐遗落一字,并撰写《梁石记》一卷,详细加以论释。他所搜集的汉代碑头篆刻有百余通之多,他自己的篆书就是仿照汉代碑头篆刻而成。因此,在当时书法名家中,他自成一体。《清史稿》记载说,他“真行篆书不类唐以后人,世争宝贵”。
一八七一年九月十四日,莫友芝前往江苏扬州及里下河地区寻找文宗、文汇两阁被焚后散失的图书,不幸在兴化县病故。次年,归葬于遵义新舟青田山。
姚华
姚华(1876―1930),字重光,号茫父,贵州贵阳人,清末民初我国著名的学者、诗人和书画家。一八九七年中举。一九○二年应聘主讲于兴义笔山书院。一九○四年中进士,任工部虞衡司主事。戊戍变法时东渡日本,就读于法政大学。归国后改任邮传部船政司主事兼邮政司科长。随即徒家北京,住宣武门外莲花寺。民国初年,曾任参议院议员、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校长。嗣因军阀混战、政局紊乱,遂隐居破寺中,以出售自己创作的诗词、书画和颖拓为生。
诗词方面,姚华尤其长于填词写曲。现存姚华词二百九十一阙,曲八十六支,代表作是《弗堂词》、《庚午春词》、《猗曲》等。
书画方面,姚华尤其长于画山水花卉和题跋。其画面题款,隶、篆、行、草,选用适中,与画面浑然一体,交相成趣。其所画牡丹佳品――姚黄,艳丽多姿,生意盎然,因而时人便将姚华戏称为“黄牡丹”。而姚华一九一八年所画《浅绛山水图》,至今仍被选入《近百年名画家选集》。
不过,姚华最著名的艺术成就,是在其所独创的颖拓方面。郭沫若曾说:“茫父颖拓实古今来别开生面之奇画也。传拓本之神,写拓本之照,有如水中皓月,镜底名花,玄妙空灵,令人油然而生清新之感!”
一九三○年六月四日,姚华因病逝世于北京。遗著有《弗堂类稿》三十一卷、《莲花庵书画集》、《贵阳姚华茫父颖拓》和《小学答问》、《说文三例表》、《金石系》、《黔语》、《古盲词》等。
李瑞
( 22:14:19)
李瑞保1833――1907),字园,清朝贵州贵筑(今贵阳市)人。著名维新派大臣。幼年丧父,由叔父京兆尹李朝仪教养成人。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与张之洞同年考中进士。人翰林院,擢御史,直言敢谏。先后任过广东、山西、四川和山东等省乡试主考官,并一度出任全国会试副总裁。历任云南学政、监察御史、刑部侍郎、仓场总督、礼部尚书等。
任云南学政时,奔波于各府州县,一一亲临按试,所到之处,“躬先节俭,严杜需求”。在省会昆明,有一骄将以重贿为子弟开后门,被当面斥退,令其反省,从而排出了不正之风。
任监察御史期间,李端痹图忧亢7溃臀浔福蚧按罄瘛币侵浦钗侍猓蚯逋⑻岢龉把匀怂桓已浴钡囊饧杉湮匏轿尬返男鼗场
李端彼枷肟鳎幌蛉衔瞬哦怨仪巴局凉刂匾K谥鞒指魇∠缡允保已“瘟艘慌哂姓娌攀笛У木偃恕9庑魇迥辏ü1889年),典试广东时,他非常赏视梁启超的才华,将堂妹许配给梁,梁几次进京会试及完婚都住在他家。
要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