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国画

汤鸣皋简介

汤鸣皋简介

1964年高中毕业“上山下乡”十多年,知青回城时正值宜兴美陶厂建厂初期,被厂领导派到江苏省陶研所学习陶瓷雕塑,启蒙老师毛龙汲先生是新中国建国后培养的第一代雕塑家,后来在南京艺术学院学习期间又向潘春芳教授学习陶瓷美术,向林士岳、张祥水、阮雍崇等教授学习雕塑艺术,并得到陈大羽、李长白、吴山先生的教诲。

1979年起先后进宜兴美术陶瓷厂,省陶瓷研究所工作,1983年至1985年在南京艺术学

院学习,毕业后从事陶艺和紫砂雕塑创作,其主要作品有:《孔子立像》、《沉思罗汉》、《冬曰》等。

上世纪 80 年代初期,30年代留法归来的雕塑大师郑可、周轻鼎以及周国桢、傅维安等在宜兴美陶厂长期实习、创作,指导授课,并一起外出写生,受益极多。

60 年代后期与顾景舟先生相识,常邀至家中秉烛长谈,多得教益。

70 年代中,先后与上海书画大师唐云、陆俨少、翁]运诸先生相识,每次到上海就一早赶赴大石斋为唐先生磨墨伸纸学习绘画。

与陆先生见面时,先生纳纳不善言谈,总是直奔主题,提笔示范,常常达二、三小时,而且每次都把示范作品相赠。

翁先生则将篆、隶、正、行、草多种书体一一讲授,并将课徒书稿嘱我带回临习。

诸位前辈大师的人品艺品至今念及,感恩之心尚不能自已。为我今天的为人为艺树立了榜样,也是我终身受用不尽的精神财富。

80 年代以后我有系统地先后分批参观考察了我国各地的古代艺术、文化遗存,足迹踏遍大江南北,如苏州的紫金庵、保圣寺、苏州园林;江南古镇;杭州的飞来峰、烟霞洞石刻;南京的栖霞山、六朝陵墓;山西大同的云岗,上、下华岩寺,善化寺;太原的晋祠、天龙山;芮城的永乐宫;甘肃的敦煌、麦积山;西宁的塔儿寺;四川的乐山、大足、青城、峨嵋;西安的秦、汉、唐遗址;河南洛阳的龙门、白马寺;云南的昆明、大理、丽江。以及全国二十多个城市的博物馆(院)。

所见渐广,所学渐多,所积也渐厚,使我的专业得到不断提高,在省美协举办的“首届雕塑展”、省四新产品展评、全国陶瓷艺术展评、景德镇国际陶瓷精品展、中外陶艺家邀请展、全国旅游工艺品、国际礼品展,第五、第七、第八届中国(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展、全国陶瓷同行业质量评比各种展评中多次获奖。

作品被入编、发表、收藏于《江苏省志・陶瓷志》、《中国现代美术全集》陶瓷雕塑卷、《艺术世界》创刊十周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等。

多件作品被文化部外联局、中央美院征集后出国巡展。

论文 30 多篇(其中大多数为紫砂研究)发表于海内外十多种专业期刊、报纸。

已有19款250多件电脑平面设计作品被2008北京奥组委批准为特许礼品。现已投入批量生产。

尚涉足大理石雕、铸铜雕、木雕等艺术门类。能熟练掌握倒焰窑、梭式窑的装、开、烧全过程和部分釉料配方。

近年以来正把所学所思应用于紫砂壶的设计和创作中,并将不断推出新品。深信:在造型能力、书画篆刻、陶瓷工艺和紫砂文化研究方面的心得,所形成的综合实力将得到整体表现。

宋代茶文化的基本介绍

宋代茶 文化 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下面是我精心为你整理的宋代茶文化的基本介绍,一起来看看。

宋代茶文化的基本介绍

宋代茶饮风俗形式,在其历史时间与空间具有时代的特征、社会的特色。在宋代,全国范围内出产茶叶200多个品种。其中,皇家的贡茶最具有代表性。北宋王朝初立,宋帝设立茶局,派重臣督造皇家御茶,他们最终选定福建建州凤凰山北苑贡茶为皇家御茶,旷世奇茗也由此诞生,掀开了中国茶叶史上新的篇章。据记载,皇家贡茶“龙团凤饼”为宋真宗时期宰相丁谓所创,小“龙团凤饼”是宋四大书法家、福建转运史蔡襄所造。宋徽宗年间,郑可简改制的“龙团胜雪”成为中国制茶史上的一个神话,至今无法超越。宋代贡茶之美、茶叶之精,使得大量文人墨客为之倾倒。 饮茶 不仅成了人们物质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进入上层社会的精神生活,成为文学艺术的主题之一。在“两宋”时期,先后有180多位诗人、词人用 文章 赞颂宋代贡茶,诗词达400篇。宋代的贡茶记录着宋代人深耕茶史的足迹,记录着宋茶创造茶史的辉煌。建茶入诗,比比皆是。北宋文学家苏轼把佳茗和佳人联系在一起,写出了“从来佳茗似佳人”的佳句,为人们所传诵。陆游写了300多首茶诗,成为历代诗人中写茶最多的一位。陆游对建茶更是情有独钟,他入闽做茶官,就生活在建茶之地建州。“建溪官茶天下绝” 的名句,出自于他的《建安雪》。欧阳修在病中喜得建茶,品尝之余,遂作《和梅公仪尝建茶》。“莫夸李白仙人掌,且作卢仝走笔章”,这是梅尧臣的诗句,是说北苑“龙凤团茶”可以比得上“仙人掌茶”,也可与“阳羡紫笋茶” 媲美。

宋茶成为国饮和宋代茶文化的繁盛,与宋徽宗赵佶密不可分。据《宣和北苑贡茶录》记载,宋徽宗在位的时候,武夷山北苑的御茶园不能再囿于传统上贡的“龙凤团茶”,必须跟着皇帝的心思变花样,以悦龙心,精制了几十种贡茶,让皇帝来玩赏:白茶、“龙园胜雪”、“御苑玉芽”、“万寿龙芽”……不一而足。赵佶喜茶,不仅在于他精于茶事、擅长茶艺,还写了一本《茶论》,后世称之为《大观茶论》, 谈制茶之法与点茶真韵。书中说,饮茶有道,首先讲究色、 香、味。由此可以看出,宋徽宗不但懂得如何点茶泡茶,还清楚了解制茶的过程与饮茶的香气效果。在皇帝带头下,随着饮茶在社会生活中所处地位的日益重要,宋代茶书的撰述也大大超过了唐人,超过30种,其中不少成了流传至今的经典,成为中国茶文化著述中的宝贵遗产。

宋代的饮茶之风继唐之后深入社会各个阶层,渗透到日常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宋代开封城内遍布茶庄、茶肆、茶馆等。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以及张择端的《 清明 上河图》中都描述了东京汴河两岸茶坊生意兴隆的繁荣景象。宋代茶馆十分重视摆设,有的悬挂名人字画,有的则放置鲜花、盆景,很注意环境的优美。《梦粱录》在记载当时的茶馆时说:“汴京熟食店,张挂名画,所以勾引观者,流连食客。今杭城茶肆亦如之,插四时花,挂名人画,装点门面。” 从皇宫、官府的欢宴到亲朋之间的聚会,从各种场合的迎来送往、交际应酬到人生喜庆的礼俗,无处没有茶之清风洋溢、香气飘拂,斗茶、茗战更是情趣盎然、格韵高雅。茶道兴,茶宴盛。斗茶之风浓烈,讲究茶优、水质、器美,茶以新贵,水用活水,器要精良。选团茶碾细末入盏,注沸水搅动,茶汤纯白为上,青白次之,灰白又次之;盏无水痕为绝佳,水痕先出者为负。茶王“斗品充官茶”,民间有茶农、百姓的世俗斗茶;高僧爱斗茶,寺院有佛教僧侣的禅门斗茶;名士好评水,官宦有诗人墨客的文士斗茶。随着点茶的技艺不断创新,由此产生了能在茶汤中形成文字和图像的技艺――分茶。在宋徽宗和一大批文人、僧人的推崇下,不仅把分茶做到极致,也将中国茶文化推向历史高潮。

宋代的茶馆,经营灵活,除白天营业外,还设有早茶和夜茶。据《东京梦华录》说:北宋时开封有“每五更点灯”的早茶馆。服务项目除供应茶水外,同时也供应汤水茶点。除了茶肆、茶坊、茶楼在固定的地方专门卖茶水等诸种饮料外,北宋开封至夜半三更还有提瓶卖茶者,“盖都人公私营干,夜深方归也”。南宋时杭州则在“夜市于大街有车担设浮铺,点茶汤以便游观之人”,为深夜仍在活动、游玩的吏人、商贾或市民提供饮茶服务。在“巷陌街坊,自有提茶瓶沿门点茶,或朔望日,如遇吉凶二事,点送邻里茶水,倩其往来传语”,为市民的日常生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宋代的茶风、茶道盛行天下,开封曾是全世界茶文化的中心,茶叶经济约占当时财政收入的5%。宋代的饮茶文化更加深厚,且影响到日本、韩国等茶道的形成。日本有茶,大约是在平安时代之前。据当时的文献记载,茶是由当时 留学 中国的日本僧人最澄带回日本,并首先在寺院推广开来的。与中国茶异曲同工,日本茶也经历了由药用至饮用的过程。被尊为“日本茶祖”的荣西禅师由宋朝携回茶籽,并分送筑前背振山等,分植于宇治等地,并将宋朝禅院吃茶仪规完整地带入日本。1235年,日本僧人圆尔辩圆入宋求法,并带回径山寺茶种种在自己的家乡静冈。自此,日本茶道“禅茶一味”的寺僧传统被牢固地确立下来。日本“抹茶道”主要是承袭自中国宋代茶道。

宋代的斗茶和“茶百戏”就是中国茶文化的传奇。鉴于茶马贸易的旺盛,宋代开始朝廷设茶马司,专门负责以茶叶交换周边各少数民族马匹的工作。马匹是重要的战备物资,北宋朝廷设置了茶马司便于朝廷控制各少数民族地区。同时,茶马贸易也促进了对少数民族的文化特别是茶文化的推广,并由此逐步产生了专供少数民族地区的茶叶――黑茶(边茶)。

中国茶从药用、食用演变到后来的饮用,不仅使用价值被充分挖掘,而且围绕茶的饮用也形成了独特的茶文化。以“唐煮”、“宋斗”、“明冲泡”,则分段成为古典之饮、浪漫之饮、自然之饮、但唯有宋代的茶文化,才上升由“品”到“玩”的浪漫境界,可称为中国茶文化的巅峰。

今日之开封,宋风浩荡,古韵犹存。文化产业繁荣兴盛,文化项目精彩纷呈。每年春季的清明文化节和每年金秋的菊花文化节两大全国性节会,成为传承和展示中华文明瑰宝的品牌和载体。当你来到开封,走一步都是文化,听一声都是传奇,看一眼都是美景,传承历史和文明的宫廷文化、府衙文化、书画文化、宗教文化、饮食文化、名人文化、 民俗文化 、菊花文化和宋代茶文化,都可从缭绕回旋的茶烟芬芳中,再度物化为皇廷的盛宴、饮食的精绝、官瓷的细腻、汴绣的柔润、木版 年画 的鲜活和书画的禅境,能让你身临其境感受厚重的历史,体验唯美的文化。

宋代茶文化的历史

中国茶业“兴于唐,盛于宋”,所以宋代的茶文化自然也是很兴盛。宋代之所以茶文化兴旺发达,是由于有一批热心茶文化事业的人。从皇帝赵佶,到大诗人苏东坡,共有370多位爱茶人写过有关茶叶的诗歌、 散文 和专著。

宋代宫廷、地方官吏、文人雅士尚茶、崇茶,以相聚品茗为雅,进一步推动了饮茶之风的蔓延。宋朝宰相蔡襄著有《茶录》,宋徽宗赵佶撰有《大观茶论》,茶成为举国之饮。唐代的茶文化是由文人雅士、隐士僧人来引导潮流,而宋代茶文化则已走向社会。与此同时,宫廷之中亦兴起了茶风。太祖赵匡胤有嗜茶之好,徽宗赵佶著有《大观茶论》。茶进入宫廷后也就蒙上了皇家之气。

茶文化在民间也广泛兴起,不仅有宫廷“仪茶”、贵族“礼茶”、士大夫“玩茶”,亦有市民“斗茶”。

宋代茶文化的发展 方法

茶学的深入

宋代茶学与唐代茶学相比,在深度上多有建树。由于茶业的南移,贡茶以建安北苑为最,所以不少茶学研究者在研究重心上也倾向于建茶,特别是对北苑贡茶的研究,既深且精,在学术专题上形成了强烈的时代和地域色彩。这些研究以著作的形式流传下来后,为当今宋代茶史、茶文化的研究,提供了详实的资料。在宋代茶叶著作中,比较著名的有叶清臣的《述煮茶小品》蔡襄的《茶录》、宋子安的《东溪试茶录》、沈括的《本朝茶法》、赵佶的《大观茶论》等。在宋代茶学作者中,有作为一国之主的宋徽宗赵佶,有朝廷大臣和文学家丁谓、蔡襄,有著名的自然科学家沈括,更有乡儒、进士,乃至至今都不知其真实姓名的隐士审安老人。从这些作者的身份来看,宋代茶学研究的人才和研究层次都很丰富。在研究内容上包括茶叶产地的比较、烹茶技艺、茶叶型制、原料与成茶的关系、饮茶器具、斗茶过程及欣赏、茶叶质量检评、北苑贡茶名实等等。

宋代茶学由于比较专注于建茶,所以在深度上,系统性上与唐代相比都有新的发展。

宫廷皇室的大力倡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