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林第一高手是谁?扫地僧还是释永信?
在常人看来,方丈和首席执行官(CEO)这两个词的距离似乎有些远。然而,就是这两个看似毫不相关的词语,却在少林寺方丈释永信身上得到了近似完美的结合。
少林寺,这座始建于南北朝时期的禅宗祖庭,在历经了1500多年的历史风雨之后的今天,在其掌舵人释永信的带领下,再也不愿意隐匿于深山幽林,而是主动出击,在商海中近似完美地完成了一系列的角色转变。
“有本事的人”
释永信,俗名刘应成,安徽颍上人,1981年在少林寺出家。1987年,22岁的释永信承师衣钵成为当时全国最年轻的寺院住持。1999年升座成为方丈。在不少人看来,释永信的 “升迁”路径都显得过于“笔直”了。之后各种头衔便接踵而来,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等。
登封市委宣传部的孔玉锋更习惯称之为“永信师父”。当记者问起他对释永信的印象时,他笑着说:“永信师父绝对是一个有本事的人。如果他不出家,绝对是一个适合玩政治的主儿。”在登封,与孔玉锋有着同样观点的人并不在少数,就连出租车司机提起释永信也说他“很会做买卖”,也“很适合当官”。
在少林寺附近居住的村民,则更乐于谈起释永信给他们的实惠。“没有释永信,即使《少林寺》的影响再大,少林寺也不会像现在这样出名,我们都占了不少光呢。释永信现在玩得很大,都成天出国呢,见的人不是首相就是总统的。”送记者到山门的摩托三轮车师傅如是说。
自1986年开始,释永信先后创立了少林寺拳法研究会、少林武僧团、少林寺红十字会、少林书画研究院、中华禅诗研究会、少林寺慈善福利基金会。释永信几乎担任了全部这些团体的最高领导。
可以肯定的是,释永信从一开始就是一个“想做些事情”的人。他主事伊始,精力便放在了“学术”以外,忙于雄心勃勃扩充少林组织机构。
“懂经营的人”
争夺“少林寺”商标、拆迁寺院周边建筑、申请世界遗产、少林秘籍上网、千年古刹整修、“功夫之星”海选……这些看来与佛教不太相关并备受争议的举动,都在释永信的手里坚定而有序地得到了落实。这与他现代、开放、入世的治寺理念有着密切的关系。
就目前内部机构设置来看,少林寺完全可以说是一个架构完备的集团化企业,在少林寺的旗下不但有着专门的外联处、寺务处、少林寺网站等机构,而且还拥有少林实业发展有限公司和少林影视公司两家商业化运作的公司。
释永信对于少林寺目前的发展情况显然是满意的。
“这20年来我给少林寺的变化摆在那里”、“少林寺的影响力越来越大”。
释永信对自己任住持以来的动作有自己的看法:“安于清净的山门,卖卖香,收收门票,佛教的衰落是必然的。我们天天讲普度众生,不到众生中去,实际上一辈子也度不了几个,甚至都度不了一个,那么我们也就空有一颗慈悲心而已。
”
在释永信那里,似乎没有什么想法是不可实现的。他成立影视公司,使少林寺能够自己拍摄电影,监督剧本和主演的选择。他还一直考虑让少林武僧登上拉斯韦加斯的舞台。
释永信说:“我们过去与世隔绝,与外界的接触仅仅是通过耕作与土地打交道。如今,我们必须与人打交道,这就没那么简单了。
我们需要获取知识,学习新技能,比如学习英语,了解计算机,并且出国留学。”
据了解,释永信是第一批送身穿黄袍的僧人学习MBA课程、取得学位的方丈之一。
“备受争议的人”
释永信在为少林寺和他本人赢得不菲名声的同时,他的很多做法也在社会上引发不少的争议。
最典型的就是,有人说他背离了佛教清修的主旨,把少林寺变成了一台“赚钱的机器”。
对于这些争议,释永信自己是非常清楚的。
从5年前少林寺开始整修拆迁以来,山门外百姓的怨声至今未绝。前后持续两年之久的拆迁涉及少林寺周围民房近10万平方米,迁走了武校40多家,商户1000多户。
目前,少林口以内30万平方米,已全部拆迁完毕。曾经普度众生关怀农桑的少林寺,到了第33代后继者释永信这里,也因此背上了不少的“骂名”。
此外,少林寺越来越明显的商业化倾向也受到不少人的质疑,有人说他是在“作秀”,是在为自己捞取政治资本。但释永信对此并不作过多的解释。
“争议就争议去吧,我告诉你这一切都是暂时的。我有我振兴佛教的责任,他们都是站在个人角度想问题。”释永信面对非议的态度一直都是这样,他重复提到“责任”二字,不断重复。
在释永信现代、开放、不避世的治寺理念中,千年古刹里的人和物都在发生着一些变化。
记者所能见到的僧人全都使用手机,有人倚在大殿门上独自笑着发短信。同时,清晨执帚扫院的也不再是僧人,而是花钱雇来的保洁人员。谈笑打闹的保安把守着少林寺的主要寺门,而对于正在沉醉于抄写碑文的游客,他们会警觉地走到身边问,你抄这个干啥?
针对有人批评释永信不安心佛事、到处乱跑的指责,释永信专门回应:“我们出家人学佛修行,不能老待在山里、寺里,安于清净的山门,卖卖香,收收门票,我们应该主动走进众生的日常生活。
我希望同修们能明白,佛教不避世;佛教如果避世,早就自取灭亡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