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画的审美特征(国画的审美特征有哪些)
一、中国画的审美特征表现在画风?
画风就是做画的风格。画画的笔法与构图对相同的意境用不同的风格表现出来,把自己的理解用艺术手段突显在画面上,留给人不同的感受。
中国画有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三个大类;从审美的角度看,中国画画风有以下几个特征:
1.诗、书、画、印的统一
中国绘画非常讲究画家综合的艺术修养,画家在下笔之先,一般已经将题诗的内容、字体及印章在画面中的位置作了通盘的考虑。画中的诗如何与画面相辅相成,对画面意境和构图起到了某种补充和平衡的作用;印章的红颜色与黑白的(水墨)图画形成色彩的差异。将诗、书、画、印四个分割的因素融为一体,组成一幅统一的画面,是中国画一个很重要的特色。
2.“计白当黑”的运用
从画面布局上看,中国传统绘画很注重在画面留有空白。空白处并不是空无一物,它可以是山中的云、江面的雾,也可以什么都不是。这种方法称为“计白当黑”。有人认为,“布白”是中国画中最为人关注的要点。画家强调画面诗意的传达,那些空白处正是诗意的不确定性、模糊性的象征,留给观赏者想象的余地。这也是后来历代画家追求的境界。
3.重“笔墨”
“有笔有墨谓之画。”这句话指出了中国画笔墨的重要性。中国画的线条既造型又表意,具有独立的形式美。中国画在运用笔墨塑造形象、表达画家思想感情等方面,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有民族特色的艺术技巧,达到了很高的造诣。正因为笔墨对中国传统绘画的表现力是如此重要,所以中国画的“笔墨”二字,不仅是指中国画的主要工具,而且代表了一种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的艺术境界。
4.“线条”为造型手段,“传神”为艺术最高境界
中国画始终遵循着以笔墨“线条”作为主要造型手段,以“传神”作为艺术最高境界和要求,将气韵视为总的要求和最高法则;由此而形成了我国传统绘画的美学准则,即人物画要传达人物内在的精神和个性;描绘走兽飞禽、花卉草木时,也必须表现其形态之意趣与勃发之生机;山水画就要求画出烟云的变幻,通过一丘一壑构成美的境界、灵的空间。
5.山水画讲究“意境”的营造
中国山水画把画中是否有意境作为鉴赏山水画的重要标准之一,鉴赏者的主观之情和客观之景是否能够统一和谐是鉴赏山水画的关键点。
二、中国画的审美追求?
中国山水画审美追求借景写意舒情,追求情景交融的意境。中国人物绘画注重传神写照。中国花鸟注重观察自然和独抒灵性。
三、什么是审美 审美力 审美特征?
审美是人类理解世界的一种特殊形式,指人与世界(社会和自然)形成一种无功利的、形象的和情感的关系状态。审美是在理智与情感、主观与客观上认识、理解、感知和评判世界上的存在。审美也就是有“审”有“美”,在这个词组中,“审”作为一个动词,它表示一定有人在“审”,有主体介入;同时,也一定有可供人审的“美”,即审美客体或对象。审美现象是以人与世界的审美关系为基础的,是审美关系中的现象。
审美能力是从事审美活动所必需的心理特征。
正如费尔巴哈所说的:“如果你对音乐没有欣赏力,没有感情,那么你听到最美的音乐,也只是像听到耳边吹过的风,或者脚下流过的水一样。”音乐欣赏是如此,所有的审美欣赏均如此。没有审美能力就不可能使潜在的审美对象在意识中呈现,不可能有审美感受和审美表现,所以也谈不上任何审美活动的发生。因此,审美能力在学生审美素养的构成中处于核心地位。
审美力,作为一种特殊的感受力,审美能力可以被界定为审美形式感,并由此与一般的情感相区分。审美形式感不是只关注对象形式而不顾内容的感受力,而是具有特殊含义的美学概念。首先,审美形式主要不是指审美对象的感性材料或外表特征,而是指审美对象的组织秩序与结构关系。从对象上说,形式之所以具有审美意义就在于它具有特殊的组织结构,这种组织结构体现为直观的、蕴涵丰富的审美形式。一堆石头,艺术家可以把它堆成一个艺术品,这里的关键就是艺术家使石头按一种特殊的组织秩序堆起来,这种特殊的组织秩序就是审美形式,作品的意义也由此而产生。
审美特征:
1、审美特征是指对于美的感觉表现最为突出的、具有代表性的特征。
2、从哲学的角度来看,审美是事物对立与统一的极好证明。审美的对立显而易见,体现为他的个体性,审美的统一则通过客观因素对人们心理的作用表现,即在每个时代或阶段,人们所处的环境,或多或少会对人们的审美观造成影响。由于审美是一种主观的活动,因此很多人会认为,审美只是人的一种特殊的行为,在其他动物中不存在审美。其实不然,人们对动物是否存在审美这一行为的推测,很大程度上被人们的思维所左右,而并不是真正从动物的角度出发,因此难免存在偏差,也很难说审美仅为人类所特有。
3、审美的范围极其广泛,包括建筑、音乐、舞蹈、服饰、陶艺、饮食、装饰、绘画等等。审美存在于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走在路上,街边的风景需要我们去审美;坐在餐馆,各式菜肴需要我们去审美……当然这些都是浅层次上的审美现象,我们需要审美,研究审美,更应从高层次上进行探讨,即着重审人性之美。我们不断追问自己的心灵,不断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四、中国画审美情趣的创新?
中国画的审美情趣的创新思路依然在人民的生活,劳动,情趣氛围之中,以人民群众为基础,乐为群众立,喜为群众创。长期扎根在人民群众的生活之中,创造更多更好的画作。
当前中国画的情趣创新还应关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中国画创作题材要创新,要深入生活,感化思想,树立情操。不能闭门思过,异想天开,缺乏第一手创新题材,思路怎么能打得开,画的准,画的生动。二是艺朮方面的创新,这一创新,难度较大,非下硬功夫不可。要在艺朮方面有所突破,例如物体互换,场景互换,虚实远近互换等等,都较难着实。但只要努力,还是能够做到的。
五、芭蕾的审美特征?
答:芭蕾审美特征的“八字精髓”:开、绷、直、立、轻、准、稳、美
芭蕾舞产生于十七世纪的法国宫廷,至今已成为千千万万观众喜爱的艺术。
# 关于代表芭蕾审美特征的八个字#
开、绷、直、立、轻、准、稳、美
# 开 #
是指舞者均需肩、胸、跨、膝、踝,五大关节部位左右对称的外开,特别是两脚向外180度的展开,最大限度的延长了舞蹈者的肢体线条,扩大舞蹈动作的运动范围,增强了表现力,同时也增强身体的平衡能力和运动的灵活性。
后面的绷、直、立、轻、准、稳、美等都各有特点。
六、悲剧的审美特征?
作为审美形态的悲剧,是在人生存实践中,由于人生与现实的矛盾而引起的冲突,表现在此冲突中人的力量、勇气等情感的艺术。
悲剧通过对人生存在的否定性体验,从而展现对人生存在价值的肯定。就悲剧审美形态的感性直观过程看,它呈现给审美主体的现实,往往是艰难困苦、曲折不幸,作为悲剧主体的存在者被压制、被摧残被毁灭,从而与审美主体的理想价值相抵牾。但悲剧的主体存在者,从精神上表现出对客体存在的征服或超越,表现出对自身力量的信心与肯定,从而使审美主体通过理性的领悟达到超越,获得审美愉悦。
其次,悲剧的审美冲突体现的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自身存在的冲突和超越。例如,古希腊悲剧反映人的存在与无情命运的抗争的《俄狄浦斯王》,人与自然、社会冲突的《普罗米修斯》等。中国古典艺术中的《红楼梦》深刻揭示了社会悲剧型冲突、描绘了人物悲剧性命运。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等所表现的是在社会的强大压力与摧毁下个体命运的孱弱与无奈。再如巴尔扎克的小说《高老头》等,则揭示了个人存在的境遇情感冲突,是人对自身存在的不可克服的弱点和命运的追问。
最后,悲剧的情感体验是一种人生实践存在的深层体验。悲剧审美体验不仅停留在怜悯、恐惧等个体情感的范畴之中,而是对基于存在的人的命运的思考和感悟。因此,悲剧不是个体的人在日常情感上的表现,它不是肤浅的悲悯和痛苦,而是在生存实践中对人的命运的极大关怀和深层体验。这种情感的展现是一种审美愉悦,是人在存在实践中对整个人类命运的思考和超越。
七、作家审美的特征?
(1)文学的独创性。
(2)文学的形象性。
(3)文学的情感性。文学的本质是审美创造,文学的功能是传达人们的审美感受和体验,表现人们的审美理想。
八、国画兰花的特征?
国画重在神似,在对兰花的描写中同样着意于兰花的神韵与秉性特征。不同的画家画兰都会有不同的侧重点。在写意画中,画家笔下的兰花多用水墨来表现兰花的美丽叶态和花质的素洁,追求天生素质、大朴大雅的神韵。兰花还象征着高尚的友情,比喻同心同德、亲密无间、有意长存,也可以比喻夫妻间情投意合。
九、审美感受的特征?
审美具有直觉性。
所谓审美直觉就是对美的形态的直接感知,是对审美对象的整体把握。所谓直觉包含着三层含义,一是指审美感受的直接性、直观性,即整个审美过程自始至终都是形象的具体的,在直接的感知中进行;二是在审美中对审美对象从全局整体上而不是支离破碎地感知;三是指审美感官愉快,不是先有理智的思考和逻辑的判断而是直接产生的,即在美的欣赏中无须借助抽象的思考,便可不假思索地判断对象的美或不美。爱迪生指出:“有一些不同物质的变化方式在一眼看到时心灵马上就判定它们美或丑,不需预先经过考虑。”这种直觉性贯穿美感的一切形态之中。
在艺术美的欣赏中,美感产生的过程就是审美意象再造的过程。
审美具有情感性
十、审美理想的特征有哪些?
审美理想是人们在自己民族的审美文化氛围里形成的,由个人的审美体验和人格境界所肯定的关于美的观念尺度和范型模式。
审美理想产生于社会实践中,人的全部社会活动,从一定意义上说,就是不断地认识现实、产生理想,并实现理想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