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春图的鉴赏(早春图的鉴赏方法)
一、鉴赏富春山居图?
《富春山居图》是是黄公望在79岁高龄时所作,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这幅画本为其好友无用禅师而作,黄公望用了7年时间,呕心沥血完成这幅宏伟巨作。明朝收藏家吴洪裕对这幅画的喜爱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竟然在临终前要求焚之为其殉葬,在其弥留之际,其侄子吴静庵不忍看到这幅宏伟巨作毁于一旦,于火中救起此画。但是画卷已被烧得残缺不全,原作画卷尺寸已无从知晓,现留存于世的《富春山居图》宽33厘米,长637厘米,分为两部分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和浙江博物馆。
二、唐寅的《骑驴思归图》鉴赏?
秋风瑟瑟、林木萧疏、峰峦崎岖的的溪山深处,一位敞袍寒士,骑着疲惫的毛驴归去。山下深涧,又有一樵夫立于桥上。此画具南宋院画风貌,画面淡设色。为唐寅平生最为得意的特殊笔法绘制:将劈法化面为线,并掺合披麻、乱柴等技法,然后用笔尖中锋画出。
这种笔法绘画最为费时,人物线条流畅而有风姿,石法带水长效,非常湿润,秋树青黄,多作空钩夹叶,画风近李唐、马远。
三、洛神赋图美术鉴赏?
《洛神赋图》传为东晋画家顾恺之的名作。与唐代韩滉的《五牛图》、五代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等作品并称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可惜的是,此画真迹已不传,现流传版本皆为摹本,分别藏于辽宁省博物馆、北京故宫博物院、美国弗利尔艺术博物馆以及台北故宫博物院等处。
此幅作品是根据曹植《洛神赋》中场景所作的一长卷连环画。同为此种形式的顾恺之作品还有《女史箴图》和《列女仁智图》。《洛神赋》原名《感甄赋》,主要描述了曹植早年与当时蔡县令甄逸之女甄宓的感情故事。甄宓后来嫁给了曹植之兄曹丕,生下了明帝曹叡后,惨遭迫害致死。洛神是传说中的伏羲之女,溺于洛水而化为神,世人称之为宓妃。据传曹植获得宓妃遗枕,感叹之下作此赋以抒发对其爱慕之意以及因“人神之道殊”不能如愿的惆怅之情。
顾恺之领会了曹植原文所要表达的情感,在画中随着情节的不断展开,所绘宓妃顾盼生姿、情意绵绵的表情也恰到好处。画中人物安排疏密得当,在一幅画面中展示了不同时间和空间的变换。如画中二人初见的一幕,曹植站于岸边,痴情地望着远方水上的洛神,她飘动的衣带、凌波微步的美丽身姿凸显了她的仙气,而其对曹植的爱慕之情以及欲去还留的动态,也充分表露了她矛盾的心理。随着情节的展开,顾恺之在画面中描绘了曹植与洛神的多次相见,最终洛神驾着六龙云车于云端中渐去,留下曹植恋恋不舍地离开。
四、图纹石鉴赏十要素?
条件一:符合绘画理论要求
中国古代书画理论著作很多,其中有两部绘画及评论著作对后世影响极大。一部是南朝谢赫所著的《古画品录》,这是我国绘画史上第一部完整的绘画理论著作,作者提出了“六法”画论。
另一部是北宋刘道醇所著的《圣朝名画评》,这是一部评传体绘画史论著作,作者提出评价鉴赏作品“六要、六长”之说。两部著作成为了后世画家、批评家和鉴赏家共同遵循的原则。
谢赫的“六法”:一曰气韵生动,二曰骨法用笔,三曰应物象形,四曰随类赋彩,五曰经营位置,六曰传移模写(摹写)。
刘道醇的“六要”者,气韵兼力一也,格制俱老二也,变异合理三也,彩绘有泽四也,去来自然五也,师学舍短六也。
这些中国画欣赏和评价的语义,既是不同朝代画家和评论家作画评画的原则、规则,也是我们欣赏和评价图纹石的主要依据之一。
条件二:内含艺术水平较高
书画作品本身的艺术水平,是衡量其价值的主要因素。这涉及到书画的“三境界”:景物境界、笔墨境界和人文境界。
一幅作品本身对山川自然“象其物宜”的描绘,就是景物的境界,可以看到作者的技法、章法之妙。
中国的山水画,以笔取气得其阳刚之美,以墨取韵得其阴柔之美,笔精墨妙可生发气韵,气韵生动乃画之高境。
书画作品的人文境界主要体现在题材、画旨、画趣、题跋等方面。
图纹石中的物象也很神奇,也能让人感受到其景物境界、笔墨境界,感受到上苍作画的用心、旨意和情趣。
只是需要收藏者和爱石之人按照这些画理,敞开遐思,触景生情,用心去理解和感悟。
条件三:文字具有书法韵味
要坚守中国画的“底线”,这个底线就是书法。表现在国画中,一是书法用笔。用笔理论和技法之多,不能一一展开论述。
但线条的使用、摆布、力量和灵动性,既是书法的基础,也是绘画的基础,没有书法的基础,就无法理解中国画的艺术。
二是题跋书写的艺术美。中国画讲究书法用笔,“以书入画”是古代画家一直的实践和追求。
谢赫六法画论中的“骨法用笔”,指的就是书法用笔,中国画特有的笔墨技法,就是怎样巧用笔才能恰当地把对象的形状和神态表现出来,达到活灵活现、气韵生动。
所以,欣赏和评价文字石,并非“几笔几画,像什么字”这么幼稚简单,而首要的是看它的书法韵味和美感,譬如结字是否灵巧,用笔是否遒劲,笔法、章法如何,等等。文字石鉴赏必须依此严格要求。
条件四:符合赏石八大要素
赏石艺术品鉴赏有“自然四要素”:形态、质地、色泽、纹理,“人文四要素”:韵意、命题、配座(展具)、传承。
这里重点说说命题和配座。好的命题和配座可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什么是画龙点睛?命题和配座就是“龙”的一对眼睛。在赏石艺术品鉴赏中,一个立意新颖、贴切生动的命题,往往就可以让观赏石画面活起来,顿时有了生命、血液和灵魂,有了神奇色彩。
同时,富有文化内涵的命题也倍受喝彩。玩石就是玩的一种文化,再好的观赏石本身都只是一块石头,是它的外形、纹理、意蕴与发现者的学识、阅历、情趣相吻合时,这块石头才被赋予了内涵、故事和情感,它才有了文化涵义,才被称为观赏石。
再说配座,好的配座可起到烘托主题的作用。一方上等的观赏石配上绝佳的底座,就能起到奇妙的烘托效果,从而体现赏石艺术品的美感及观赏价值和收藏价值。
除此外,配座要服从和服务于主题,恰到好处,不可配与主题毫无干系的“花座”,也不能让配座“喧宾夺主”。
条件五:气韵生动始终是核心
谢赫把“气韵生动”置于其“六法”之端。气韵是指画面形象的精神气质,要求生动活泼、活灵活现、鲜明突出,即东晋画家顾恺之称为的“神”。
中国画要求不仅要描绘出对象的外形,而且还要表现出它的精神。不但人物有精神,山水景观、花鸟鱼虫也要有精神。达到神似,才能气韵生动。
刘道醇的“六要”也是开头就讲“气韵宜兼力”,求其活生而灵动。“气”偏重形象、墨色和生气,“韵”重在情感、意义和趣味。象生意端,形造笔下,笔、墨气韵皆到,方为“兼力”。
《观赏石鉴评》国家标准称为“韵意”,是鉴赏者透过形态、质地、纹理、色泽等要素对石体的认知或感悟,甚至是顿悟或灵感,是情感与石体高度融合的一种赏石境界,并要求主题明确、形神兼备、形意生动、情景交融、蕴意深邃、含蓄回味。
“动感”是表达神韵的最好办法。一幅画有了动感,就活了,就有了生命和灵魂,有了艺术魅力和价值。鉴赏图纹石就是追求“天然、神奇”,要求构图巧妙、活灵活现、形神备至、其韵无穷。
当然,绝大部分图纹石不像现实生活中的“工笔画”,多有山水画的“写意”风格,巧妙的“天工画”能以粗犷、豪放为情调,笔墨淡雅、点面隐约、迹简意深、夸张巧拙,物象刻画自然、生动,真实刻画塑造形象,体现生命的原初意义。
条件六:格局老练变异合理
刘道醇在其“六要”中特别强调格制和变异问题。他说,格局体制成于笔风;笔法娴熟精迈,可致骨格老到凝重、气格不群。骨气高亢,笔法高放,形状颇力,随目欢欣。
一个画家的“格制”虽然不容易改变,但也不能过分拘谨,要学会变化变通。他说,形态变化虽不违画理,但能周旋变通,因而其妙无伦;纵得其法,而不能自发新意,其作不为能品。
石之画面形态变化,既要审其画理,也要视其巧妙,风格老到老练、又能善于变化,必是上乘之石。
如若山水画面石,千山万壑、烟霞云倪、森林瀑流集于径尺石面,多而不乱、散而不碎、杂而有序,这是“格”和“变”的共同作用使然。
赏石应细察点、线格制,直线观力度、动感,曲线观婉媚、飘逸;既有师法、遵循画理,又不拘末节、巧妙变通;明暗过度,不求截然分割,但得自然天成。
条件七:画面主题意蕴深刻
实践证明,赏石绝对不是一块简单的形体固定、色泽鲜艳、被人欣赏的物体,而更是一种内涵丰富的文化符号,凝结了数不清的历史沧桑与述说。
赏石是一种发现的艺术,赏石者要有“天人合一”的思想境界,把人与自然交融统一。
爱石者常常有这样的感受,看了一块好石头,其画面印象始终难忘。产生这种现象主要有以下原因:
一是这块观赏石必有特别之处,要么是画面构图,要么是纹理色泽,要么是意境神韵,总有一点非同寻常。
二是凝结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尤其是有历史文化的主题、传统吉祥物(或符号)的主题、启迪教育意义的主题等,富含中国文化。
中华民族有着5000多年的文明历史,形成了辉煌灿烂的文化。石是文化的载体,是亿万年大自然馈赠人类的瑰宝。收藏者要特别关注图案中呈现重要历史人物、重要历史事件、神话故事情景、寓意深刻的图纹。这样的观赏石一旦具备了其他艺术特征,必定是赏石艺术精品。
三是景观别致、与众不同。我们在赏石中讲,景观求境,人物求神,动物求趣,抽象求韵。而在表达意境时,其主题有恰当的背景来衬托更佳,这丝毫不影响主题的集中,反而能加深对主题的理解。一般而言,有背景、有内涵、有情趣的主题更能吸引人,这类观赏石也应是有收藏价值或潜能的精品石。
条件八:色彩纯正历久弥新
谢赫的“随类赋彩”,说的是色彩的应用,就是说画家作画时要依照客观对象的颜色随物而赋。刘道醇的说法是“彩绘有泽”,设色清润,久而愈新。色轻而墨重,变通应手,这才是丹青之功;笔法虽细弱,而彩绘精致,气势也显得恢弘;有的薄其彩绘、以取形似,有的随类赋彩、曲得其情。
中国画在运用色彩上非同西洋画,中国人喜欢用固有色,即物体本来的颜色,虽然也讲究一定的变化,但变通有度。
图纹石的欣赏评价,追求天工的自然美,色彩要求上有“天然浑成”“随类赋彩”“纯正为上”等原则,尤其是纯正的原生色最好,次生色就要打折扣。当颜色与图中物象形态互相呼应,表达出的造型艺术客观地接近原生状态时,天公作美之感便油然而生。
赏石艺术与国画艺术还有一些差别,它讲究观赏石的颜色、光泽和透明度,单色要考虑色度和饱和度,杂色则考虑反差与协调性,总的要求是色彩丰富、层次分明、浓淡有致、柔顺协调、反差适度。
条件九:保存完好传承久多
所谓观赏石传承,就是在历史长河中,由于政治、经济、文化或其他原因和需要,观赏石因赠与或交易被不断地“易主”的记载。易主越多、传承时间越长,观赏石的观赏价值、收藏价值、研究价值和经济价值也会随之发生变化。
首先,文化艺术品收藏是传承家庭文脉的选择。赏石艺术品不仅可以赏心悦目,与心灵对话,而且具有观赏、收藏等“四个价值”。
其次,艺术品是高雅的身份名片。随着时代的发展,收藏赏石艺术品象征着一个人的文化品位和社会地位。
第三,艺术品具有较为安全的投资性质。赏石艺术品,尤其是高端艺术品和精品,伴随着人们的收入的增加,社会需求会愈来愈大,价格也会愈来愈高。
条件十:藏者品德和素养好
真正德高望重的石界名人,大家都乐意接触,他们收藏的赏石艺术品有其独到之处、与众不同。那些待人和蔼、谦逊好学、提携后进、关怀他人的石界贤哲,饱含高古情怀和澡雪精神的赏石家,珍爱艺术、关注石界、低调做人的奇石收藏家,文化积淀厚重、且懂书画雕塑艺术的赏石理论家,自然人人尊敬和仰慕。
品德、品味和佳作相结合,其藏石无论是收藏,抑或市场交易,抑或传承流转,自然价值相对高昂。因为这也是一种正能量的传递,藏品本身好是一个主要方面,藏品中隐含的人品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古代是这样,今天也是这样。
五、捣练图绘画技巧鉴赏?
《捣练图》是表现宫廷作坊妇女劳作活动的手卷形式作品。全画只画人物和道具,不加环境,人物造型,动态极尽生活真实。全画线形超逸,形象又极为写实,用线紧劲依形,细密灵动,具有深厚的用笔功力和谙熟的刻画技巧。用笔主法为游丝铁线描,并起落有序,线出于体,妙造自然,不露痕迹。
《捣练图》用色考究,设色富丽和谐,敷色渲染润透,程序严格,充分的底色铺垫和石色的罩染、积染,使人物鲜明而突出,做到色薄而质重和“色不隐指”。是一幅理法严格、规范规矩的传统工笔重彩佳作。
六、图坦卡蒙的金棺具鉴赏?
图坦卡蒙是古代埃及最著名的法老之一,很多人知道这位年轻的法老是因为其精美的黄金面。在他众多的陪葬物品中,内层金棺同样令人炫目,也是闻名于世的艺术珍品。金棺由纯金打造,长187cm,重111千克,中央和边缘有象形文字。
七、《早春》的诗句?
1、《南湖早春》唐.白居易
雪消冰又释,景和风复暄。满庭田地湿,荠叶生墙根。官舍悄无事,日西斜掩门。不开庄老卷,欲与何人言。
译文:白雪融化是因为阴阳之气的交合,寒冰化开是因为得到了温暖阳光的照耀。春天到来,消解不掉的,只有鬓边像霜一样的白发了。
2、《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其一)》唐.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译文 :京城的街道上空丝雨纷纷,雨丝就像乳汁般细密而滋润,小草钻出地面,远望草色依稀连成一片,近看时却显得稀疏零星。一年之中最美的就是这早春的景色,它远胜过了绿杨满城的暮春。
3、《早春》南宋.白玉蟾
南枝才放两三花,雪里吟香弄粉些。淡淡著烟浓著月,深深笼水浅笼沙。
译文:早春时节,南面朝阳的梅枝才开了两三朵花,正好又下了一场雪,我在月下雪地里体味梅花散发的清香味,赏玩梅花洁白的颜色。那初开的白梅花,浓淡深浅有别,夜雾和月色附着在那色浓的花朵上,犹如笼罩着寒冷的水一般,附着在色淡的花朵上,就像笼罩着明净的沙子一般。
4、《城东早春》唐.杨巨源
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 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
译文:早春的清新景色,正是诗人的最爱。绿柳枝头嫩叶初萌,鹅黄之色尚未均匀。若是到了京城花开之际,那将满城便是赏花之人。
5、《早春寄王汉阳》唐代.李白
闻道春还未相识,走傍寒梅访消息。昨夜东风入武阳,陌头杨柳黄金色。碧水浩浩云茫茫,美人不来空断肠。预拂青山一片石,与君连日醉壶觞。
译文:听说春天已经回还我还未识其面,前去依傍寒梅访寻消息。昨夜东风吹入江夏,路边陌上的杨柳冒出嫩芽一片金黄。碧水浩浩云雾茫茫,王汉阳您啊不来令我空白断肠。我已预先拂净青山上一片石摆下酒宴,要与您连日连夜醉在壶觞之中。
八、早春的诗意?
一声春雷响,万物复苏长。踏春天脚步,喜听春天乐曲。看冰雪融化,溪水潺潺流。远山綠原野,是春的语言!
九、早春的别名?
初春、孟春,是农历的一月份,即正月。
顾名思义是春季最初的第一个月。
在24个节气中属于最前面的立春、雨水两个节气。
初春是从天文上来划分的,它意味着温暖,鸟语花香;是植物萌芽生长、动物繁殖、农夫下地播种的季节。
如左河水节气诗《立春》曰:“东风带雨逐西风,大地阳和暖气生。万物苏萌山水醒,农家岁首又谋耕。”
十、早春的别称?
春天万物复苏,生机勃发,农民亦开始了又一年的春播。这一年的首季,按月份,有孟春、仲春和季春三个熟知的称谓。此外,春天还有很多不同的雅称。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诗词中的“三春”,是孟春、仲春、季春的合称。根据节气、农事等,春天雅称的确还有很多,分别将正月称为早春、首春、初春、上春、首阳、元阳、春王、正阳,将二月称为酣春、大壮、中和、仲阳、阳中,将三月称为暮春、杪春、春杪、晚春、末春等。其他称谓,如天端、艳阳、芳春、阳节、昭节、淑节、韵节、苍灵等也都是春天的雅称。
“悦怪若九春,馨折似秋霜。”阮籍诗歌里的“九春”,是古人把春天分得更细,其实也是指春天。古代把春季三个月的90天按10天划为一春,这样整个春天就是“九春”了。唐代诗人任希的《和李公七夕》:“昔从九春徂,方此三秋遇。”宋苏籀的《赋丛兰一首》:“根蒂条荂玩九春,葩叶尖萌碧逾尺。”明唐寅的《金粉福地赋》:“瑶池疏润,演丽于九春。”这三首古诗词,皆有“九春”入诗,都是春天的称谓。
《岁暮归南山》:“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初”。乐府诗集《青阳》:“青阳开动,根荄以遂,膏润并爱,跂行毕逮。”春天,气青而温阳,此古诗词中的“青阳”,也指春天,是古人根据春天气候特点,简明而意赅地给予了春天这个悦心的雅称。“白日每不归,青阳时暮矣。”唐代诗人陈子昂《感遇》一诗,也把春天写作了青阳。
春天,草木茂盛,其色青绿,故春天也称“青春”。古籍中对“青春”注释道:“青,东方春位,其色青也。”可见,青春即是春天的又一个雅称。“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唐代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的这句诗是说,诗人想要纵酒高歌,结伴春光同回故乡。这里的“青春”,不是指少年或青年,而是春天的代称。《楚辞·大招》:“青春受谢,白日昭只。”此诗句写道,四季交替,春天降临,太阳是多么灿烂辉煌。《楚辞·大招》中的“青春”,亦指春天。“一生最好是少年,一年最好是青春。”李大钊先生诗歌《时》中的“青春”,同样代指春天。
唐代酒肆布衣《醉吟》:“阳春时节天气和,万物芳盛人如何。”《管子·地数》:“君伐菹薪,煮泲水为盐,正而积之三万钟,至阳春,请籍于时。”这两句诗文中的“阳春”,显而易见是指春天,“阳春”也是春天的一个雅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