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金银铜器

商代青铜铭文(商代青铜铭文特征)

一、商代铭文最多的青铜器?

商代锐文最多的青铜器是毛公鼎,属于西周晚期青铜器,因作器者毛公而得名,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出土于陕西岐山(今宝鸡市岐山县),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高53.8厘米,腹深27.2厘米,口径47厘米,重34.700公斤。口饰重环纹一道,敞口,双立耳,三蹄足。

毛公鼎铭文长度接近五百字(有497字、499字、500字三说),在所见青铜器铭文中为最长。铭文的内容可分成七段,是说:周宣王即位之初,亟思振兴朝政,乃请叔父毛公为其治理国家内外的大小政务,并饬勤公无私,最后颁赠命服厚赐,毛公因而铸鼎传示子孙永宝。

二、商代晚期青铜器底部存在铭文吗?

据我国考古出土的青铜器皿中,未报导过青铜器底部铸印铭文的文物。一般多在器物腹内壁或外壁上。

三、商代青铜鬲器来历?

鬲(lì)是一种煮食用的炊器,有三个中空的足,足内装水,便于炊煮加热。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出现了用陶土制成的陶鬲,后演化为青铜鬲,流行于商代至春秋时期。《汉书·郊祀志》曰:“鼎空足曰鬲”,以足部的空心与否作为鼎与鬲的区别。而考古研究发现,鬲与鼎在器用功能及造型特征上,都有较大差别,鬲在礼器组合中的地位也不及鼎。

这件夔纹铜鬲出土于一座城市遗址的旁边,那里现在被称为盘龙城李家嘴1号墓,是一个商代贵族墓葬区。这件铜鬲有着三条短而尖的空心足,两耳竖直,腹部圆鼓,颈部以简化了的夔纹进行装饰。夔是古人臆造出来的一种神奇动物,外形与龙相似,只有一足,常简化为直线为主、弧线为辅的几何形态。考古发现的夔纹是以侧视造型的短小龙体居多,也有简化为几何线条的形态,仅保留有目、足等局部动物器官可以辨识。夔纹通常以二方连续图案进行排列。

四、商代的青铜器?

我国商代的青铜器具,不单是盛物用的容器,同时也是宗庙中的礼器。青铜器的数量可以表示出身份地位的高低,青铜器形制的大小也可以显示出权力的等级。青铜器中,最重要的器类就是鼎。远古的青铜器可以分为食器、酒器、水器、乐器四大类。食器中包括鼎、鬲等等。其中鼎是最重要的礼器。

五、商代青铜器值钱不?

值钱商代只有王公贵族才能筑青铜器

六、商代青铜器的特点?

郑州商代遗址青铜器的特点是:胎壁薄,平底器较多。铸造技术已有相当水平,如采取分铸法,铸造大型礼器等。但从整体看,尚未达到成熟阶段,如鼎、等三足器,其一耳与一足在同一垂直线上,造型显得不平衡,且尚未掌握器足内范全封闭的技术。

艺术装饰已相当普遍,以兽面纹为主,还有龙纹和纹等,并常辅以连珠纹,但都为单层凸起,不设地纹。个别的青铜器中已有铭文发现,是作器者族氏徽记。郑州商城遗址同二里头文化和殷墟文化之间具有地层衔接关系,它的青铜器可以作为商代早期青铜器的代表,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七、商代青铜文明的主要成就?

青铜是红铜和锡的合金,因为颜色青灰,故名青铜。中国的青铜文明起源于黄河流域,前后约1600年,与文献记载的夏、商、西周至春秋时期的时间相当。尤以商周两个朝代为甚。青铜文明有哪些成就?

一是改变了生产用具,生产工具分为农业生产工具和手工业生产工具两类。原来石器时代的铲、锄、镰等农业工具都是石头打磨而成,而到了商周则多数都是青铜铸造,极大地提高了农耕效率。手工业生产工具那就更不用说,几乎全都是青铜制造,涵盖了建筑、车辆、船舶、制革,纺织等各行各业。

二是广泛用于兵器制造,青铜硬度高,作为兵器是商周时代不二之选,戈、矛、戟、刀、弓、剑、钺(yue)、镞,甲胄等,可谓十八般武器和防护用具都用上了青铜。青铜戈,用于钩杀戮击,是杀伤力很强的武器,也是衡量当时军事技术发展提高的重要标尺。

三是商周人生活必备的用具。青铜食器、水器、乐器等不胜枚举,而随着青铜文明的发展,诞生了青铜礼器。有鼎、簋、匕、爵、角、觚(gu)、觥(gong)、尊、壶、盘、缶、盂等等。知名青铜器:鸮尊,为古代盛酒器。铜尊,最早见于商代,出土于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毛公鼎,西周晚期青铜器物,道光末年出土于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县。后母戊鼎后母戊鼎是中国商代后期(王室祭祀用的青铜方鼎,1939年在河南省安阳市武官村一家的农地中出土,因其腹部著有“后母戊”三字而得名,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这个就是原来历史书上大名鼎鼎的“司母戊鼎”。

八、什么代表了商代青铜文化?

商后母戊鼎。

后母戊鼎(原称司母戊鼎),又称后母戊大方鼎、后母戊方鼎。原器1939年3月在河南安阳出土,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其母戊所制,是商周时期青铜文化的代表作,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后母戊鼎因鼎腹内壁上铸有“后母戊”三字得名,鼎呈长方形,口长112厘米、口宽79.2厘米,壁厚6厘米,连耳高133厘米,重达832.84公斤。鼎身雷纹为地,四周浮雕刻出盘龙及饕餮纹样,反映了中国青铜铸造的超高工艺和艺术水平。

后母戊鼎初为乡人私掘,因体积过大,为防日军抢走,将其重新掩埋。1946年6月重新出土,存于南京中央博物院。1959年铜鼎从南京调往北京,存于新建成的中国历史博物馆(今中国国家博物馆)至今。

经研究考证,鼎腹内壁铭文“后母戊”是商王武丁的后妃妇妌的庙号。

后母戊鼎是用陶范法铸造而成的,在商后期铸造后母戊鼎至少需要1000公斤以上的原料,且要在大约二三百名工匠的密切配合下才能完成,经测定,鼎含铜84.77%、锡11.64%、铅2.79%,与古文献记载制鼎的铜锡比例基本相符。

后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最大、最重的青铜礼器,享有“镇国之宝”的美誉。现为国家一级文物,2002年列入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名单。

1、文物特征:

后母戊鼎厚立耳(其中一耳为后配),折沿宽缘,直壁深腹平底,腹部呈长方形,下承四中空柱足。

器耳上饰一列浮雕式鱼纹,首尾相接,耳外侧饰浮雕式双虎食人首纹,腹壁四面正中及四隅各有突起的短棱脊,腹部周缘饰饕餮纹,均以云雷纹为地。足上端饰浮雕式饕餮纹,下衬三周凹弦纹。

腹内壁铸有“后母戊”三字。字体笔势雄健,形体丰腴,笔划的起止多显峰露芒,间用肥笔。该鼎是商王为祭祀其母“戊”而作,造型厚重典雅,气势恢宏,纹饰美观,铸造工艺高超,亦是已发现最大的商代青铜礼器。

2、铸造工艺

后母戊鼎的铸造工艺十分复杂。根据铸痕观察,鼎身与四足为整体铸造。鼎身共使用8块陶范,每个鼎足各使用3块陶范,器底及器内各使用4块陶范。

鼎耳则是在鼎身铸成之后再装范浇铸而成。铸造此鼎,所需金属原料超过1000千克。而且,制作如此的大型器物,在塑造泥模、翻制陶范、合范灌注等过程中,存在一系列复杂的技术问题,同时必须配备大型熔炉。

后母戊鼎的铸造,充分说明商代后期的青铜铸造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组织严密,分工细致,显示出商代青铜铸造业的生产规模与杰出的技术成就,足以代表高度发达的商代青铜文化。

铸造这样大型的青铜器,首先要分别铸出部件,然后再合铸成为一个整体,工艺十分复杂。铸造时需要二三百个工匠同时操作,密切配合,才能完成。

此外,经光谱定性分析与化学分析的沉淀法所进行的定量分析;

后母戊鼎含铜84.77%、锡11.64%、铅2.79%,与战国时期成书的《考工记·筑氏》所记鼎的铜、锡比例基本相符,从中可见中国古代青铜文明的内在传承。它反映了商朝工匠的聪明才智。

扩展资料:

其他闻名铜器

1、人面纹铜鼎

高38.5厘米,口长29.8厘米,口宽23.7厘米。

1959年宁乡黄材出土。

鼎为炊器,上有两耳,便于提携,下有四足,便于加温。商代铜鼎很多,此鼎特别引人注意的是腹部浮雕的四个人面,浓眉大眼,高鼻梁,凸颧骨,宽嘴紧闭,表情庄重。

在人面的额部左右各有曲折形小角,腮两侧置兽爪。表明此人面并不是人的面部,而是人们心目中的神或怪神的形象。腹内有“大禾”二字铭文。

中国历史上有关于夏禹铸九鼎的传说,夏王朝灭亡之后,九鼎归于商,商王朝灭亡后,九鼎归于周,鼎成为了国家政权的象征。具体到个人来说,鼎又是身份地位的标志。

2、豕形铜尊

高40厘米,长72厘米。

1981年湘潭船形山出土。

尊为酒器,猪背上开椭圆形口,设盖,腹内盛酒。口两侧有獠牙,从动物进化的角度看,不属于家养,而是一条孔武有力的野公猪。

前后肘部有横穿的圆孔管,从实用的角度考虑,此器重达30多公斤,容积有13公升,盛满之后,一个人难以搬运,有此管孔,可以穿系绳索,供人抬举。猪身上装饰有鳞甲,龙纹和兽面纹。以野猪作为器物形制,在现有的商代青铜器中仅此一例。

3、牛形铜觥

高14厘米,长19厘米。

1977年衡阳包家台子出土。

觥(gōng)为酒器,牛首及背为盖,腹内盛酒。颈部为流。此牛的头部和角形,是江南地区常见的水牛形象,牛背上站立一虎,既是实用的捉手,又是一种装饰。

牛身上还装饰有凤鸟纹、龙纹、兽面纹等。此觥(gōng)的造型设计与实用性完美地融于一体,表现出了优良的工艺设计思想。

4、立象兽面纹铜铙

通高71厘米,铣(xiǎn)间宽46.5厘米。重67.25千克。

1959年宁乡老粮仓师古寨出土。

铙(náo)为乐器,经过实测,敲击正鼓和侧鼓,可以发出不同的乐声。

铙的形制与稍后的钟相似,钟有钟架,属于悬挂敲击的乐器,从铙的结构看,有的可以悬挂,有的则甬部为直筒形,无法悬挂,因此,铙(náo)可能是一种甬部在下,口朝上的敲击乐器。

此铙的侧鼓有立象,钲(zhēng)部粗线条的兽面纹,钲周边有虎、鱼和乳钉相间排列的纹饰。目前为止,湖南地区发现的铜铙(náo)数量较多,重的达到221.5千克。

九、商代早期青铜剑特点?

青铜剑始于商代。剑身一般较短,形状就像柳树的叶子,制作也比较粗糙。春秋晚期以后,青铜剑的制作达到成熟,“越王勾践”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个时期。此时的青铜剑,剑身普遍被加长到五六十厘米。一把青铜剑主要由剑身和剑茎两部分组成,所谓剑“茎”就是剑的把手。在剑茎和剑身之间还有一块凸起来的隔板,叫做“格”。比较讲究的青铜剑,“格”的上面都有一些装饰物,以此显示使用者的身份和地位。这些装饰通常使用玉质材料,所以这种剑也叫“玉首剑”。

西汉以后,铁制兵器完全取代了青铜兵器,青铜剑从此退出了历史舞台。

十、商代青铜器距今年份?

商朝以武丁妻妇好墓出土青铜器为代表,这时期距今已有三千六百多年。(我国断代年份是公元前841年。故年份只能推测,商朝存在约公元前十六世纪~公元前十一世纪,定3600年是以此推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