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国青铜鼎铭文 中山国青铜器铭文
一、青铜鼎重量?
司母戊丈方鼎
司母戊大方鼎是我国现存最大、最重的青铜器,它通高133厘米,器口长110厘米,宽78厘米,重875公斤,形制雄伟,整体古朴、庄重,有着凛然的气势。
鼎体呈长方形,口沿上有两个竖立的直耳,器底矗立四条柱形足。器腹各面上下均铸一半浮雕状的兽面纹,兽面纹的内外空白处填有细云雷纹。鼎器四边角铸有扉棱。四是上部铸有兽面纹。两耳外侧对称铸有二虎,虎口大张,入口出饰一人首。鼎腹内壁铸铭文“司母戊”三字,书体雄壮,力道遒劲。关于这三字铭文的涵义,历来有各种不同看法,较为流行的一种看法认为,这是祭祀母亲戊的意思,据此可以推定,司母戊鼎是商王武丁的儿子祖庚或祖甲为祭祖母亲戊而作的,那么其制作时代就应在殷商前期。
二、没有铭文的青铜鼎是什么时代的?
商代早期青铜器纹饰主体已是兽面纹,以粗犷的勾曲回旋的线条构成,全是变形纹样,除兽目圆大,以为象征外,其余条纹并不具体表现物象的各个部位,纹饰多平雕,个别主纹出现了浮雕,二里冈上层尊、罍等器肩上已有高浮雕的牺首装饰。所有的兽面纹或其它动物纹都不以雷纹为地,是这一时期的特色。商代早期的几何纹极其简单,有一些粗率的雷纹,也有单列或多列的连珠纹,乳钉纹也已经出现。
商代中期青铜器一般仍保持着不铸铭文的习惯,但个别器上发现铸有作器者本人的族氏徽记,但是没有发现被祭祖考的日干之称。
三、怎么鉴别青铜鼎?
以前的老古董商鉴别铜器,靠眼看、手摸、耳闻、鼻嗅、舌舔来加以断、推理,辨别其年代与真伪,这完全凭长期积累的实践经验。而现在的专家则拥先进的科学仪器,甚至可用激光测定。
可是作为一般的古铜爱好者,要识别一件青铜器的真假,到底该从何入手呢?应该掌握古铜器鉴别的要点。即锈色、手感和声响、花纹与款识、铜质与器型。
(一)锈色
铜器经过几千年流传,至今大致有三种方式:入土、坠水、传世。行家们说:“铜器坠水千年,则绿如瓜皮,而莹润如玉;未及千年,虽有青绿而不莹;未入土水之传世铜器,其色紫褐,而有朱砂斑,甚至其斑凸起。”一般说来,流传至今的大多是出土铜器,由于铜质差别及各地土质、水质的差异,入土铜器的锈色也不尽相同,常见有绿锈、红锈、蓝锈、紫绣等。拿到一件铜器,先要用眼看,若锈色与器体合一,深浅一致合度,坚实匀净,莹润、自然,则为自然生成的锈色。若锈色浮在器物之上,绿而不莹,表皮锈,而且不润泽,刺眼,就是伪锈了;这时再做进一步的审定,把手搓热触摸器物,用鼻嗅手,定有铜腥味,因为千年古铜的无铜腥味的;还可用热碱水洗刷,伪锈就会脱落,若刷洗不下,再用火烤就脱落了;或者用舌舔,若有盐卤味,也是伪锈。
(二)手感和声响
用手掂量,若过轻或过得就要引起注意了,当然,这全凭经验。另外还可用手敲击实物,听其声响,若声微细而轻脆则可;若声浑浊,发出“嗡”音,则需提高警惕了。
三)花纹和款识
这是鉴别铜器的一个重点,夏代铜器花纹简单;商代花纹则华丽繁缛,且多遍体生花;西周大致与商同,但后期趋向素朴;春秋战国的花纹则清新活泼,富于生活气息,秦汉重实用,花纹少且不及前代精细。另外,还可以从不同时代纹饰图案内容的改变来推断、判别。至于款识,则主要可从其字体加以辨别。商代字体规整,笔势遒劲大方,优美洒脱,后期多典雅秀丽的波磔体;周朝早期沿袭波磔体;春秋时书体有肥体和瘦体,还有形似蝌蚪的“笠斗文”,以及图案化的“鸟虫书”;战国金文字体大金不考究,但也有字体竖笔引长下垂,末端尖锐的“悬篆”雏形;秦朝统一了文字,通用小篆。掌握了这此若一件号称三代时的铜器上却出现了小篆字体,那就笑话了。另外,还可根据铭文字数的多少、内容来判定。
(四)铜质与器式
铜质的鉴别较简便,翻看铜器的是底,若出黄铜质地,则是伪品;足底若已伪制了铜色,用热碱水刷洗就能看到其本来面目。除要记清楚铜器的器式、名称外,还要了解什么年代铸什么铜器、什么样式的铜器是什么年代铸的。例如钫,钫是方形,盛器,是国末期出现的,若其按三代作工、锈色制,为伪品。再如鼎,各代皆有,但若有盖、短的鼎则不大可能是三代物品。
鉴别铜器,是一件繁琐而艰难的事,但只要掌握了要点,多看、多记、多思、还是能鉴别出真假的。
要鉴定一件青铜器,应对这件铜器有整体的认识,才能作明确的论断。要从铜质、样式、锈色、款识、装饰、做工、花纹、字体、气味、声音等方面入手。真品当然不会有问题。如果是仿造品,表面无论如何精致,如何相似,都会有漏洞。首先要注意青铜器的质地,鉴别时可看器物的脚底,如果是黄铜的质地,那它肯定是近世伪造的假货。
鉴别锈色真伪的方法很简单,凡是仿造的锈,不管哪种颜色,只要用加了碱的开水一刷,锈色就会掉落,伪迹便暴露无遗,真锈用加了碱的开水刷擦过后,反而更加明显。这是检验青铜器的最好的方法,百试百灵。不过,例外的是对仿造的玻璃锈不适用,需用烧红的铁烫它,仿造的玻璃锈被烫时会发出松香与胶味,真锈则没有任何变化。还有就是硝镪水与盐囟所造出的锈,以上两种方法都不适用。但可以通过用舌头舐来检验,凡有盐卤味的便是仿造品。
只要是真的青铜器或者几百年以上的,它就没有任何气味了。造假的人无论假造什么样的铜器、装饰什么颜色,只要用手或猫皮擦拭后,闻起来肯定有有一种刺鼻的铜腥味,那它肯定是假的。真铜器无论怎么抹擦,也不会有任何气味。
还有要懂得各个朝代的青铜器的样式、名称。因为各代的铜器样式、名称都不相同,只知道了某种铜器的生产年代,哪个年代主要生产了哪些样式的铜器,这对你的鉴别古铜器有很大的帮助。如有一件铜钫,锈色做工都和夏商周铜器相同,也可肯定它是仿造品。因为,钫在战国才开始制造,夏商周时没有这种器皿。
青铜器的做工非常讲究,与如今的机器制造的产品毫无差别。如果是重要的器皿,更是精妙雅致,可以称得上是鬼斧神工。即使不懂和不爱铜器的人,见了也知道是珍贵物品,并因而爱不释手。如果看到做工潦草、器型不规整、器身遍布砂眼的那它肯定是假的青铜器。
来源于 互联网
四、青铜礼器和青铜鼎的区别?
西周奴隶主,制定出整套礼制,规定了森严的等级差别,以维护奴隶制统治秩序。
由于礼制的加强,一些用于祭祀和宴饮的器物,被赋予特殊的意义,成为礼制的体现,这就是所谓“藏礼于器”。这类器物叫作“青铜礼器”,而青铜鼎是最重要的青铜礼器之一。两者是包含关系。
五、青铜器中的鼎是礼器吗?
是的,一般于祭祀、供奉时使用。相应的礼仪规制等级不同使用的鼎也不同
六、秦朝青铜铭文?
春秋战国时代的青铜铭文在全国各地都有发现,最有代表性的是:陕西省宝鸡县杨家沟发现的秦国铜器铭文、湖北省曾侯乙墓曾国铜器铭文、河北省平山县的中山国铜器铭文。
七、青铜羊头铭文?
商周羊头青铜觥,帐中点出,拍照发上博 公展亮相,一睹此上古大美之器的风采,亦与诸位藏好分享分享。
鉴赏此器,可见其铸制精整异常,其头尾计长40厘米,高43厘米,器形较大。其造型为羊头(身)盖,尊式座,其头部双角弯曲,眼凸鼓,形象生动而古意盎然。盖背有大型兽面纹,其身尾部为兽形柄,通体螭龙纹各异,整体满工纹饰。其纹饰高凸,自然有度,线条流畅,构图复杂。此觥多方位不同造型,范模复杂,铸制水平和精度极高,整体器形彰显雄奇壮美,让人赏心悦目,倍感我中华高古青铜器铸造技术之高,叹为观止,敬畏之心油然而生矣。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本觥底部内壁。见有铭文,略数之,计有六十字之多。愚才疏学浅,一时难以尽释,可确定的是,文记此觥乃为王级用品。显而易见,如此多字铭文,加上其精美异常的铸相,可谓青铜器中的一流上品无疑。
复观其锈相,本觥美锈老浆,生中见熟,锈色纯真地道,分布深浅相间,极为自然。锈质紧实不糟,间有皮壳,老道踏实可察。其材青铜质地纯正,铜色耄耋熟旧盎然,通体几无明显砂眼,材质铸工皆为一流。一言以蔽之,本品锈相,一派自然天成之相昭然,无异无邪,可谓大门洞开,昆仑直入眼底矣。
显而易见,本觥从造型纹饰和铭文,以及锈相等综合来看,其铸期上至商代而下至周代,而更可能为商代晚期之物(若以上海博物馆馆藏之商代晚期的共父乙觥,作比较,则其造型纹饰之风格实为一致),总之断其商周制器,范围虽宽了一点,然却不会有误矣。就目前而言,此类极为精美的商周青铜兽面觥,所见确为稀罕,十分的珍贵。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本羊头青桐觥,既是一件极有历史人文价值的高品级文物,又是一件难得的,赏玩俱佳的精美高古时代之顶级青铜艺术品矣。
事实胜于雄辩,中国大陆民间藏龙卧虎,好东西非止那公博洋馆才藏有,民间所藏乃丝毫不示其弱矣。至于某些自以为是又极度偏执,只认公博洋馆藏真,否认民间真藏者,其见识言论,说白了,不过还是心胸狭窄,眼界有限,知识贫乏之必然结果。俗话说,少见多怪,一个人见识不足,知识不足,敬畏不足,善良不足,如此等等,自然其言论之可信度便大不足了。发展到最后便是罔顾事实的十足嫉妒恨矣!
八、中国最大的青铜鼎是什么鼎?
中国最大青铜器司母戊鼎 司母戊鼎器形庞大浑厚,是中国目前已发现的最重的青铜器,其腹部铸有“司(后)母戊”3字;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其母所铸。司母戊鼎的鼎身和鼎足为整体铸成,鼎耳是在鼎身铸好后再装范浇铸的。铸造这样高大的铜器,所需金属料当在1000千克以上,且必须有较大的熔炉。经测定,司母戊鼎含铜84.77%、锡11.64%、铅27.9%,与古文献记载制鼎的铜锡比例基本相符。司母戊鼎充分显示出商代青铜铸造业的生产规模和技术水平。 鼎为中国古代炊食器。早在七千多年前就出现了陶制的鼎。铜鼎则是商周时期最为重要的礼器。在古代,鼎是贵族身份的代表。典籍载有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三鼎或一鼎的用鼎制度。此外,鼎也是国家政权的象征,《左传》有载:“桀有昏德,鼎迁于商;商纣暴虐,鼎迁于周”。鼎大多为三足圆形,但也有四足的方鼎。(司母戊鼎便是最负盛名的四足大方鼎。) 商代中期到西周早期是我国古代青铜冶铸的极盛时期,制造了大量青铜礼器、兵器、日用器皿、生产工具等。其中,商代晚期的司母戊鼎,典型地代表了我国奴隶制时代青铜冶铸的高度技术水平。 司母戊鼎也称“司母戊大方鼎”,立耳、方腹、四足中空,除鼎身四面中央是无纹饰的长方形素面外,其余各处皆有纹饰。在细密的云雷纹之上,各部分主纹饰各具形态。鼎身四面在方形素面周围以饕餮作为主要纹饰,四面交接处,则饰以扉棱,扉棱之上为牛首,下为饕餮。鼎耳外廓有两只猛虎,虎口相对,中含人头。耳侧以鱼纹为饰。四只鼎足的纹饰也匠心独具,在三道弦纹之上各施以兽面。鼎腹内壁铸有铭文“司母戊”。据考证,司母戊鼎应是商王室重器。其造型、纹饰、工艺均达到极高的水平。是商代青铜文化顶峰时期的代表作。 司母戊鼎深腹,下部微收,鼎上有一对立耳。自鼎足至立耳通高1.33米,器口长1.1米,宽0.78米,重达875公斤。形体雄浑凝重,纹饰精美,线条流畅。鼎是上古时代祭祀用的一种金属器物,司母戊鼎是商王文丁为祭祀他的母亲戊而作的。 据考古工作者研究,鼎是由组芯的造型方法铸造出来的。这种造型方法是先用土塑造泥模,用泥模翻制陶范,再把陶范合在一起灌注铜液。司母戊鼎结构复杂,耳、身、足分别铸成后,再合铸成一个整体。从鼎的铸痕来看,鼎身由8块范铸成,鼎底由4块范铸成,每条鼎足由3块范铸成。另外,按每个坩锅熔铜12.7公斤计算,875公斤重的司母戊鼎,需七八十个坩锅同时并熔。每个坩锅燃炭、观火色、运料、运铜液等项工作需三四人,七八十个坩锅则要二三百人同时协作。这说明了商代晚期青铜冶铸工场的规模已经相当大,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组织生产和管理生产的高度水平。 1939年司母戊鼎出土后,当地人民恐被日本侵略者掠走,又将它重新埋入地下。可惜抗战胜利后,1946年6月再次掘出时,已经失掉一个立耳。现在陈列在中国历史博物馆的司母戊鼎,有一个立耳是修复时照着另一个立耳铸成后安装上去的。
九、青铜鼎多久会生锈?
这个没法回答。铜生锈的条件是水、氧气、二氧化碳,具备这三个条件,温度、催化等因素综合决定的。放在潮湿的地方一周左右就会出现,专业造假团队在某种浸泡液中处理过也会出现铜绿。这个主要是和青铜器所处的环境有关,环境差1一月就会有锈。
十、中国最重的青铜鼎?
司母戊丈方鼎
司母戊大方鼎是我国现存最大、最重的青铜器,它通高133厘米,器口长110厘米,宽78厘米,重875公斤,形制雄伟,整体古朴、庄重,有着凛然的气势。
鼎体呈长方形,口沿上有两个竖立的直耳,器底矗立四条柱形足。器腹各面上下均铸一半浮雕状的兽面纹,兽面纹的内外空白处填有细云雷纹。鼎器四边角铸有扉棱。四是上部铸有兽面纹。两耳外侧对称铸有二虎,虎口大张,入口出饰一人首。鼎腹内壁铸铭文“司母戊”三字,书体雄壮,力道遒劲。关于这三字铭文的涵义,历来有各种不同看法,较为流行的一种看法认为,这是祭祀母亲戊的意思,据此可以推定,司母戊鼎是商王武丁的儿子祖庚或祖甲为祭祖母亲戊而作的,那么其制作时代就应在殷商前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