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存青铜器铭文中较长的一篇文言文 现存青铜器铭文中最长的一篇
一、文言文中的自称?
古文中称自己的代词有很多,在不同场合用不同的词语。最普遍的是:余、予、吾、我。它们也存在一些差别。余:只表示我自己,不能表示“我们”。予:与“余”同。《康熙字典》:郑康成注:余、予古今字。吾:可以只表示“我自己”,也可以加“辈”、“侪”、“人”、“属”等,表示“我们这些人”。吾,是普遍意义的“我”。 我:是相对于其他人时所言。《说文解字》,我,施身自谓也。意思是将自己放在你、他或对方的环境下的自称。例如,相对于别人的见解,说“我见”;相对于敌方,说“我方”;相对于其他国家,说“我国”。如“敌我不分”不能说“敌吾不分”。在长辈、兄长、朋友面前,自称用:晚辈、小可、鄙人、敝人、愚等。在皇帝面前,自称用:微臣、小臣、老臣(自己的年龄和资历高)等。在上级面前,自称用:下官、末将等。在官府中,自称用:小民、小人等。在老师或学问高的人面前,用:学生、小生、晚生等。在比自己小的人前面,用:愚兄、小老儿等。具体的说法还有很多,总的特点是“谦”。
二、文言文中的抖?
即《康熙字典》:“当口切,音斗。抖擞,举貌。”本义为“振动、甩动”,引申为“哆嗦、战栗”、用作“抖擞”。表示“振作、振奋”称人突然发迹而有钱有势(多含讥讽意)。
三、文言文中的猫?
某恶鼠,破家求良猫。厌以腥膏,眠以毡罽。猫既饱且安,率不食鼠,甚者与鼠游戏,鼠以故益暴。
某怒,遂不复蓄猫,以为天下无良猫也。是无猫邪,是不会蓄猫也
四、文言文中的暑?
暑字在文言文中的意思、用法、出处、读音
汉字:暑
拼音:shǔ
部首:日
部首笔画:4
总笔画:12
笔顺:竖折横横横竖横撇竖折横横
字义解释:
读音:shǔ
①<形>炎热。《芙蕖》:“避暑而暑为之退,纳凉而凉逐之生。”
②<名>炎热的季节;盛夏。《卖柑者言》:“杭有卖果者,善藏柑,涉寒暑不溃
五、文言文中的状语?
所说的文言中的状语是我们在研究时根据现在的语法适当命名的。状语是是用来修饰动词也就是谓语的。通常是在文言中以介宾形式或者名词活用出现。文言文中的状语基本为后置状语。
状语后置
我们知道,在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谓语之后便是补语。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即翻译时大多数时候要提到谓语前面去翻译。
(1)格式:动+以+宾
①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张衡传》)译文:“用篆文山龟鸟兽的形状来装饰”
②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伶官传序》)译文:“把箭放回先王灵位之前,禀告大功告成”
③请其矢,盛以锦囊(《伶官传序》)译文:“并请出那三枝箭,装进锦囊”
④方其系燕父子以组,(《伶官传序》)译文:“当庄宗用绳索捆绑燕王父子”
⑤申之以孝悌之义(《齐桓晋文之事》)译文:“把孝敬父母敬重兄弟的事向他们反复讲述”
⑥覆之以掌(《促织》)译文:“用手掌覆盖(蟋蟀)”
(2)格式:动+于(乎,相当“于”)+宾
①使归就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译文:“让他回去向孙将军求救”
②能谤讥于市朝(《邹忌讽齐王纳谏》)译文:“能够在集市上指出我的过错的人”
③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五人墓碑记》)译文:“并且在他们的墓门前建立石碑”
④生乎吾前(《师说》)译文:“生在我的前面”
⑤风乎舞雩(《四子侍坐》)译文:“在舞雩台上吹风”
(3)格式:形+于+宾
①长于臣(《鸿门宴》)译文:“(他,指项伯)比我长(大)”
②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张衡传》)译文:“虽然才能比世人高,但却没有骄傲的情绪”
后置,实际上就是“置动词后”。之所以是“后置”,其主要的参照物是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在现代汉语中,状语是放在谓语(动词)的前面,若有放在谓语(动词)后的现象,则谓之。
第一:找出(准)句子当中的关键词(谓语动词) 为什么要找出和找准动词?原因很简单,这是因为状语是专门用来修饰谓语(动词)的。所以只要把谓语(动词)找出来了,剩下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如:
①得双石于潭上 (《石钟山记》)
②师不必贤于弟子。(《师说》)
③赵尝五战于秦 (《六国论》)
④申之以孝悌之义。(《寡人之于国也》)
上面四个句子的关键动词分别为:①得 ②贤 ③战 ④申
第二:掌握介词结构(状语)后置的规律 上面说了:状语是专门用来修饰谓语(动词),而如果是状语后置的情况,它一定要符合这么一条规律
“谓(动)+(宾)+(介)+名(代)”
在这里的“介词结构”就可以理解成后置的“状语”了。实际就应该是:
“谓(动)+(宾)+【介+名】”
①得双石于潭上 结合规律判断:“得”应该是“谓语动词”,“双石”作“宾语”,“于”是“介词”,“潭”是“名词”。由此,根据上面两条,可以推断出这是“介词结构后置”。 翻译成:【于潭上】得双石
②师不必贤于弟子 结合规律判断:“贤”应该是“谓语动词”,“于”是“介词”,“弟子”是“名词”。由此,可以推断出这也是“介词结构后置”。 翻译成:师不必【于弟子】贤
③赵尝五战于秦 结合规律判断:“战”应该是“谓语动词”,“于”是“介词”,“秦”是“名词”。由此,可以推断出这也是“介词结构后置”。 翻译成:赵尝【于秦】五战
④申之以孝悌之义 结合规律判断:“申”应该是“谓语动词”,“之”作“宾语”,“以”是“介词”,“孝悌之义”是“名词性结构”。由此,可以推断出这是“介词结构后置”。 翻译成:【以孝悌之义】申之
六、文言文中的辟?
字义解释:
读音:bì
①<名>刑法;法律。《左传.昭公六年》:“制参辟,铸刑书。”
②<名>君主。《诗经.大雅.荡》:“荡荡上帝,下民之辟。”
③<动>征召。《张衡传》:“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④<动>通“避”。《殽之战》:“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
读音:pì
①<动>开;打开。《促织》:“巫从旁望空代祝,唇吻翕辟,不知何词。”
②<动>开辟;开垦;开设。《齐桓晋文之事》:“欲辟土地,朝秦楚。”《治平篇》:“隙地未尽辟,闭廛未尽居也。”《病梅馆记》:“辟病梅之馆以贮之。”
③<动>排斥;驳斥。《答司马谏议书》:“辟邪说,难任人,不为拒谏。”
④<形>偏僻;僻远。《汉书.萧何传》:“何买田宅必居穷辟处。”
⑤<动>比喻,打比方。《孟子.尽心上》:“有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仞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
【辟谷】古代一种养生之术.不吃五谷,专靠服气长生。《史记.留侯世家》:“乃学辟,道引轻身。”
【辟易】1.bì惊退。《史记.项羽本纪》:“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数里。”2.pì整治。《吕氏春秋.上农》:“地未辟,不操床,不出粪。”
七、仿造《陋室铭》,写一篇自己家的文言文?
《家庭铭》:房不在大,能住就行。人不在多,热闹则行。家虽简单,却很温馨。走进小书房,书本入眼睛。听首流行歌,看部好电影。可以聊聊天,谈谈心。没有痛苦哀愁,只有快乐开心,天天笑嘻嘻,年年喜盈盈。众人云:欢乐家庭!
《教室铭》:分不在高, 及格就行, 学不在深, 作弊则灵, 斯是教室, 惟吾闲情.小说传得快, 杂志翻得勤, 琢磨下围棋, 寻思看电影.可以写情书,想女人, 无书声之乱耳, 无复习之劳形, 虽非跳舞场, 堪比游乐厅,心里云: 混张文凭!
峰不在高,有险则奇。书不在多,有识则行。虽是困苦,却也充实。清晨校园静,琅琅读书声。举手投足间,意气风华盛。可以论中外,博古今。无世俗之困扰,无明日之烦忧。外有大操场。内设科技楼。吾曰:何苦之有?
检查铭
事不在大,有差则成;路不怕远,有吃就行。背手扬脸,架子哄哄。走路腆小肚,愣装一本正。遇人斜眼看,逢问鼻子哼。闻香流口水,举杯论英雄。八两白干下肚,吹、许、封。汇报皆未入耳,看啥全没记清。拎足土特产,摆手就回城。众人云:“官僚典型。”
科室铭
才不在高,应付就行;学不在深,奉承则灵。斯是科室,唯吾聪明。庸俗当有趣,流言作新闻。谈笑无边际,放来有后门。可以打毛衣,练气功。无书声之乱耳,无国事之劳神。调资不落后,级别一样升。斯人云:“乐在其中。”
八、文言文的故事有哪些较长?
自相矛盾
[原文]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 吾盾之坚, 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 吾矛之利 , 于物无不陷也。”或曰:“ 以子之矛 ,陷子之盾 , 何如 ?” 其人弗能应也 。
译文:
楚国有个卖矛和盾的人,夸赞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十分坚固,任何东西都不能穿透它。”又炫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十分锋利,什么东西都能穿透。”有人问:“用您的矛戳您的盾,怎么样呢?”那个人回答不出来了。
九、关于铭的文言文?
崔子玉 《座右铭》
苏轼《三槐堂铭》
王安石《泰州海陵县主簿许军墓志铭》
刘禹锡《陋室铭》
孔贞运《明兵部尚书节寰袁公墓志铭》
韩愈:《试大理评事王君墓志铭》、《清河张君墓志铭》、《柳子厚墓志铭》、《贞曜先生墓志铭》、《南阳樊绍述墓志铭》
皇甫湜:《昌黎韩先生墓志铭》
十、铭在古文中的意思?
陋室铭 的 铭 是一种文体,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叫“铭”,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骈句,句式较为整齐,朗朗上口。铭在古代一共有三种常见意思。铭文,就是刻在器物上的文字。“刺史贾琮刊石立铭以记之”《后汉书》
2. 刻,刻铭。 成语 有刻骨铭心 ,意思就是像刻在心中和骨头上,比喻记忆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