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铜错银工艺 明代错金银铜器
一、银错铜是什么工艺?
金银错也可以称作“错金银”,“错”字即把金银涂画于青铜器上的意思。它分为镶嵌法和涂画法两种装饰手法,涂画法更接近金银错的本意,先把黄金碎片放在坩锅内加热,然后再加入黄金量七倍的汞,使其溶解成液体,制成所谓的“泥金”。接着用泥金在青铜器上涂饰各种错综复杂的图案纹饰,或者涂在预铸的凹槽之内。最后用无烟炭火温烤,使汞蒸发,黄金图案纹饰就固定于青铜器表面。
二、剪金和错银工艺的区别。?
在雪域高原之上有一种世界级的工艺,其知名度甚至是中原的帝王都请其制作和加工,这种工艺就是我们其实耳熟能详的铁翦金(银、铜)工艺,这种顶级的技艺自元代以来被大量的使用在法器、兵器、配饰、生活器物等之上,其当时使用之人级别之高,甚至以此彰显自己的地位。
早在先秦时代,贵族们便用金银来镶嵌青铜器物,此种装饰工艺通称为“金银错”,又称“错金银”。错金银工艺包括镶嵌和错两种技术,镶是把东西嵌进去或是在外围加边,嵌是把东西镶在空隙里,“错”即用厝石加以磨错使之光平,其工艺可谓精密细致。
错金银工艺在青铜饰件上的使用,始于春秋中期,盛行于战国,西汉以后逐渐走向衰落。它的一般做法为,先在青铜器表面预先铸出或錾刻出图案、铭文所需的凹槽,然后嵌入金银丝、片,锤打牢固,再用蜡石将其打磨光滑,达到突出图案和铭文的装饰效果。
三、东汉错银铜牛灯的特点?
铜牛灯由灯座、灯盏、烟管三部分组装而成,三部分均可拆卸,使用和擦洗很方便。灯座是一俯首站立、双角上耸、四足矮而敦实、尾卷曲向上、雄浑壮硕的黄牛。牛腹中空,背负圆形灯盘,灯盘一侧设置扁平把手,便于转动灯盘,盘上饰两片可以灵活转动的灯罩,其中一片刻镂空菱形斜方格形纹,起到散热、挡风和调光的作用。灯罩上紧扣穹顶形罩盖,盖顶之上均匀弯曲的烟管与牛头顶上方凸出的短管紧密套接。当灯火点燃时,所产生的烟尘通过烟管导入灯座腹腔中的清水被溶解,从而确保室内空气的清新。该灯不但设计精美,而且在制作时巧用铜银二种不同材质的色泽,形成颜色的完美搭配。铜牛灯通体光滑,工艺精湛,运用流云纹、三角纹、螺旋纹图案为地,饰以龙、凤、虎、鹿以及各种神禽异兽等图案,线条流畅,飘逸潇洒。
四、铜鎏银工艺什么时候才有?
中国的鎏金技术始于战国,同时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这一技术的国家。而关于鎏金技术的记载,最早见于梁代。
鎏金是将金和水银合成金汞齐,涂在铜器表面,然后加热使水银蒸发,金就附着在器面不脱。
鎏金是我国传承两千多年的金属工艺装饰技法之一,是古代金属器物的镶金方法,也称火锻金,近代称“火镀金”,是古代劳动人民在生产劳动中总结创造的工艺,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工艺技巧,是我国古代金工艺的光辉成就之一。
五、东汉错银铜牛灯的灯管作用?
东汉错银铜牛灯是国家一级文物,汉代文物的精品,形象为水牛驮灯,由灯座、灯盏、烟管三部分组装而成。盖顶之上均匀弯曲的烟管与牛头顶上方凸出的短管紧密套接,即是灯的把手又是烟道。当灯火点燃时,所产生的烟尘通过烟管导入灯座腹腔中的清水被溶解,从而确保室内空气的清新。铜牛灯反映了当时铜器加工的工艺水平和人们的环保意识。
六、明代铜权特征?
即秤砣,铜权即为铜制的秤砣。权有铜、铁、石、陶等不同材质。除了作衡器以外,权还用来作吉祥物、压镇等。衡,即秤杆,权与衡相互配合,作为称重量之用。这件明代铜权呈椭圆形,上部为一方形纽,中间有穿孔。
其广肩,收腹,底部为圆座。它通高8.0厘米、纽高2.5厘米、腹围5.8厘米、底高1.0厘米。权身一面阴铸有铭文“南京”;另一面阴铸铭文“皇甫”,说明该铜权铸于南京,应为明朝遗物。
七、明代铜与清代铜的区别?
在明代嘉靖皇帝之前,人们铸造钱币一般都实用青铜,很少使用白铜,红铜以及黄铜。嘉靖之后开始使用黄铜和铜雕母钱,而整个大清铜钱多为红铜,黄铜质地为主,以及少量的紫铜,如果在收集清代铜钱时发现青铜材质的清代铜钱则说明它多为伪造铜钱。
八、乌铜走银工艺采用什么方式制作?
乌金走银制作方法如下:
一、炼制乌铜合金
用优质的铜和一定比例的黄金、纯银掺合其他十余种贵金属熔炼成乌铜合金。
二、锻制乌铜片
将合金以锻打、碾压等方法做成不同厚度的乌铜片。
三、乌铜片上錾刻图案
设计、剪材下料后在乌铜片上描绘出所需要的图案纹样或文字,线条应流畅,再用錾子刻出各种花纹图案。刻的深度根据乌铜片的厚度而定。
四、走银
用纯银银屑或纯金金屑填充到图案处,以“走”满为度。经高温处理,银屑或金屑与乌铜就自然熔为一体,此工序为整个乌铜走银技艺过程中最关键的步骤。
五、成型
将走好银的乌铜片进行打磨、组装、焊接成型,或将制作好的乌铜片焊接组装在已设计制作好的金属器物相关部位上,使其成为一件完整的器物。
六、抛光打磨
手工打磨,将初成型的器物进行清理抛光处理。(现在多用砂纸或砂轮作抛光处理)。让其显出银白色线纹。
七、捂黑处理
用手掌捂起,待手出汗后,边捂边揉搓。通过长时间的手汗液与乌铜产生反应使乌铜器面发生氧化,生成一层自然的氧化保护膜,乌铜坯就呈乌黑发亮状态(这道工序也有相当的技术要求)。
九、明代银锁特征?
长命锁也叫"寄名锁",明清时期最为流行。多为银质,上镌有“长命百岁”、“长命富贵”等字样。
按照民间流行说法,只要佩挂上这种饰物,就能辟灾去邪,“锁”住生命,所以许多儿童从出生不久起,就挂上了这种饰物,一直挂到成年。
其实,配长命锁的习俗,最早可追溯到汉代,那时,它还只叫长命缕。缕,就是线。
据《荆楚岁时记》、《风俗通》、《岁时广记》以及《留青日札》等书的记载,在汉代,每逢五月初五端午节,家家户户都在门楣上悬挂上五色丝绳,以避不祥。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这股丝绳被移到了妇女臂上,渐成为妇女和儿童的一种臂饰,不仅用于端午,还用于夏至。
在当时,由于战争频繁,加之瘟疫,灾荒不断,广大人民渴望平安,所以用五色彩丝编成绳索,缠绕于妇女和儿童手臂,以祈求辟邪去灾,祛病延年。
到了宋代,这种风俗,继续存在。
不仅流行在民间,还传入宫廷。
除妇女儿童之外,男子也可佩之。
每到端午节前,皇帝还在长春殿亲自将续命缕赏赐给近臣百宫,以便他们在节日佩戴。
到了明清,医术发达,人民群众平均寿命较之汉唐延长了几倍,成年人便不再需要红绳的庇佑,而是将注意力转向存活率仍然不高的新生儿。
一枚小小的金属锁头,其实饱含古人智慧。古人给小朋友穿衣讲究的是:“三暖两凉”,三暖指的是“三暖”是背暖、肚暖、足暖;两凉指的是头凉、心胸凉。
那古人是怎么样做到让小朋友心胸凉的?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心是阳气发动的地方,这个地方要保证它清凉。小儿阳气太盛,不能让它过热,所以古人给小朋友戴玉石或者金属的长命锁,帮助这个地方散热。
此外,银本身对人体有保健作用,适合给体质娇嫩的孩子佩戴。同时还具有杀菌和试毒的作用,对成长中的孩子非常有好处。
明代医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述:银具有“安五脏、安心神、止惊悸、除邪气”等作用,可以帮助心智尚未健全的小孩安神,因而直到今天,长命锁也通常是银质的。
长命锁的诞生和演变,虽然来自农耕社会,农耕时代的人们靠天吃饭,势单力薄,与自然相处,广大民众祈求不可知的上苍来保佑自己和自己的子孙,发展到今天,这种民俗传统,已经远远地超越了迷信。
所以,如果你家中有小孩,不妨给他们也买条长命锁,传承一份老文化,锁住一份中国人的精神气质
十、明代铜器制作工艺?
明代铜器最有代表性的应该是宣德炉了吧,宣德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运用风磨铜铸成的铜器,基本形制是敞口、方唇或圆唇,颈矮而细,扁鼓腹。
它最妙在色,其色内融,从黯淡中发奇光,内腔亦有欣赏和断代价值,反映了匠心和时代的审美情趣,从这也可以看出明代精湛的铜器制作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