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银青铜牛形灯的艺术特色 错银青铜牛形灯简笔画
一、东汉错银铜牛灯的特点?
铜牛灯由灯座、灯盏、烟管三部分组装而成,三部分均可拆卸,使用和擦洗很方便。灯座是一俯首站立、双角上耸、四足矮而敦实、尾卷曲向上、雄浑壮硕的黄牛。牛腹中空,背负圆形灯盘,灯盘一侧设置扁平把手,便于转动灯盘,盘上饰两片可以灵活转动的灯罩,其中一片刻镂空菱形斜方格形纹,起到散热、挡风和调光的作用。灯罩上紧扣穹顶形罩盖,盖顶之上均匀弯曲的烟管与牛头顶上方凸出的短管紧密套接。当灯火点燃时,所产生的烟尘通过烟管导入灯座腹腔中的清水被溶解,从而确保室内空气的清新。该灯不但设计精美,而且在制作时巧用铜银二种不同材质的色泽,形成颜色的完美搭配。铜牛灯通体光滑,工艺精湛,运用流云纹、三角纹、螺旋纹图案为地,饰以龙、凤、虎、鹿以及各种神禽异兽等图案,线条流畅,飘逸潇洒。
二、东汉错银铜牛灯的灯管作用?
东汉错银铜牛灯是国家一级文物,汉代文物的精品,形象为水牛驮灯,由灯座、灯盏、烟管三部分组装而成。盖顶之上均匀弯曲的烟管与牛头顶上方凸出的短管紧密套接,即是灯的把手又是烟道。当灯火点燃时,所产生的烟尘通过烟管导入灯座腹腔中的清水被溶解,从而确保室内空气的清新。铜牛灯反映了当时铜器加工的工艺水平和人们的环保意识。
三、错银牛灯是哪个民族文物吗?
汉族。汉代文物的精品,形象为水牛驮灯,由灯座、灯盏、烟管三部分组装而成。盖顶之上均匀弯曲的烟管与牛头顶上方凸出的短管紧密套接,即是灯的把手又是烟道。当灯火点燃时,所产生的烟尘通过烟管导入灯座腹腔中的清水被溶解,从而确保室内空气的清新。铜牛灯反映了当时铜器加工的工艺水平和人们的环保意识。
东汉错银铜牛灯为东汉青铜器,出土于睢宁刘楼的汉代墓穴,通高46.2厘米,牛身长36.4厘米,现收藏于南京博物院。汉族是传统的农业民族,牛与人的关系非常密切,汉代工艺品中以牛为造型的创作十分频繁,错银铜牛灯就是其代表之一。
四、东汉错银铜牛灯的特点是什么?
造型奇特
此灯由灯座、灯盏、烟管三部分组装而成。它的三部分均可拆卸,使用和擦洗相当方便。灯座是一俯首站立、双角上耸、四足矮而敦实、尾卷曲向上、雄浑壮硕的黄牛。牛腹中空,背负圆形灯盘,灯盘一侧设置扁平把手,便于转动灯盘,盘上饰两片可以灵活转动的灯罩,其中的一片刻镂空菱形斜方格形纹,起到散热、挡风和调光的作用。灯罩上紧扣穹顶形罩盖,盖顶之上均匀弯曲的烟管与牛头顶上方凸出的短管紧密套接。当灯火点燃时,所产生的烟尘通过烟管导入灯座腹腔中的清水被溶解,从而确保室内空气的清新。
环保意识
早在2000多年前,中国人在青铜灯具的设计上就已具备了环保意识,如长信宫灯宫女的袖筒、云纹牛灯的双角,它们即是造型艺术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同时又发挥着烟尘导管的作用,匠心独运,令人叹服。这项发明在世界灯具史上处于领先地位,如15世纪意大利科学家达·芬奇发明铁皮导烟灯罩,与我国相比晚了1500年,到了18世纪,法国人肯开和瑞士人阿干德才改用玻璃罩代替了铁皮灯罩。
五、分析三星堆青铜面具的艺术特色?
四川省广元市三星堆出土的青铜面具,具有夸张的艺术手法
六、妇好墓出土的青铜器有什么艺术特色?
这件玉阴阳人是殷墟妇好墓出土的玉器中最独特的一件,通高12.5厘米,厚1厘米,一面为男性,另一面为女性。男女均裸体,作站立状,双手皆放于腹部,足下有榫,可能这件玉人常被插嵌于一处膜拜。阴阳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影响深远,妇好墓的阴阳玉人应是这种文化现象的反映。
七、青铜艺术大致可以分为几个时期?各期有何艺术特色和重要的代表作品?
青铜艺术,为我国铜器艺术中的精典。铜器艺术,包括红铜、青铜、黄铜、铜鎏金等。上古至隋唐前以青铜为主,隋唐后以黄铜及铜鎏艺术为主。
青铜是人类历史上一项伟大发明,它是红铜和锡、铅的合金,也是金属治铸史上最早的合金。青铜发明后,立刻盛行起来,从此人类历史也就进入新的阶段-青铜时代。
青铜时代从公元前二千年前左右形成,经夏、商、西周和春秋时代,大约经历了十五个世纪。在商的晚期和西周早期,青铜的冶铸业作为生产力发展的标帜而达到高峰。
一般把中国青铜器文化的发展划分为三大阶段,即形成期、鼎盛时期和转变期。形成期是指龙山时代,距今4500-4000年;鼎盛期即中国青铜器时代,时代包括夏、商、西周、春秋及战国早期,延续时间约一千六百余年,也就是中国传统体系的青铜器文化时代;转变时期指战国末期-秦汉时期,青铜器已逐步被铁器取代,不仅数量上大减,而且也由原来礼乐兵器及使用在礼仪祭祀,战争活动等等重要场合变成日常用具,其相应的器别种类、构造特征、装饰艺术也发生了转折性的变化。——常识艺术篇。
八、唐代韩干的《五牛图》有什么艺术表现和特色?
《五牛图》的作者是唐代著名的宰相韩滉。那时,韩干以画马著称,韩滉以画牛著称,后人称为“牛马二韩”。这幅《五牛图》,是韩滉最为传神的一幅。5头健硕的老黄牛,《五牛图》在这位当朝宰相笔下被“人格化”了,传达出注重实际、任劳任怨的精神信息。
据民间传说:有一次,韩滉与友人谈论绘画之事,友人问道:“近来论画者谈及驴、牛和马,皆认为是常见之畜,最难状貌图形,不知吾兄有何高见?”韩滉稍加思索后回答说:“此话有一定道理,因牛马都是人们熟悉的家畜,平日所常见,画家稍有不慎,或者偶有误笔,人们就能发现,所以一般画家都不涉及此类题材”。说到这里,他停顿一下继续说:“不过,我以为自古迄今,农事为天下之本,而耕牛则为农家之宝。只要画家能够细心观察,还是可以画出特色的。”友人听了非常佩服他的独到见解。
在一个天气晴和的日子里,韩滉带领随从来到郊外田间小道上,迎着和暖的春风,心旷神怡。看到几头耕牛在低头食草,二三牧童在嬉耍,一个牧童骑在牛背上吹笛,逍遥自得。远处又见一头耕牛翘首而奔,另有几头耕牛纵趾鸣叫。有的回头舐舌,有的俯首寻草。在开阔的田野里,有几位农夫正在田间用牛耕地翻土。韩滉看得出神,连忙命随从取出画夹,他全神贯注地速写出一幅幅耕牛图景。经过一个多月的反复修改,终于绘出状貌各异的五头牛。一头牛在低头慢慢地食草;一头牛翘首向前奔驰,仿佛是撒野的猛兽;一头牛在回顾舐舌,露出一幅旁若无人的样子;另一头牛则纵趾而鸣,好像在呼唤着离去的伙伴;还有一头牛在缓步跂行,似乎走向田头,又仿佛耕地归来,令人回味无穷。整个画面,用笔粗放中带有凝重,显示出农村古朴的风俗。韩滉对这幅画的创作非常满意,取名为《五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