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及到一些唐朝的重量单位及货币,谁知道的。
(一)目的与意义
中国货币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货币文化博大精深。古钱币是我国历史长河中留存至今数量最多、内容最丰富的实物资料。它直接反映了古代社会的经济状况,并涉及各个时代的政治、军事、历史、地理、文字、美学、金属冶炼、书法艺术等诸多领域,对古钱币进行研究也因此具有不一般的意义。
中国的货币,自秦始皇灭六国之后才真正得到统一,象征着“天圆地方”圆形方孔的“秦半两”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钱币的初步成熟,是中国货币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里程碑。自此之后,钱币成为古代中国货币的基本形式,以重量为钱币名称的铢两钱币(如秦半两钱、汉三铢钱,五铢钱等),通行后世,流传了700多年,直至唐武德四年开元通宝的发行。开元通宝钱始铸于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据《旧唐书•食货志》记载:“(唐)高祖即位,仍用隋之五铢钱。武德四年(621)七月,废五铢钱,行开元通宝钱,径八分,重二铢四絫,积十文重一两,一千文重六斤四两。”开元通宝的铸造,开创了我国货币史上的一个新纪元,在钱币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更重要的是,“开元通宝”开启的不仅仅是大唐盛世的经济繁荣,更对其后中国一千三百多年的币制史亦产生深远影响,它的积极作用可以说是超越时代的。具体来说,首先,唐代以前的钱币,多以形制或重量为名称,如刀币、五铢钱等,而开元钱的出现使我国的金属铸币正式脱离了以重量为钱币名称的体系,被称之为“通宝”、“元宝”。其次,从这时开始,我国的衡法两以下不再以铢为计算单位(唐以前是用铢,二十四铢为一两,是二十四进位),而是改用两、钱、分、厘的十进位法,其中一钱为3.73克,即指开元通宝一枚钱的重量,十钱开元通宝等于一两。再次,开元通宝还以其大小轻重适中、名称形制合宜等,而被历代王朝所沿用。因此,“开元通宝”不仅是整个唐代的主要流通币,而且成为唐代以后一千多年的铜钱楷模。
此外,秦除了统一“圆形方孔”的货币样式外,还统一了包括度量衡制在内的生活多方面规矩。
申请人在课程实验中发现古钱币自身重量(即质量,为避免歧义后文均用重量代替)受政治、经济、地方铸局影响变化多样,而关于货币规定的重量标准和当朝的衡制也没有统一定论。综上,申请人选择从形制到衡制都有划时代意义的“开元通宝”钱作为研究对象,以开元钱为入手点,研究有关唐代开元通宝钱重量变化与唐代衡制的问题。申请人计划通过文献查询调查考古及钱币的文献中关于开元钱的称量记载,同时结合实物称量的结果综合开展研究,以期在研究过程中培养申请人对于学术研究的良好习惯与素质,并且力争在研究中有所发现与收获,对所研究领域的知识起到增厚作用,并对社会公众在此问题的认知给出自己的指导性观点。期待项目研究成果对日后的学习有更深远的指导意义,并能够得到一定的肯定。
(二)课题研究状况
近年来,社会上对于古钱币的关心大都集中在古钱币的收藏价值,时刻关注古钱币的市场价格和升值空间,希望通过收藏古钱币而达到精神与物质的双丰收。因此,在各大网站上搜索“古钱币”,你会发现,呼之欲出的多是“古钱币收藏交易”“古钱币精品博览”“古钱币批发商”等等利益性相对的强的字眼,这让原本陶冶情操的收藏染上了金钱的味道。但人们对古钱币重量、衡制演变等专业问题却知之甚少,而且伴着古钱币收藏与交易的热潮,一些关于“古钱币收藏与交易”的研究班也随之出现。至于,对古钱币重量及衡制等问题的研究关心的人似乎并不多见。而一些专家学者对古钱币的研究多以历朝概况的系统梳理为主,并没有对单独时期的重量及衡制问题做出一份完整的、深入的研究,即使涉及到此问题的研究,也只是作为整体概况的一部分,而从历朝历代看来,并非所有朝代的钱币都能对当朝的衡制问题给予明确的反映,也并不是一个朝代所有时期的货币都能准确地作为恒指参考对象。因而从钱币探究的科学性上看并不够严谨。所以,有必要在明确的分期下具体研究特定时期古钱币重量与衡制的问题,申请人选取衡制与货币有明确关系的唐朝为例,通过具体考证来总结归纳此变化,以便为日后的专业学习提供资料,试图弥补学术上的空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