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枚汉五铢在西汉中期的购买力如何?能买到什么?
民以食为天,古代的粮食价格最能反应货币的购买力。
从先秦到秦汉、隋唐的大多数时候,都是以粮食发放官员的俸禄,计量单位为「石(dan4)」。「俸禄」的「禄」就是「食物」,所谓「食君之禄,为君担忧」。陶渊明「不为五斗米」,「五斗米」陶的工资。元代以后,银本位制渐渐确立,才完全用货币发工资。
古代的日本,大米就是货币,今天股市上用的到「K线图」,也叫「蜡烛图」,就是源自日本人记录大米价格用的趋势图。
陈寅恪先生曾说华夏文明的优点是长于治世,政制发达,短处是唯重实用,不究虚理(大意)。中国古人在政治上实践理性一枝独秀,文官制度、科举选拔、御史监察等等各种制度创新,统治技术从古到今都是一流的。
中国古人在政治实践中很早意识到「谷贱伤农,谷贵伤民」,遇到灾荒,无粮救济,则流民四起,天下大乱。所以中国从战国开始设立「平籴法」制度,西汉设置了「常平仓」制度,就是政府利用市场机制,担负起稳定粮食供应和价格的职能:粮食便宜时候,用高价购买,防止谷贱伤农,一旦粮食减产,粮食价格大涨,政府就加大供应,稳定粮食价格。防止谷贵伤民,发生饥荒的时候,救济灾民。
这恐怕就是最古老的「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的实践,可见「罗斯福新政」并不新,中国古人早就玩过。
《汉书·食货志》记载了西汉中期的「常平仓」和「粮食价格」:
西汉中期的「昭宣中兴」,是西汉最强盛富裕的时期,《汉书·食货志》记载在当时一石谷子只要五个五铢钱,这就会导致「农人少利,谷贱伤农」:
《汉书·食货志·上》:至昭帝时,流民稍还,田野益辟,颇有畜积。宣帝即位,用吏多选贤良,百姓安土,岁数丰穰,谷至石五钱,农人少利。
那么,这个时候就要启用「常平仓」了,汉宣帝的大司农中丞耿寿昌,是个善于理财的治世能臣,他在汉宣帝五凤四年(前54年),设置「常平仓」制度。而且成绩显著:
《汉书·食货志·上》:
时大司农中丞耿寿昌以善为算能商功利,得幸于上,五凤中奏言:故事,岁漕关东谷四百万斛以给京师,用卒六万人。宜籴三辅、弘农、河东、上党、太原郡谷,足供京师,可以省关东漕卒过半。……寿昌遂白令边郡皆筑仓,以谷贱时增其贾而籴,以利农,谷贵时减贾而粜,名曰常平仓。民便之。上乃下诏,赐寿昌爵关内侯。
每个时代都有不干实事,却喜欢瞎嚷嚷挑刺的「公知」。
秦汉「公知」就是「御史」,耿寿昌设置「常平仓」的时候,当时的「御史萧望」说耿寿昌锱铢必较,但充其量就是「店小二」之才,没有深谋远虑,而且建仓库的工程太过于浩大,生出「旱气」:
御史大夫萧望之奏言:故御史属徐宫家在东莱,言往年加海租,鱼不出。长老皆言武帝时县官尝自渔,海鱼不出,后复予民,鱼乃出。夫阴阳之感,物类相应,万事尽然。今寿昌欲近籴漕关内之谷,筑仓治船,费直二万万馀,有动众之功,恐生旱气,民被其灾。寿昌习于商功分铢之事,其深计远虑,诚未足任,宜且如故。上不听。
《食货志》用了「上不听」三个字,可见汉宣帝也觉得「公知」的「生旱气」那一套很荒谬。
到汉宣帝儿子汉元帝继位的时候,关东发大水灾,一石粮食疯涨到三百多五铢钱,儒生将天灾归因于常平仓制度,认为「常平仓」是与民争利,汉元帝听从了建议,并在初元五年(前44年) 下罪己诏,废除常平仓制度:
《汉书·食货志·上》元帝即位,天下大水,关东郡十一尤甚。二年,齐地饥,谷石三百余,民多饿死,琅邪郡人相食。在位诸儒多言盐铁官及北假田官、常平仓可罢,毋与民争利。上从其议,皆罢之。又罢建章、甘泉宫卫,角抵,齐三服官,省禁苑以予贫民,减诸侯王庙卫卒半。又减关中卒五百人,转谷振(赈)贷穷乏。其后用度不足,独复盐铁官。
熟悉汉代历史和中国经济史的人都知道,汉代的经济政策其实也有「凯恩斯」和「亚当斯」之争,《盐铁论》就是当时经济政策辩论文献的集结。
我个人认为「常平仓」虽然有国家与民争利的一面,但是让可以让粮食价格不至于大起大落,粮食减产的时候,价格让百姓可以接受,而且可以行使赈灾的职能,应该利大于弊。
汉宣帝时期五个五铢钱能买一石谷子是什么概念呢?相当于今天多少钱?
汉代的「一石」有多少?
我们知道秦始皇统一了度量衡,同时建立了严格的标准监察体制。
根据文献和出土文物我们知道秦代一石是120斤,一斤16两,一斤相当于今天的250克,正负在15克以内。比如《睡虎地秦简》就记载的秦代的一石是120市斤,误差超过16两,官员是要被受罚的。
引自:丘光明. 中国度量衡[M]. 新华出版社, 1993.页72-74
秦代的衡器出土文物有:
引自:邱 隆. 中国古代度量衡图集[M]. 文物出版社, 1984.秦代汉承秦制,西汉的一石四钧,一钧30斤,1斤十六两,也就是一石120斤,跟秦代基本一样:
出土文物证明汉代一斤250克左右:
1927年甘肃定西称钩驿出土新莽铜衡杆及石、二钩、九斤、六斤、三斤铜环权,均刻有新莽颁发标准度量衡器的铭文81字,与《汉书·律历志》记载完全相符,王莽时代的一斤也是250克左右,
引自:邱 隆. 中国古代度量衡图集[M]. 文物出版社, 1984.西汉
综上,汉承秦制,西汉的一斤也是差不多250克,(丘光明. 中国度量衡,页77)
那么也就是说:汉宣帝时候,五铢钱能买120斤稻谷(当然,当时「谷」有可能是「麦、粟」),这里只用稻米计算。综上的考证,汉代一石120斤,每斤250克,基本上跟今天差不多,可以直接换算。
2018年10月26日,郑州商品期货交易的稻米期货有两种,收盘价格如下(人民币):
晚籼稻(LR)--2855元每吨,每斤就是1.4257元
早籼稻(ER)——2223每吨,每斤1.1165元,
120*1.4257=171.084元
120*1.1165=133.98元
所以,汉代汉宣帝时期五个五铢钱以谷物折算的话,相当于2018年的134-171元人民币。取一个中间值:305除以2等于150.25元,再除以5,那么,宣帝时期一个五铢钱相当于今天的30块5分。考虑到这个价格是谷物大丰收的价格,「平准仓」还会提高收购价格,一石谷子可能8-10个五铢钱,一个五铢钱大约就是15-18人民币。
所以,在西汉中期「昭宣中兴」时代,一个五铢钱的购买力还是挺强的,当然这是非常简化的分析,必须要给出一揽子物价才会准确。
西汉中期差不多是公元前141年到公元前48年这段时期,汉武帝刘彻,刘弗陵,刘病己三代努力建设,到刘病己的时候经济空前繁荣,文化昌盛,史称“武昭宣盛世”
汉武帝在位期间进行了六次币制改革,比较彻底的解决了汉初以来一直悬而未决的货币问题。
所以这个时期的五铢钱还是比较保值的,比后世来的稳的多。
如果拿粮食来衡量,一石(约60公斤)粮食(小米)价格在50~100钱
马是贵重物品万以上
牛作为主要劳动力甚至比有些马还要贵。
酒的话几钱到数十钱
日常柴火每担要小十钱
当然你不能简单的换算成现在的物价,比较古代和现代的生产力是不对等的,所以只能大致感受下。
下图是官员收入表,结合物价可以感受下购买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