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一头牛值多少银元?
如果说到银元,在很多人印象中也就是电视剧中所说的“大洋”,一共分为“袁大头”和“孙大头”两种。
而银元之所以称之为大洋,是因为它并不是我国所创造的一种货币,最早来自于墨西哥货币,中国对其效仿制造了中国本地的银元。
银元最早是由万历年间流入的中国,在清朝乾隆年间中国首次效仿西方银元铸造“银币”。而在光绪年间,已经不再流行元宝或者碎银子,开始统一铸造成大洋,当时又称之为“龙洋”。
清朝灭亡民国建立之后,中国一直陷入四分五裂的混乱之中,当时的银元已经成为了国内所流通的硬通货。
那么在民国时期买一头牛需要多少银元呢?清朝灭亡之后,清朝时期所铸造的银元除了一部分收藏家收藏之外,大部分都被银行收回熔炉重造,而民国期间流通的主要是以““袁大头””为主。
后来在南京民国政府成立之后,并且同重新对于银元的铸造模样进行了修改,将之前的“袁大头”又换成了后来的“孙大头”,由于银元本体在成色还有重量上并没有发生改变,所以其通过价值力度也就相当。
只不过在社会经济发展中,货币不可避免的会出现通货膨胀,所以在民国刚建立初期到后来民国晚期,一枚银元的购买力是发生了很大变化。
在民国成立初期,当时的银元购买力还挺高的,买一头黄牛的价格大概是一枚“袁大头”。
牛在机械化上面普及的时候是一个流通农村的硬通货,如果在哪一个家庭中没有牛,就像现在说到哪一个家庭中没有车一样。
农村之所以会选择用牛来耕地,是因为相对于马和驴来说,牛有更长久的持久输出能力,而且生活条件也相对简单。
在当时买一头牛,就像一个家庭中现在去买一辆车,虽然说不能说是一个大款,但是绝对可以占上普通家庭一年的收入。
虽然在民国初期北洋政府很腐败,以至于各地军阀纷纷割据,不过当时欧洲各国由于忙于第1次世界大战,中国经济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经济的发展自然也就会出现一定的通货膨胀,“袁大头”的单个购买力也开始不断的下降。
在民国中期也就是南京政府刚成立的时候,当时买一头牛的银元需要3~5个银元。但是当时百姓的生活条件也就相对富足了一些,即便当时的牛涨到了3~5个银元,普通百姓的总体收入也翻了好几倍,所以其购买难度也并没有增加。
在抗日战争爆发之前的1935年,当时民国政府政府为了减少贵重金属的流出,也就铸造“法币”,也就是纸质钱币,一法币可以等量兑换一银元。
法币的特点就是可以减少贵重金属的向外流出,但是也有一个致命的缺点,就是其价值性非常容易受到战争的影响。在抗日战争爆发之后,日本仿制了大量的法币投入市场,导致严重的通货膨胀。
根据相关记载,在日本准刚占据上海南京的时候,当时100法币能够买一头黄牛,也就相当于100个银元能卖一头黄牛。但是等到抗日战争结束的时候,100法币只能买两个毛蛋了。
依我之见:
这个问题要看在民国什么时间内,我们知道,整个民国,银元的通货膨胀也是一直存在的。
的想想以前的鸡蛋还是几分钱一个,一个袁大头都可以买一头牛了。
银元起源于15世纪,最开始铸于欧洲,俗称“大洋”,是银铸币的通称。
银元是舶来品,它初入中国,大约是在明朝,但大量流入,甘肃造袁大头是属于一些发行较少的银元。其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现在存世最多的银币品种是袁大头银元。袁大头”是袁世凯窃取“临时大总统”之职之后,废除各省造币权,其成色佳,铸造标准高,信誉好,在解放前流通广。
“袁大头”银币正面图案为袁世凯戎装左侧身头像,上方是铸造年份;背面图案为两株交叉的花纹,下方系结带,中间有“壹圆”、“半圆”、“贰角”、“壹角”等字样。一圆面值“袁大头”银币重为26.6克,含银量达90.4%。外环边齿有直齿边、T字边、光边。“袁大头”银币中有睁眼、闭眼之分。所谓“闭眼”,即“壹圆”的“圆”字中的“贝”为完全严丝合缝,含银量高于“睁眼”,而“睁眼”的“圆”字中,“贝”字为开口,含银量偏低。
“袁大头”代表了中国近代的货币文化,反映了我国近代历史、经济、金融的兴衰和沧桑,具有很高的艺术观赏价值和文物价值,也具有一定的保值和升值功能。袁
大头在中国近代币制改革中扮演了一个十分重要的角色, 袁大头的出现促进了银元 的统一,也为日后废两改元埋下了伏笔。袁大头一进入市场,深受商民欢迎。据研究银元的收藏者讲,袁大头铸造曾经在重量、成色上有严格的管理,每星期都要抽样送财政部化验,中国银行公会也可随时派员化验,对于不合格者均随时熔毁,绝不迁就。 经过多年铸造,袁大头数量增多,流通渐广,在僻处边陲, 也有其踪迹。一枚小小的古钱币,蕴藏着丰富的历史元素。如今遗传在世的精品古钱币虽然并不多,但是每枚精品古币价值却是不菲。古钱币的价格是由存世量、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判断的,而且随着市场供需关系的变化而产生不同程度的波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