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有哪些比较稀少的钱币呢?
非常高兴回答你的问题,我认为宋代比较稀少的钱币除了大家非常熟悉的靖康通宝外,还有很多大家目前不是很了解的品种,作为当时东方的第一大经济体,其GDP总量超过了任何一个封建王朝,但军事上受到辽、西夏、金与元这些番邦的欺凌,纵观两宋,我觉得当时比较稀少的钱币举例如下:
北宋之初稀少的宋元通宝铜质铁母经过五代十国的诸侯割据,原后周大将赵匡胤通过“陈桥兵变”建立了宋朝后,对剩余的割据势力发动了兼并战争的同时,同时防止北方契丹袭扰,战争机器的运行需要经济来支撑,于是“宋元通宝”应运而生:
宋史·《食货志》:“太祖初铸钱,文曰「宋通元宝」而当时铜资源匮乏,制钱的主要材料用铁来取代。而四川在五代时期就是产铁之处,赵匡胤平定四川之后把当地的铜钱全部搜刮京师,而在当地却大量铸造铁钱。虽然版别之杂,数量之众,但存世不多,该钱的铜质母钱少之更少,这是因为后者也被直接运往京师。它的稀少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又得到了进一步的证明:
钱币学家戴葆庭为了获得它,亲赴四川张榜画形,雇人搜寻,历时两个月后一无所获, 后来无意中在东北收到4枚。老人不禁感慨:
以西南之钱,而出于东北之地,斯也奇矣。宋元通宝是宋初弊政的实物例证!其后果是致使当地民生困苦,物价暴涨。
▲宋元通宝铜质铁母▲
北宋末期稀少的铅质政和通宝宋徽宗在政治上毫无重大建树,但在艺术上成就斐然,他在位时所铸发的崇通宁宝、大观通宝与政和通宝上的瘦金体可谓是古代钱币的杰作!如今的存世量颇大,但当时铜资源的匮乏是宋的一大诟病,故还是铁钱盛行,面对当时北方辽国的威胁,铁也是重要的军事资源之一,于是铅成为了理想的铸钱原料,从历史上来看,铅质币在宋之前的五代十国时期的闽国就开始使用:
据《十国纪年·闽史》载:“王审知为国王,梁贞明元年汀州宁化县出铅,置铅场,二年,铸铅钱,与铜钱并行。铅质政和通宝外表与铜质如出同一个钱范(篆书小平钱),同时一起流通于市,但铅由于其质地软,在使用中磨损严重,损坏性大,故现在存世量相对较少,除了政和通宝外,民间也出现过很多私铸的铅质“治平”、“绍圣 ”、“元祐”与“至和”等小平钱,但都是参与流通的冥币,而非商用币。
铅质币反映了宋代经济运行中,金属资源匮乏而产生的一种无奈之举。
▲铅质政和通宝,由于质地软,在使用过程中损耗度大,存世量少▲
南宋初期稀少的“异宝”字体的建炎通宝收藏古币与机制币的朋友都不会陌生钱币上的繁体字“寶”,但是靖康之变之后,民间私铸的建炎通宝中的“寶”却少了“王”与“缶”这两个,成了异体“宝”!原因何在呢?因为当时金兵入侵,北宋都城汴梁被攻破后遭到敌人的大肆抢劫。徽钦二帝被俘后送往北方的五国城(现在的黑龙江依兰),民众流离失所。
篆体的“建炎通宝”中的“王”暗示了皇帝,而“缶”的篆书接近于“田”,而“王”与“缶”的故意省略,前者暗示了徽钦二帝被俘,后者则是大宋的半壁江山落入敌手。虽是钱币,但内涵十分深刻!
它激发了李清照思念亡夫,眷恋故土的忧愤情怀,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它激励着岳飞“还我河山”的雄心壮志,
靖康耻,犹未雪,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它揭示了辛弃疾虽已暮年,但无法重新上阵杀敌的无奈。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异宝”字体的建炎通宝可以说警示了人们“勿忘国耻、反抗外敌,收复失地”的警示钱币。
▲两枚建炎通宝的比对,“异宝”字中的繁体字的“寶”似乎故意缺了“王”与“缶”▲
结束语总之,我认为宋代的钱币是中国古代钱币中数量之多,版别复杂,目前存世量很大的,尽管宋代的稀有钱币品种很多,但上述的宋通元宝铁母奠定了北宋初期钱币的雏形,铅质政和通宝揭示了北宋末期在经济运行中主要金属资源的匮乏而不得不用替代品,南宋初期的“异宝”字体的建炎通宝虽然是民间私铸,但里面个别内容含沙射影地体现了当时爱国主义的内涵。
(一)交子
我国和世界上最早的纸币。首先出现于北宋,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一项重大贡献。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笨重的金属货币已经不能适应流通的需要,人们不得不另找方便的流通手段,于是作为纸币的交子便应运而生。交子最早出现于四川,时为宋真宗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起初为私营性质,由十几户富商主持发行,可以兑现,也可以流通。十二年后,即宋仁宗天圣元年(1023年),由官府接管,改为国家办理。朝廷在四川设置交子务,作为发行交子的专门机构。交子作为地区性的货币,行用地区大体限于四川。交子的币面价值,最早限于一贯至十贯,数额在发放时临时填写,这与近世的支票有相似之处。后来改为定额印刷,即在交子上印好一定的价值数额,这就与近代纸币很相似了。北宋交子的一个重大特点是分界发行,定期回收。所谓界,就是交子的有效使用期限。二年或三年一界。从宋仁宗天圣元年(1023年)开始,到宋徽宗大观元年(1107年)为止,前后共发行了四十二界官营交子。交子的发行总额,起初受到严格控制,规定每界的发行是一百二十五万贯,绝不滥印滥发,因此币值稳定。后来,朝廷为了弥补财政亏空,或者两界并用,或者滥印滥发,造成交子贬值。在这种情况下,朝廷为了挽救财政危机,采取换汤不换药的办法,在大观元年(1107年)将交子务改名为钱引务,从第四十三界起,将交子改名“钱引”。钱引取代交子后,仍作为四川地区性的纸币,分界发行,沿用到南宋。
(二)钱引
纸币之一。意为领钱的证书,犹兑換券。我国最早的纸币是宋代的“交子”。宋徽宗大观元年(1107年〉,将交子改名钱引,和交子一样,也是行用于四川的一种地方性纸币。四川钱引以铁钱为币值本位,上印界分、年号、面额,并飾以图案花纹。面额分一贯和五百文。三年换发一次,称为一界。据《蜀中广记》记载,钱引的形制,要比交子美观得多。南宋时,由两界通行改为三界,滥印滥发,不能兑现,因而不断贬值。
(三)会子
南宋行用的纸币名。因广泛行用于东南地区,故称东南会子或行在会子。最初由商人发行,称便钱会子。官营的会子由户部发行,始于绍兴三十年(1160年),起初只行用于两浙,后来扩及淮、浙、湖北、京西。纳税和交易都可使用。三年为一界,按界发行,随界造旧换新,定期收回,但展界(延长使用期限)的事也屡有发生。会子以铜钱作币值本位,面额计有四种:一贯、二百文、三百文、五百文。会子的式样是长方竖形,上半的中央为赏格,印有“敕伪造会子犯人处斩。赏钱一千贯”等字。赏格的右边为票面金额,如“大壹贯文省”,左面为号码,称第若干料。赏格下面一行大字:“行在会子库”。此五字下面为图案花纹。宋宁宗开禧(1205——1207年)以后,因应付军费开支而发行过滥,造成严重贬值。会子共发行十八界。
(四)年号钱
以皇帝年号命名的钱。我国最早的年号钱是十六国汉李寿所铸的“汉兴钱”(338——343年),稍后又有南朝宋的“孝建五铢”(454——456年)和北魏孝文帝的“太和五铢”(477——499年)等。
年号钱成为制度始于宋代,从北宋太宗到南宋度宗的近三百年间,年号钱连绵不断。宋代年号改得比较频繁,所以年号钱也特别多。宋代以后,历代所铸的钱都是年号钱,如元代的至元通宝、明代的洪武通宝、清代的乾隆通宝等都是。
(五)对钱
成双配对的钱,其铜质、大小、厚薄和内外廓完全一样,只是钱文书体不同。铸造对钱始于五代十国时的南唐,其“唐国通宝”就是对钱:一种钱文用隶书体,另一种钱文用篆书体。
铸造对钱盛行于宋代,从北宋仁宗开始,到南宋孝宗为止,历朝都铸有对钱。有的是真书与蒙书对,有的是隶书和篆书对,有的是行书和篆书对。宋徽宗时的圣宋元宝、政和通宝、宣和通宝等对钱,制作精美,尤为后世货币收藏家珍爱。从宋孝宗淳熙七年(1180年)起,不再铸对钱,而在钱的背面铸上表示年份或铸造地方的字样,如淳熙七年的钱背面铸一“柒”字,八年铸一“捌”字。欧洲的钱币,到十五世纪才铸明年份,比我国晚了约三个世纪。“绍熙通宝”铁钱,背面铸有“春三”二字,就表明是绍熙三年(1192)蕲春地方所铸。
(六)铁钱
用铁铸造的钱币。西汉未年,公孙述在四川铸铁质五铢钱,这是中国最早的铁钱。大规模使用铁钱,始于梁武帝普通四年(523)。当时铁钱和铜钱比价,约两文当一文,任昉诗中有“铁钱两当一”之句(《南史-到溉传》)。此后,五代、两宋、辽夏也都用过铁钱。
使用最多的是两宋,主要通行于四川地区。据史记载,“川峽铁钱十,值铜钱一”(《宋史-食货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