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金银铜器

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铭文特征特点,如何从铭文上鉴定青铜器真伪?

青铜器铭文习称金文,有铸铭与刻铭两种。战国以前多铸铭,战国时期有较多的刻铭。青铜器作伪的重要方式之一就是制作假铭文,所以了解不同时期青铜器铭文的诸方面特征对于青铜器辨伪也是非常重要的。

青铜器铭文与铸造技术的提高、文字的发展,有直接的关系。商代至春秋时期,青铜器铭文一般是铸字,就是将铭文刻在范块上,再把范块嵌入主体范中,范块上的铭文一般是阳纹,笔道底窄面宽。铭文铸成后,由于是翻铸,表现在器物上阳文就变成了阴文,且底宽面窄。

西周毛公鼎及其铭文

战国时期,青铜器铭文一般不用范铸,而是流行刻铭文。也就是先将器物铸好,再刻铭文,因此,铭文中有的字就刻在垫片或补片上。

战国时期青铜器的刻铭文与伪刻铭文相比,更符合战国铭文规律,铭文字体细长,刻字技术娴熟、有力,是伪刻铭文所不及的,而且铭文处及字口内有氧化层,氧化层被破坏的青铜器,肯定是假的。

各时代、各类器物铭文位置有所不同。确定一件器物的年代。认识它的真伪,关键之一是从铭文字体、韵味入手。

宋代以后,伪刻铭文有以下几种情况:

1、整器皆伪

青铜器铭文不仅是古文字学者研究的重点,也是古玩家所侧重的。铭文字数,经济价值越高,有铭文的青铜器的价格,甚至比没有铭文的青铜器,要高出好几倍。

散氏盘

因此,作伪者通常仿西周及春秋早中期的著名器物。如晋侯盘,腹内底刻有铭文550字,是篡改《尚书》和《左转》的内容,字体仿散氏盘,又参考石鼓文,书法拙劣,是晚清的一件伪器。

2、真器伪铭

就是真器没有铭文,为了高价出售而伪刻的铭文。这类情况在兵器剑、戈中发现较多,因为平面器物容易刻凿。后錾(zàn)铭文笔画均匀,字体呆板、松散、不自然,字口面宽底窄,同时有錾(zàn)痕。

作伪者有时用铜丝刷刷去錾(zàn)痕,却又留下刷痕,也影响了字的笔锋。铭文字体、内容虽然能仿刻,但笔法的韵味是难以模仿的。

3、真铭增刻伪铭

就是真器上是有铭文的,但是铭文简单,作伪者在真铭文前后增刻假铭文,或者是真器上本来在底部有铭文,因为器物缺失某一部分,使铭文残缺,修配时连铭文也一起刻出来。

何尊及其铭文

在器物上增刻假铭文后,假铭文的地子、锈色与真器不同,字口也明显不同。再者,一件青铜器上的铭文既然不是同一时间刻出来的,也不是一个人刻出来的,那么,笔体、韵味自然不符合。特别是铸铭和刻铭,截然不同。凡此种种,都是我们在鉴定青铜器时需要把握的。

4、补铭

补铭有3种情况:

(1)真器上原来有铭文,但铭文中缺字,作伪者将其补上;

(2)真器上本来没有铭文,作伪者刻上假铭文;

(3)因为某种原因漏刻了字,后来又补上。

5、伪器真铭

这是因为原器已经残缺,有的只剩下器物的铭文部分,古董商借此配一件假青铜器。这种假青铜器,稍微粗心就上当,因为有些铭文还曾经见过著录。

6、镶嵌假铭文

通常是铭文刻在铜片上,在器物的内壁挖一个相应的凹框,把铭片镶上。对于这种情况,首先应该注意铭文与器形是否相符,有铭文部分的地子、锈色与周围器表是否一致。倘若有疑问,再看铜质,包括将掩盖铜质的锈去掉。

7、腐蚀法

宋代以后大多采用錾(zàn)刻的方法制作假铭文。用这种方法伪刻的铭文,都留下刀痕、毛刺、翻边等弊病。

清代以及民国时期,作伪者为了避免这些毛病,掩人耳目,采用了腐蚀法做铭文。

这种方法是在青铜器需要刻铭文的部位涂上蜡,在蜡上刻好字,然后用三氯化铁在刻好的字口上咬腐,最后将蜡去掉,就会出现凹陷的字口。

西周大盂鼎铭文

有的在刻铭文部位不涂蜡,而是涂黑瓷漆,等黑瓷漆干后,在其上刻铭文,然后用三氯化铁液体在铭文上咬腐,一次不成,可以多次进行。咬成后,再用溶料把黑漆擦掉。咬腐的铭文字不成体,字口深浅不一,这是三氯化铁溶化后流动不均匀造成的。

从青铜器的铭文辨别真伪,除了掌握制作假铭文的方法外,还要掌握各个时代铭文内容、铭文风格、字体结构、铸文和刻文的时代特征,另外,还得掌握大量的标准字形,这样才能准确地通过铭文来判断铜器的年代和真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