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金银铜器

如何形容晚清?

清王朝(1616~1911)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1616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称汗,建立大金国(后金),1636年皇太极在沈阳改国号为清,1644年,李自成攻克北京,崇祯皇帝朱由检覆亡,李自成征讨吴三桂,吴三桂降清并引清军入关,于山海关一片石击败李自成,之后进入北京,1683年攻克台湾,完全建立起对中国的统治。1911年,末代皇帝溥仪在全国一片反封建反帝国主义侵略的怒火中被迫退位,1925年,冯玉祥率兵进入北京赶走溥仪,至此清廷的势力完全退出历史的舞台。

社会的进步取决于整个社会的活力,与人民的创造力,评价历史上的任何一个时期,任何一个王朝,都应该从这点出发。如果仅仅看其战功和疆域,或者经济,那都是不全面的。对历史的评论总爱走极端。清朝就是一个好例子,有人赞颂清朝,称康雍乾盛世远胜于汉朝的文景之治,甚至说木兰围场胜于万里长城。而损贬清朝的人,将其形容为“中国古代最黑暗时期”,甚至将其踢出了中国王朝的范围。这两种思潮明显是不正确的,有些甚至可以说是别有用心的。

一切上层建筑都是建立在相应的经济基础上的。在经济民生上清朝是怎么做的呢:清初为了对付沿海的抗清势力,厉行迁海政策。沿海民众一律内迁六十里,划定界限,但凡敢越界者一律枭首示众,清朝的“父母官”和“保卫者”们更是将主子的命令执行到“淋漓尽致”,居民有牲畜跑离边界,民人逐之,仅仅离开边界数步便被定罪斩杀,守关兵吏无疑成为了手上沾满鲜血的土匪,每日巡边带刀,见人即杀,不问缘由,甚至有千总一月杀死近千人。在恐怖的迁海政策下,沿海居民不得不放弃世世代代居住的土地,此时的沿海,不要说贸易,连正常的生产都无法进行下去。"粤俗乡村曰墟,唯存瓦砾;盐场曰漏,化为沮洳;水决桥梁,深厉揭浅,行者病之;其山皆丛莽黑菁,豺虎伏之。"沿海经济民生遭到极大破坏,自明代以来愈加繁盛的沿海贸易近乎被毁灭。十七世纪后半页,又发生多次大规模战争,而清政府不爱惜民力,反而加剧暴政。清代的商业生产用了近一百年才赶上明中期,航运业更惨不忍睹,到了1840年还未达到明中期水平,中国与西方的差距越来越大 。

无论那个王朝颁布政令,首要目的都是维护统治。而清朝在这点上,更是登峰造极。从康熙年间的哭庙案,再到雍正乾隆年间的大兴文字狱,明史案。清廷无时无刻不再打压知识分子。整个社会笼罩在一片腥风血雨之中,再加上日益僵化而且早已经被阉割的儒学,清代中国人变得越来越僵化和保守"清风不识字,何必乱翻书"这位死于文字狱的读书人无意揭露了一个真理:当人都不识字了,还会有谁去愿意翻那些不可言状书呢?清廷又禁止民间结社,结异姓兄弟……妄图把它的触角伸向社会的每一个角落,整个社会死气沉沉。这样疯狂的政策为其带来了两百六十余年的国祚,却也将中国从正常发展的道路上永远的扯了下来。清廷颁布的剃发易服令,以及对大量古籍的删改与焚毁对中国古代文化更是带来了极其严重的伤害。

但是清朝始终是作为一个中国历史朝代而存在,努尔哈赤的先祖接受明朝册封成为明朝的臣民,从这个角度上看明清战争仍属于正常的封建王朝取代战争,但这并不是为清朝统治者的暴行涂脂抹粉的理由。

无论是评价一个人还是一个王朝,都必须做到客观。为了历史人物吵得面红耳赤,喊几句口号,很明显并不是真的想探求真相,而只是在发泄而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