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金银铜器

祭地仪式使用的礼器有哪些?

明清祀典分三个等级。祭祀皇地只为最高等级的大祀,每年夏至举行,由皇帝亲祭。如果不能亲祭则遣官行礼,叫做恭代。

  地坛的祭祀对象为“皇地只”。地只亦作地示,专指地神,“天为神,地为只”,是与天神相对应的神。皇是大的意思,皇地只是对地只的尊称。

  明世宗更定祀典,建造了地坛,但是并不热衷于繁文缛节的祭祀活动。嘉靖十年(1531年)夏至,世宗首次亲祀皇地只,以后又亲祀3次,十八年(1539年)以后“竟不亲行”。从1531年到明亡的114年间,皇帝亲祀方泽12次,其余皆遣官代祀。据记载,崇祯十五年(1642年)夏至日亲祀方泽,“是日,四鼓后钟鸣。上乘舆从午门、端门、承天门、长安左门、安定门谒北郊。至行幄,具祭服,时曙色渐开。上翻阅章疏久之。报卯时,上步出大次,从内棂星门右门步入。行大祭礼,乐九奏,上升坛者五,而对越尽礼。仍归大次,易常服而还。”明代祀典由此可窥一斑。

  清初皇帝年幼,夏至大祀遣官行礼。1907年光绪亲诣方泽行礼,是历史上最后一次皇帝亲祀。

  儒家认为天地没有形象,不能“像之为人”,所以祭坛中只有神位,没有人格化的神像。地坛的神位分正位、配位和从位三等。正位皇地只位于方泽坛上层正中,以皇帝的祖先附在两侧配享。明代独以太祖配享,清代以太祖、太宗、世祖、圣祖、世宗、高宗、仁宗和宣宗(号称三祖五宗)配享。以五岳、五镇、四海、四渎和皇帝陵寝所在的五陵山附在下层从祀。

  五陵山为明代以后皇帝陵寝所在地。建成于明初的北京天地坛中,将孝陵钟山、长陵天寿山分别附在中岳和北岳之后从祀。嘉靖九年(1530年)“号祖陵山曰基运、皇陵山曰翊圣、孝陵钟山曰神烈、显陵山曰纯德,并天寿山俱从祀方泽,居岳镇之次。”清代封永陵山为启运山、太祖福陵山为天柱山、太宗昭陵山为隆业山、世祖孝陵山为昌瑞山、世宗泰陵山为永宁山,从祀方泽。

  明清对天下名山大川的祭祀分三个等级:依次为从祀方泽、在北京地只坛祭祀、在当地建庙祭祀。

  皇帝在大祀之前斋戒三天,不审理犯罪案件、不宴会、不听音乐、不宿内宅、不饮酒吃荤、不问疾吊丧、不祭神扫墓,以洁身净心,表示虔诚。明代《方泽大祀仪》没有规定到地坛斋宫斋宿。清雍正年间在宫内建斋宫,规定前两天在宫内斋宿,第三天到地坛斋宫斋宿。

  祭地仪式繁琐复杂。祭祀前五天开始视牲,设神座、供张展牲器,书祝版、阅祝版、视割牲等。前一天夜间准备陈设和祭器、祭物。待神位从皇只室移到方泽坛上安放完毕,奏请皇帝行礼。皇帝在棂星门外盥手后登坛,祀典开始。仪式分九项:依次为迎神,奠玉帛,进俎,初献、读祝,亚献,终献,受福胙、彻馔,送神,望瘗。各奏乐章一章,初献和亚献舞武功之舞,终献舞为文德之舞。最后将神位送还皇只室,仪式结束。皇帝回宫。

  祀典使用的礼器和祭器遵用古代名称和古代形制。地坛的礼器和祭器都是黄颜色。最重要的礼器是一块瑞玉,叫做黄琮。史籍中说:“以玉作六器,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清代“地坛正位用黄琮,方径四寸有奇,中厚七分,边厚二分,微作剡首。下正方一角有纵理,如山形,亦以象地。”天坛公园收藏着一件黄琮,、、。祭器有爵、豋、鉶、簠、簋、豆和尊等器形,原为商周时期的食器或酒器,后来专用作祀典时盛放食品的礼器。乾隆审定郊坛祭器用陶,以表示崇尚朴素。地坛公园管理处收藏着全套光绪年间官窑烧制的黄釉瓷质祭器。皇帝所穿的祭服也是黄颜色,与朝服颜色相同,含义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