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鎏金特点?
鎏金是一种金属的加工工艺,将金和水银合成了金泵剂,将其涂在铜器的表面,然后加热使水银得到了蒸发,金就依附在瓷器的表面不会产生脱落的现象。
鎏金工艺的出现在我国的春秋战国时期,到了汉朝时期已经可以熟练的应用,在青铜器上先铸刻上花纹,在交错的鎏以金、银,成为当时铜器加工的主要特征。
由于当时制作的工艺水平以及提纯度较低,所以制作的难度较大,后期的发展才将这一工艺熟练的掌握。
铸铜鎏金,菩萨结跏趺坐,头部微俯,緑髻高束,緑丝细腻,体面丰满圆腴,双眉如柳,凤目微闭,精光四溢。
宽袍长裙,褶裾开扬,胸间璎珞繁饰,双手施法印,十指各有动作,整体塑型洗练,菩萨宝相肃穆庄严,殊为珍贵。
隋唐两朝时期对于鎏金的制作工艺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将其广泛的运用于宫殿、寺庙以及佛像等装饰上,而宋代则将鎏金传播到了日本等地,甚至在明清两朝鎏金工艺都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则大多数运用在瓷器的装饰上。
释迦牟尼佛坐像,姿态沉静自然,焰形背光,线条流畅有力,面容衣袍描写自然,垂坠衣褶若显犍陀罗雕塑可见之希腊式风格,亦现印度艺术对于北魏佛教雕塑之强烈影响。
古代制作鎏金一般都为五个过程,仿金棍就是预备一根铜棍然后将其前端打扁,沾上水银,晒干;之后在进行溶解黄金,使之成为稠泥状,称之为“金泥”;之后在其金棍上均匀的涂抹上金,称之为“抹金”;将烧红的无烟木炭放置在变形的铁丝笼中,用金属棍挑着,围着抹金的地方进行烧烤,使其黄金紧贴器物的表面;最后一道工序是最为重要的,使用玛瑙或者其硬度达到七八度左右的玉石做成的压子在镀金面上反复的磨压,把镀金的地方压平,用以加固和光亮的作用,制作的工艺相对较为的复杂,一旦之间出现什么差错会使其最后的成色上出现较大的色差,在依附的时间上也会有着较大的变化,而古时的鎏金除了用于器物表面外,还常常用来给武器上镀金。
鎏金作为一种传统的工艺,是在东周和汉朝以后都较为流行的工艺,也是当时最值得称道的铜器表面装饰工艺之一。
冶炼的技术较为的复杂,将其黄金锻成金箔,剪成碎片之后放入锅内加热至四百摄氏度左右,然后倒入冷水中使其冷却,这一工艺成为煞金。
通过磨炭将其打磨掉铜饰器表面的铜锈之后,加入金泥以及盐等进行制作,主要是为了保证器物的牢固,这一过程也是最为重要的一部,通过清洗等工序,一件精美的鎏金金件便会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