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金银铜器

上博青铜器父乙觥出土哪里?

一、上博青铜器父乙觥出土哪里?

青铜父乙觥为商代晚期(约公元前1200-1100年) 青铜器,为海关缴获文物。具体出土地尚无定论。

此器椭圆体,圈足,兽首盖,兽首是想象中动物的头部,两角之间浮雕一龙,长体圈尾,盖后端伯牛首形,腹饰大凤纹,凤爪置于圈足,大凤背部置一小凤,圈足饰长尾上卷凤纹,盖器同铭“父乙”三宇,是氏为父乙所做的祭祀。

上海博物馆藏商父乙觥,由盖、身、鋬、圈足等几部分构成,高29.5厘米、长31厘米、底纵12厘米、底横16.7厘米、重4.8公斤。觥盖前端兽头昂首而出,抵角纵凸,盖脊正中扉棱出戟为一条卷尾小龙,兽耳翘于器表,臣字眼鼓目圆睁,高鼻隆起,鼻孔凸显而扩张。觥盖后端饰牛首形兽面纹,其牛舌(称兽尾亦可)偏向一侧呈微翘状,是便于觥盖与器身开合自如的巧妙设计;觥身空腔盛酒、口沿为流,器尾有兽首垂珥式鋬。两侧主纹饰凤纹构图饱满,凤首张嘴昂首与觥盖兽头相呼应,近乎半圆形的凤眼圆睁凸于器表,长冠飘逸,凤翅与凤尾分别强调着力量与逶迤,凤爪踩踏于圈足凸弦纹之上;觥盖与觥体剩余空间集凤纹、小蛇等各具形态的辅助纹饰,各择适度空间而居;如此设计巧妙、比例协调、稳重大气的商父乙觥,给人以神秘而威严、肃穆而奢华的感觉。

二、青铜器上如何镶嵌宝石?

目前发现的青铜器没有镶嵌宝石的 ,如果想要镶嵌宝石一般会使青铜器局部温度升高,宝石放进去冷却,就能够镶嵌完毕

三、青铜器上的蓝紫色锈是怎样形成?青铜器上的蓝?

考古发掘的青铜器,由于长期埋藏在地下,经过千年的水浸土埋,必定会引起青铜本身的质变,使金属从元素状态转化为化合物状态,形成铜锈。由于铜质的差异以及水土条件的不同,锈色有红、绿、蓝、黑、紫、灰等各种颜色,斑驳陆离,形成古青铜器一咱特有的庄重古朴的美感。

  铜锈一般又分为无害锈与有害锈两种。由于受水浸土埋及大气的侵蚀,青铜表面逐渐产生变化,它们在青铜器表面形成了保护层使之不再继续遭受腐蚀,并增添了青铜器的古雅色调。这种是俗称的“无害锈”。有害的青铜锈,像绿色粉末,危害性很大,俗称为“青铜病”,即有害锈。有害锈发展起来会使器物损失逐步严重,并不断扩散,对这种现象必须及时处理,隔离存放。

  古代青铜器的锈层极其复杂,层次很多,有些锈蚀掩盖了青铜器的纹饰或铭文,甚至使器物变形,失去原貌。因此,去除那些有害的锈蚀,是青铜器保护处理的重要任务之一。过去常采用的青铜器去锈方法,是用刻刀、凿子、锤子、錾子等进行锤震,剔除锈蚀,在锤打时,位置要准确,用力要适当。此法虽简便,但容易损伤原器,尤其是铭文和纹饰部分,所以必须细心剔除,并刷扫干净。有些锈层很牢固,不易剔除,可用油泥挫成长条,把锈的四周围住,用滴管滴入溶液,使铜锈软化分解,再用刀剔挖干净,并用水冲洗。要注意有时器物没有必要采取全面的去锈方法,而只需作些局部处理就可以了

四、青铜器上的文字叫什么?

青铜器上的文字叫金文。金文是指铸刻在殷周青铜器上的铭文,也叫钟鼎文。

五、西周青铜器上的文字是?

西周青铜器上的文字称为金文,,也叫钟鼎文。

六、七上历史青铜器的故事?

回答问题:题目的意思是上七年级上册课文里的青铜器故事,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材中有关青铜器发展历程的叙述有:

一、大禹治水后铸九鼎以示天下,寓意天下,体现了大禹王权的确立;

二、在夏商时期,青铜器形制上采用饕餮纹,主要出现在长江流域,形成灿烂的青铜文明;

三、大量铸造青铜器是在西周时期,此时的青铜器被大多用作为礼器。

七、世界上最小的青铜器?

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小的青铜器(独立件)1.2X0.6X0.3CM,战汉。

八、世界上最大青铜器?

目前世界上最大最重的青铜器是832.84千克的后母戊大方鼎。是商后期(约公元前十四世纪至公元前)物品,出土于殷墟。1939年3月在河南安阳武官村北的农田中被村民发现,至今存于中国国家博物馆。此青铜器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口宽79厘米。挖出时此鼎只有一个鼎耳,另一个鼎耳不知去向,人们在泥土中找了很长时间也没找到,后来专家们仿照鼎上另一只鼎耳将它补铸上去,算是完整了。

鼎身呈长方形,口沿很厚,轮廓方直,显现出不可动摇的气势。司母戊鼎立耳、方腹、四足中空,除鼎身四面中央是无纹饰的长方形素面外,其余各处皆有纹饰。在细密的云雷纹之上,各部分主纹饰各具形态。鼎身四面在方形素面周围以饕餮作为主要纹饰,四面交接处,则饰以扉棱,扉棱之上为牛首,下为饕餮,此鼎器形庞大浑厚,其腹部铸有“司母戊”3字,亦有人释作“后母戊”,是商王武丁的儿子祖庚或祖甲为祭祀其母所铸。

九、青铜器上的纹样有哪些?

1、云雷纹:是青铜器上一种典型的纹饰,基本特征是以连续的回旋形线条构成的几何图形。

2、三角雷纹:是以倒置的三角形式连续排列,形成锯齿带状,此纹一直延续于战国时期。

3、勾连雷纹:基本特征是以近似“T”形勾连一起的线条,其地填以雷纹,始于商,盛于晚商周初,沿于春秋战国。

4、目雷纹:是青铜器纹饰之一,中间为目形,左右有延长的尾,大多填有雷纹,盛行于商至周初。

5、弦纹:即为直线纹,是最简单的纹饰之一,它包括凸弦纹和凹弦纹两种。

6、环带纹:是青铜器纹饰之一,环带曲折如波浪起伏,因而又称波浪纹。

7、涡纹:又称火纹,其特征是圆形,内圈沿边饰有旋转状弧线,中间为一小圆圈,似代表水隆起状,圆形旁边有五条半圆形的曲线,似水涡激起状。

8、火纹:是太阳的标志,因此它的特征是圆形,中间略有突起,沿边有四道至八道旋转的弦线表示光焰的流动。

9、重环纹:青铜器纹饰之一,由略呈椭圆的环组成纹带,环有一重、二重、三重,环的一侧形成两直角或锐角。

10、窃曲纹:是由两端回钩的或“S”形的线条构成扁长图案,中间常填目纹,盛行于春秋战国。

十、如何清洗青铜器上的锈迹?

用倍半碳酸钠溶液浸泡腐蚀青铜器,置换腐蚀层中氯化物除锈。该方法的机理是用此溶液浸泡青铜器时,有害锈氯化亚铜逐渐转换为稳定的碳酸铜。

具体操作方法是:将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等摩尔数混合后,溶解于蒸馏水中,配制成5%~10%的系列溶液,较常用的为5%的溶液,配制时碳酸钠所含结晶水应考虑在内。在擦洗过程中,青铜器上的氯离子会被转换出来并转入浸液中。

此法虽然平稳,但费时较长,不过对于抢救有害锈严重的青铜器是一种较好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