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器盉的功能是什么?
一、青铜器盉的功能是什么?
盉是汉族古代盛酒器,是古人调和酒、水的器具,用水来调和酒味的浓淡。盉的形状较多,一般是圆口,深腹,有盖,前有流,后有鋬(音畔),下有三足或四足,盖和鋬之间有链相连接。青铜盉出现在商代早期,盛行于商晚期和西周,流行到春秋战国。中国古代青铜器从商代晚期开始,造型特点是敦厚凝重,装饰繁复,图纹威严神秘,西周大致秉承商代旧制而略有变化。
随着王权衰落,礼崩乐坏,青铜礼器中逐渐透出一些令人轻松的气息,旧有的神秘、庄重与沉闷渐渐隐去,而新的有创意的造型和纹饰,一步步走向百姓生活。
二、鸟盉的意思?
鸟盉,为古代酒器,用于温酒或调和酒水的浓淡。出土于翼城县大河口西周墓地 M2002号墓。青铜鸟形器物,经鉴定是鸟盉(hé)。
盉盖上铭文8行约50余字,带铭文的鸟盉是大河口墓葬铜器中的瑰宝,为中国青铜器发展史提供了一件新的器形。以往发现的鸟尊大多属于酒器是一种鸟形的盛酒器,用来在各类祭祀活动中盛装不同的酒。北赵晋侯墓地就发现了鸟尊,被收藏在山西省博物院,是其“镇院之宝”。大河口青铜鸟形器物与北赵晋侯墓地的鸟尊有所不同,腹部没有管状流。专家认为,大河口鸟形器物不是尊而是盉。
三、盉怎么组词?
读音:hé
组词:凤盉、调盉、虢季盉
基础释义
古代温酒的铜制器具,形状像壶,有三条腿。也有四条腿的。
详细释义
〈名〉
古器名 。青铜制,圆口,深腹,三足。为酒水调和之器,用以节制酒之浓淡。盛行于商代和西周初期
〈动〉
调味。后作“和” 。
如:调盉(调味)
四、古代容器盉的容积?
盉的容量是七升,也就是现在的1.4升。现在的一扎啤酒,大概就是1.25L~2L。
盉也是古代一种盛酒器,是古人调和酒、水的器具,用水来调和酒味的浓淡。盉的形状较多,一般是圆口,深腹,有盖,前有流,后有鋬,下有三足或四足,盖和鋬之间有链相连接。青铜盉最早出现于二里头文化时期(即夏文化),盛行于商晚期和西周,流行到春秋战国。
五、盉和斝区别?
盉是酒器,斝是煮食器。
盉是汉族古代盛酒器,是古人调和酒、水的器具,用水来调和酒味的浓淡。盉的形状较多,一般是圆口,深腹,有盖,前有流,后有鋬(音畔),下有三足或四足,盖和鋬之间有链相连接。
斝是煮食器,山西襄汾出土过一个陶斝,时间比大汶口文化更早,制作很精美,很多人认定是酒器,但考古发现,里面盛放的是猪肉,说明是煮东西吃的,有陶灶摆放在一起,应该是烹饪器物。
六、陶鬶和陶盉的区别?
一个有盖,一个没有盖。
盉是汉族古代盛酒器,是古人调和酒、水的器具,用水来调和酒味的浓淡。盉的形状较多,一般是圆口,深腹,有盖,前有流,后有鋬(音畔),下有三足或四足,盖和鋬之间有链相连接。青铜盉出现在商代早期,盛行于商晚期和西周,流行到春秋战国。中国古代青铜器从商代晚期开始,造型特点是敦厚凝重,装饰繁复,图纹威严神秘,西周大致秉承商代旧制而略有变化。随着王权衰落,礼崩乐坏,青铜礼器中逐渐透出一些令人轻松的气息,旧有的神秘、庄重与沉闷渐渐隐去,而新的有创意的造型和纹饰,一步步走向百姓生活。
鬶
一种炊、饮两用的陶制器具,形制与鬲相似。所不同的是口部有槽型的“流”,也称作“喙”,有三足。《说文·鬲部》:“鬶,三足釜也。有柄喙”,主要用于炖煮羹汤镬温酒,做好后作为餐具直接端上筵席。这种器具主要流行于新石器时代。
山东龙山文化的陶瓷鬶颈部加粗,有的甚至与腹部连成一体,三足有袋足和圆锥形实足,鸟嘴形流加大并朝天上扬。鋬渐粗壮,呈绞索形。龙山文化晚期、二里头文化至商代的白陶鬶制作更加精美,有的口沿装饰锯齿形花边,鬶上有长方形镂孔,流外侧贴。
七、温陶盉酒介绍?
陶盉(hé)是一种温酒器
既能贮酒装水,又便于倒出液体
高47.9、宽19.6厘米
1980年出土于三星堆遗址
八、盉是什么意思?
盉是指用来盛酒或其他液体的器皿,通常是由陶瓷、玻璃或金属制成的。它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器具,常用于宴会或祭祀等场合。盉有不同的形状和大小,有些盉还会有精美的图案或纹饰,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在现代社会中,盉已经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但在文化传承和历史研究方面仍有重要的价值。
九、鬲形陶盉读音?
鬲形陶盉
拼音:ge xing tao he
声调:二声,二声,二声,二声
十、温酒陶盉是什么文化?
此展品为商周时期的陶器,口径11.3厘米、腹径14.4厘米、高30.3厘米。陶盉是夏代二里头文化的典型器物之一,为一种温酒的器具。它来自于中原地区,但古蜀人对其外型进行了改造,在古蜀文化中最常见的小平底罐上加上三个足、一个把手和一个流,成为一个类似于中原二里头遗址,又有自身特点的陶器。在金沙遗址早期之后,这种陶盉就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