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商青铜器的核心图案是?
一、殷商青铜器的核心图案是?
饕餮纹是商周青铜器上最为常见的纹样,学术界对其图案特征的分析多局限于分类标准的需要。
饕餮纹具有鲜明的宗教文化特征:在其多变的形态下稳定与统一,与商周宗教文化有着天然的联系。
饕餮纹两侧配鸟纹,与目、眉构成神像,用以强化祖神文化。
二、殷商时期最具特色的青铜器?
后母戊大方鼎,也被人叫做司母戊鼎、后母戊鼎等,于1939年3月在河南安阳出土,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经过一番考究得出,后母戊大方鼎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其母戊所制作的,是商周时期青铜文化的代表作。
后母戊大方鼎在其鼎腹内壁铸有“后母戊”三个字,整个形状呈长方体,口的长宽分别为110cm、79cm,壁厚6cm,连耳高133cm,重达832.84kg。后母戊大方鼎的四周浮雕刻出盘龙及饕餮纹样。
后母戊鼎最开始出土的时候,正值抗日战争,因为其体积过大,且怕被日军抢走,便选择重新将其掩埋,抗日战争胜利后的1946年6月重新出土,存于南京中央博物院。1959年铜鼎从南京调往北京,存于现在中国国家博物馆至今。
后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最大、最重的青铜礼器,享有'镇国之宝'的美誉。
三、殷商青铜器什么时候出现的?
青铜器最早是否出现在商朝
夏朝。
中国使用铜的历史年代久远。大约在六、七千年以前我们的祖先就发现并开始使用铜。1973年陕西临潼姜寨遗址曾出土一件半圆型残铜片,经鉴定为黄铜。1975年甘肃东乡林家马家窑文化遗址(约公元前3000左右)出土一件青铜刀,这是目前在中国发现的最早的青铜器,是中国进入青铜时代的证明。相对西亚、南亚及北非于距今约6500年前先后进入青铜时代而言,中国青铜时代的到来较晚,但却不能否认它是独立起源的,因为中国存在一个铜器与石器并用时代,年代距今约为5500"4500年。中国在此基础上发明青铜合金,与世界青铜器发展模式相同,因而可以排除中国青铜器是由境外传播而来之说。
“国之大事,在祀及戎”。对于中国先秦中原各国而言,最大的事情莫过于祭祀和对外战争。作为代表当时最先进的金属治炼、铸造技术的青铜,也主要用在祭祀礼仪和战争上。夏、商、周三代所发现的青铜器,其功能(用)均为礼仪用具和武器以及围绕二者的附属用具,这一点与世界各国青铜器有区别,形成了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青铜器文化体系。
一般把中国青铜器文化的发展划分为三大阶段,即形成期、鼎盛时期和转变期。形成期是指龙山时代,距今4500~4000年;鼎盛期即中国青铜器时代,时代包括夏、商、西周、春秋及战国早期,延续时间约一千六百余年,也就是中国传统体系的青铜
四、安阳殷商文化发源地?
殷商文化,起源于商部落的发源地河南商丘,兴盛于河南安阳。商文化的内涵非常丰富,具有多个层面,如玄鸟生商、王亥经商、成汤都商。商丘是商部落的肇兴地、商业的发源地、商朝的建都地等。中国商人、商业和商业文化的起源于商丘,是全国考古学界、史学界的共识。殷商文化是充满活力和生命力的古代文明,不仅相当进步而且日臻成熟。商人重贾而周人重农,这是殷周文化之根本区别。
五、什么文化为商周青铜器?
我国商、周时代的青铜器具,不单是盛物用的容器,同时也是宗庙中的礼器。青铜器的数量可以表示出身份地位的高低,青铜器形制的大小也可以显示出权力的等级。青铜器中,最重要的器类就是鼎。远古的青铜器可以分为食器、酒器、水器、乐器四大类。食器中包括鼎、鬲等等。其中鼎是最重要的礼器。
基本信息
中文名
商周青铜器
年代
商、周时代
记载文献
《春秋公羊传》
拼音
shāng zhōu qīng tóng qì
简介
西周中晚期我国形成了列鼎制度,据《春秋公羊传》记载,天子用9鼎,诸侯用7鼎、卿大夫用5鼎、士用3鼎或1鼎。同时。与鼎一同出现的还有簋,通常为九鼎八簋,七鼎六簋,五鼎四簋,三鼎二簋。在西周中晚期的墓葬制度中,鼎为单数而簋为双数。青铜鼎随着时代的发展,形制也在发生变化。商代早期多为圆腹尖足,也有方鼎。到了中期出现了扁足鼎等等。商代晚期尖足鼎逐渐减少,圆腹柱足鼎开始居多,鬲鼎逐渐多了起来。《尔雅》记载“鼎之款足者,谓之鬲”。鬲鼎也称为分裆鼎,是鬲和鼎的混合体,鼎从商代开始铸有各式样的神秘纹饰,多为兽面纹,如饕餮纹、蝉纹、象纹等等,纹饰变化巧妙。容器内部铸有族徽或祖先的名字。
六、殷商庙号?
没有年号,但是有庙号。当时采用天干地支纪年,一般说甲申年、己亥年等。最早使用年号的汉武帝,第一个年号就是汉武帝的年号:建元。商朝有庙号。所谓“庙号”,就是帝王的子孙在宗庙祭祀他时给他特立的名号。在上古时,帝王在生前死后都用的是同一个名字。后来,人们觉得直接称呼已死的先帝、先王不大方便,祭祀时直呼名字也有些不妥。于是创立了庙号。商朝的太祖是商汤,太宗是太甲,高宗是武丁。这个某某祖、某某宗就是庙号。谥号起源于周朝,据说,周公做谥法,每个天子死后,就根据他生前的行为,给他一个代名。譬如,周武王,因为他灭商朝有武功,死后谥他为“武”,后人就不叫他周姬发,而叫他周武王了。周文王因为发扬文化,重视本国的农业生产,关心内政,就谥他为“文”,后人亦就不叫他周姬昌,而叫他做周文王了。但是商朝的最后一个国王商纣王也是有谥号,他的这个“纣”字,就是个谥号,意思是残暴无道。他的这个谥号是周朝给的。武王灭商后,商纣已死,周朝根据他生前的所作所为,给他制定了这个谥号。
七、殷商国都?
殷都,主要指殷墟,即今安阳。商代从盘庚到康丁,在此建都达二百七十三年,是中国历史上可以肯定确切位置的最早的都城。安阳殷墟是盘庚以后诸王世的都城,同时还是中国第一个有文献记载并为考古发掘所证实的商代都城遗址,学术界看法比较一致。另有人名为殷都。
殷都,主要指殷墟,即今 安阳,在今河南安阳小屯村及其周围。殷墟王陵遗址与殷墟宫殿宗庙遗址、洹北商城遗址等共同组成了规模宏大、气势恢宏的殷墟遗址。商代从盘庚到帝辛(纣),在此建都达二百七十三年,是中国历史上可以肯定确切位置的最早的都城。自公元前1300年盘庚迁殷,到公元前1046年帝辛亡国,经历了盘庚、小辛、小乙、武丁、祖庚、祖甲、廪辛、康丁、武乙、文丁、帝乙、帝辛共8代12位国王273年的统治。这里一直是中国商代晚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商灭亡后,这里逐渐沦为废墟。
八、青铜器的文化内涵和意义?
中国古代铜器源远流长,绚丽璀灿,有着永恒的历史价值与艺术价值。传世和近年发现的大量青铜器表明,青铜器自身有着一个完整的发展演变系统。自夏、商、周至秦、汉整个青铜器发展史,大约可以分为十三期:即夏为二里头文化期,商、西周、春秋各为早、中、晚三期,战国分作早期和中、晚二期。秦、汉为青铜器发展史的余辉。
青铜艺术是我国古代文化遗产中的一个主要部分,它与历史、冶金、文字、造型美术有着相当密切的联系。商、周青铜器历来在国际上享有极高的荣誉。
青铜是红铜和锡的合金,据史籍记载、商、周两代是青铜器制作的黄金时期。中国最早的青铜器诞生于公元前3000多年的甘肃省马家窑,马厂文化遗址曾出土那时期制作的铜刀。商、周时期,我国的冶金技术水平进步很快,青铜器制作进入顶峰阶段。这时期出品的青铜器,是世界青铜文化中最典型,最丰富的代表。
早期的青铜器种类很多,用途广泛,主要种类有兵器、炊器、酒器、食器、水器、乐器、铜镜、车马饰、带钩、度量器、动物造型等。西周社会还对青铜器使用制定严格的等级。以礼器来说,就有“天子九鼎,诸侯七,大夫五,元士三”的规定。许多贵族视青铜器为身份的象征,除身前大量享用,死后也把大量的青铜器随葬。《吕氏春秋·节丧》曾记载:“国弥大,家弥富,葬弥厚,含珠鳞施。夫玩好、货宝、钟、鼎、壶、舆、衣、被、戈、剑,不可胜其数,诸养生之具无不从者。”此外,青铜器的文字,对后世了解当时社会发展,重大事件、生活习俗,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
九、商周青铜器的文化差异?
从合金成分变化来说:周代铜器含锡量高含铅量少,商代铜器含铅量要高于含锡量从纹饰方面来说:商时饕餮纹较频繁,西周开始出现凤鸟纹,网纹,顾龙纹等样式更加多样从纹路风格来说:商代的风格更为繁琐,而周代朝较为朴素...
十、殷商的始祖?
帝俊,《山海经》记载的天帝,日月之父,殷商人生化神话中的始祖神和至高神。《山海经》中记载有帝俊的事迹,他是一位身份显赫的神灵,在《山海经》中处于主神的位置。《山海经》中记载了“帝俊生中容”、“帝俊生后稷”,晋郭璞注云:“俊亦舜字,假借音也。”“俊宜为喾。”以此为据,后世学者认为俊舜相通,俊喾也相通,故帝俊即是帝舜,亦即帝喾。在《史记·殷本纪》中,帝喾以商人的远祖身份出现,在司马迁笔下,他是殷契之父,是商人的始祖祖先神:“殷契,母曰简狄,有篲氏之女,为帝喾次妃”。于是学界认为帝俊与帝喾、帝舜是同一个神祖,而俊、喾、舜乃一神之三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