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甗读音? 鬲甑甗怎么读?
一、铜甗读音?
铜甗的拼音:tóng yǎn
甗,读作甗(yǎn),中国先秦时期的蒸食用具,可分为两部分,下半部是鬲[ lì ](古代炊具,样子像鼎,足部中空。),用于煮水,上半部是甑[ zèng ](就是笼屉,甑底部本身就是网眼),用来放置食物,可通蒸汽。
二、鬲甑甗怎么读?
鬲【拼音】:[gé] [lì] 【字义】:[gé]
1.〔~津河〕古水名,即今漳卫新河,是中国河北、山东两省的界河。 镬【拼音】:[huò] 【字义】:1.锅:~盖。
2.古代的大锅:鼎~(常作为烹人的刑具)。~亨(“亨”,同“烹”) 甑【拼音】:[zèng] 【字义】:1.古代蒸饭的一种瓦器。底部有许多透蒸气的孔格,置于鬲上蒸煮,如同现代的蒸锅:~尘釜鱼。 甗【拼音】:[yǎn] 【字义】:1.古代蒸煮用的炊具,上下两层,中间有箅子,陶制或青铜制。2.上大下小形状像甑的山。
3.古地名,今中国山东省济南市附近.
三、甑和甗的区别?
甑和甗区别在于用途不同,含义不同。
甑主要用来蒸食物,而甗则是作为盛放谷物等储存食品的容器。甑还有另外一个意思,即指测量地下水位的一种工具,由于出现的场合较少,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并不常用。
甑(zèng):指古代一种用来蒸馒头、米饭或者糯米糕等的厨具,通常是个圆形或长方形的竹制或木制器具,底部是一个小孔,下面放着炭火,炭火烧热后可以将食物放上面进行蒸煮。
甗(yǎn):是古时候一种盛粮食的器皿,类似于钵或盘子,用来盛放谷物、米粉等,主要是为了方便存粮,便于搬运。
四、甗姓始祖是谁?
甗氏主要起源于黄帝裔孙帝喾高辛氏之子契的系统,称号玄王,十四世商成汤建立商朝,甗氏是殷商后代。甗氏出自宋公室子姓,西周初年封于宋国叫甗的食邑,后裔“以邑为氏。
甗来源于子姓,一说姜姓。春秋时期的齐国大夫甗弱被分封于甗,也就是今天的山东省齐河县西北的甗城,所以他以甗作为自己的姓氏。
另说,甗来源于甗龙。甗龙是唐尧时掌管音乐的大臣,为历史上最早的晏姓人物,被认为是甗氏的始祖。
五、甗和鬲的区别?
甗 [yǎn]
古代文物。原为烹饪用的厨具,后作为礼器流行于商至汉代。
鬲(拼音:lì、gé)
鬲作为一种中国古代煮饭用的炊器读作lì,新石器时代晚期已出现陶鬲,商周时期陶鬲与青铜鬲并存。其形状一般为侈口(口沿外倾),有三个中空的足,便于炊煮加热。鬲又读gé,古时用于国名,又音近通“膈”“隔”等字。
六、青铜甗比什么早?
青铜甗是一种青铜器,年份断代为春秋时期文物,高43.6厘米,直径33厘米。
甗为中国古代一种炊器,功能相当于现在蒸锅。最初为陶制,后逐渐出现为青铜制品,广泛流行于商代至战国时期。
青铜器早在殷商时期就出现了,而铁器直到春秋战国时期才被开始应用,由此可见,历史上青铜器的出现时间比铁器的出现时间要早得多。
七、西周陶甗干嘛用的?
陶甗为古代陶制炊器,相当于现在的蒸锅。上部是无底甑,放食物,下部是鬲,放水,中部置箅,篦上有用来通蒸汽的洞孔,可以蒸食物。
八、一鬲三甑甗读音?
yīlìsānzèngyǎn
甗
yǎn
部首瓦
繁体甗
造字形声
笔画20
结构左右
常用释义
1.
名古代用于蒸煮的陶制或青铜制炊具,中部有箅(bì)子。
详细释义
1.
古代一种炊器。以青铜或陶为之,分两层,上部是透底的甑,下部是鬲。上可蒸,下可煮。外形上大下小。
九、甗是一种什么器物?
一、甗,读yǎn(第三声),是蒸食器,分上下两部分甑和鬲,有的是连体,有的是分开的。
二、上部用以盛放食物,称为甑,甑底是一有穿孔的箅,以利于蒸汽通过;下部是鬲,用以煮水,高足间可烧火加热。商代甗多为圆形,直耳,侈口,束腰,袋状腹,腹下设锥足或柱形足,器体厚重。商早期花纹简单,晚期多用兽面纹装饰。西周除沿袭商代形式外,还出现了附耳,有的上下部可以分开,在下半部也加附耳,同时还出现了长方形甗。春秋战国时,器身变薄,袋足消失,许多器物不再用花纹装饰。甗在商代早期至西周晚期,基本上都是甑鬲合体的,春秋早期以后则多为渐高式。商代的甗一般甑部较深,比例上略大于鬲部,多为立耳。
十、鬲甗簋簠分别读什么?
簋读作:guǐ
簠读作:fǔ
鬲读作:gé或lì
甗读作:yǎn:
簋——瑚簋,簋飱,簋实,俎簋,八簋,土簋,簋簠
簠——簠粱,簋簠,簠簋不脩
鬲——有鬲,鼎鬲,人鬲
甗——纪甗,釜甗,石甗,圉甗,甗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