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金银铜器

为什么会用水泥造仿古建筑?

刘心武是中国著名的作家,上世纪八十年代因写了《班主任》一举成名。这几年,他还在“百家讲坛”上讲红楼梦,又写了不少建筑评论。他的建筑评论文章有的还不错,代表了社会上一部分人对建筑的看法。我很敬佩那些不搞建筑而评论建筑的作家们,我也买过赵鑫珊和刘心武的一些书,但他们毕竟是外行人,有些说法很值得商榷,现略举一二。

最近看到一本书,刘先生有一篇文章叫做《水泥和玻璃》,书中批评现在有的地方用水泥来建造“仿古建筑”(主要是一些园林里的“桥栏廊栅”和亭子)。他看了以后,“啧啧称假”。他认为,既然是“仿古”,就要用木材、砖瓦来造,否则就是假的。因此,他“建议”,倘若找不到木材和砖瓦,就不要贸然用水泥去“仿古”,水泥的秉性决定了它很难产生真正木材与土瓦等传统建材的质感和韵味。……

刘先生这里所说的“水泥”实际上是指“钢筋混凝土”,水泥只是一种胶凝材料,没有水泥之前我们用的是石灰,用它拌沙子砌砖、砌石头、砌万里长城……,水泥除了同上用途之外,还可以拌以沙石(骨料)配上钢筋,成为“钢筋混凝土”,替代木材去建各种各样的“建筑”。一般外行人也称“钢筋混凝土”为“水泥”,水泥就水泥吧,究竟能不能用“水泥”建“仿古建筑”?

什么叫做“仿古建筑”?就是按中国传统风格的样式建的现代建筑。时代已经发展到“现代”,何必去仿古?多数情况下,我认为应该是这样的,不但不必“仿古”,连所谓“中西合璧”也没有必要。但在特殊的情况下,如有些宗教性建筑、风景名胜区和园林中的亭台楼榭、有特殊意义的纪念性建筑等,群众希望看到传统的建筑艺术形象,所谓的“仿古”还是免不了的。这里,“仿古建筑”只是“传统建筑形象”的现代建筑,不会有人把它当作“古建筑”的。因此,不存在“假”不“假”的问题。既然是“现代建筑”,为什么不能用现代建筑材料呢?

再说,时代变了,一切都会变,这才正常。中国传统建筑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现在不可能按当时的做法去建不“假”的建筑了。且不说这木材资源现在严重匮乏,就是建筑工艺和技术条件也完全变了样。中国历史上没有建筑师,也没有工程师,大量的建筑都是由“工匠”完成的,以木匠师傅为主。而这工匠师傅是靠“师徒传承”来传播技术的,还和亲族关系、地域关系相联,形成特定社会条件相对应的“设计施工技术队伍”。如浙江东阳的木匠、福建惠安的石匠等等。历史的发展,这种以师徒关系来维系的传统建筑行业组织已经解体,传统的手工技艺也大多无法传承。现代建筑是由建筑师、工程师通过设计计算,画出图来,然后工人“按图施工”,施工企业老板(即原来的大师傅)的任务主要是经营管理和调配资金,和以前完全不一样了!你现在要按过去那种方式建“货真价实”的古建筑,是很难的。要建筑师画出古建筑木结构的大样图来,恐怕没几个人能画,也没几个木工能做得出地道的榫卯接头和斗拱,硬要做的话,全国到处找已经极少的“师傅”,也许还可以做出来,但这大大增加的“造价”,又由谁来负担呢?

其实,用“钢筋混凝土”建的仿古建筑,并不比全部用“木材、砖瓦”和传统工艺建造的差。而且,在耐久、防火、承重等方面还远远优于后者。如建于1929年的南京灵谷寺塔,钢筋混凝土结构,还是当时上海的一家外国设计事务所设计的,但中国楼阁式塔的韵味没变,外面看去和传统式塔没有两样,内部使用空间却比砖石塔大得多,可以沿着旋转楼梯一直上到顶层(总共九层),80年过去了,现在还完好无损。而许多建于清末民初的许多木结构“古建筑”,相差不过三四十年,现在却已破败不堪,急待维修和“抢救”。这说明,“水泥”的优越性是很明显的,用“水泥”建“仿古建筑”,也是完全可以的。

近几十年来,也有不少比较成功的用“水泥”建成的例子,如武汉的“黄鹤楼”,上世纪八十年代建成,钢筋混凝土结构。我看就很好,而且也得到广大群众的认可。至于许多园林建筑中的亭台楼阁,用“水泥”做得不错的也不少。

所以,把用“水泥”建“仿古建筑”说成类似于“造假”,是不适合的。还好,刘心武先生还不是握有实权的“官”,否则,会搞得建筑师们无所适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