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金银铜器

蟠螭纹故事? 蟠螭纹和蟠虺纹的区别?

一、蟠螭纹故事?

蟠螭纹最早出现于商周时期。民间传说蟠和螭都是龙之子,蟠“盘曲而伏”,螭则是一种没有角的龙。古代青铜器上的蟠螭纹,其身体和腿似龙,而面部似兽,此纹是春秋战国和汉代玉器上的主要纹饰之一。

战国时期,蟠螭纹为圆眼大鼻,双线细眉,猫耳,颈粗并且弯曲,腿部的线条也呈弯曲状,脚爪常上翘,身上一般用阴线勾勒,尾部有绞丝状的阴刻线。

汉代,蟠螭纹为眉上竖而内勾,眉毛浅,若隐若现,眼眶外侧略有下坠,鼻梁出现细线划纹,身体与战国时期相比没有大的变化,只是尾部出现两个卷云纹组成的尾巴。另外,蟠螭纹有时也出现三条腿。

南北朝时期,蟠螭纹的眼梢稍长且有弯度,嘴边两腮多有凹槽,有的刻有浅细而柔软的长角,头上有的长角,有的无角,腿短,前腿一般只有一个,故也是三条腿,有时前腿也伸出一点作为第四条腿,尾部粗壮,尾部的卷云纹较以前宽了一些。

唐代,蟠螭纹的颈有人字形,脊有阴刻线,有的在腿部大胛骨的关节处刻有类似云纹的纹饰。

宋代,蟠螭纹最大的特征是鼻子下有一条很宽的阴线,好像凹槽一样,这是以前各代都没有的。

元代,蟠螭纹的头额宽而高,眉、眼、鼻、口都集中在整个面部下方,仅占面部的三分之一,颈项低下,许多地方已被毛发掩盖。

明代,蟠螭纹的变化很多,头型较元代为短,眉、眼大多由面部中央勾出,眼形很多,形象有爬行、上升、伏形、盘旋等,气势磅礴,形态美观,有的螭身上正中部位还突出有锋芒的直楞线。

到了清代,蟠螭纹进一步发展,出现了以前各个时期所不具备的纹饰。

二、蟠螭纹和蟠虺纹的区别?

区别如下:

1、形态不同。蟠虺纹与蟠螭纹的形态不同,蟠虺纹的形态较小,所呈现出来的造型比较丰富自由。蟠螭纹的形态较大,所呈现出来的形态大都是中规中矩的,比较威严。

2、用途不同。蟠虺纹与蟠螭纹的用途不同,蟠虺纹由于体态娇小的原因,可以设计成几何图形的平面纹饰。蟠螭纹体型较大,常用作器物的立体装饰,显得比较独特。

3、主次不同。蟠虺纹与蟠螭纹的主次不同,蟠虺纹大多是以单个形态出现的,设计较为简单,只有个别蟠虺纹能作为主纹饰出现。蟠螭纹的设计则要复杂得多,一般是作为主纹饰出现的。

蟠虺纹,传统寓意纹样,青铜器纹饰之一。又称“蛇纹”。以蟠屈的小蛇的形象,构成几何图形。有的作二方连续排列,有的构成四方连续纹样。一般都作主纹应用。盛行于春秋战国时期。有三角形或圆三角形的头部,一对突出的大圆眼,体有鳞节,呈卷曲长条形,蛇的特征很明显,往往作为附饰缩得很小,有人认为是蚕纹。个别有作为主纹的,见于商代青铜器上。

蟠螭纹是汉族传统装饰纹样的一种,是中国青铜器上的装饰。螭是汉族传说中的一种没有角的龙,张口、卷尾、蟠屈。有的作二方连续排列,有的构成四方连续纹样。一般都作主纹应用。盛行于战国时期。在当时的玉器上,亦常见雕琢有蟠螭纹,表现形象有的有所不同。

三、夔龙纹和蟠螭纹区别?

夔龙纹和蟠螭纹是两种常见的中国古代装饰纹样,它们都具有象征意义,并通过代表各种动物形象进行表达。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释它们之间的区别:

1. 动物形象:夔龙纹通常以夔龙作为主要图案。夔龙形象的头部类似牛,身体类似龙,翅膀类似蝠,而尾巴类乌龟,脚爪类似虎的脚。蟠螭纹主要以蟠螭龙为主题,蟠螭龙是一种有仙居山中的龙,形态为无角、无翼、背部有鱼鳞、肚部有虎皮。

2. 象征意义:夔龙被认为是华夏文明的创始神,代表着中华民族的气运。蟠螭龙则常与水、云、雨生息有关,含有祥瑞和祈求丰收的意义。

3. 纹饰特点:夔龙纹的形式较为简练,线条流畅,其中的夔龙形象威武矫健,充满力量感。而蟠螭纹则形式较为丰富,线条多变,所形成的龙形象弯曲盘旋,给人柔美优雅的感觉。

4. 出现时间:夔龙纹较早出现,可以追溯到商代晚期,而蟠螭纹为唐代时期较为常见的纹饰,其流行程度已经远远超过了夔龙纹。

夔龙纹和蟠螭纹都是中国古代装饰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在陶器、瓷器、铜器、玉器、建筑等领域中都有出现。了解它们之间的区别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中的传统元素。

四、交龙纹和蟠螭纹区别?

交龙纹是交龙纹而蟠螭纹是蟠螭纹。

五、元代玉器蟠螭云纹特征?

螭纹最早见于商周青铜器上。是和龙纹非常接近的一种题材,故又有“螭虎龙”之称,尾部同样有拐子型和卷草型之别。若就细部而言,头和爪已不大像龙,而吸取了走兽的形象,身躯亦不刻鳞甲,体态有肥有瘦,可以相差悬殊。图案设计,比龙纹有更大的自由,用螭纹来装饰长边,充填方块,蜷转圆弧,皆可熨贴成章。

六、蟠螭纹一般指的是什么?

蟠螭指没有角的龙,《广雅》一书认为‘无角曰螭龙”,《说文解字?虫部》解释说:“螭,若龙而黄,北方谓之地蝼”。玉器上出现的蟠螭纹,多为一种盘曲而伏的螭纹,呈半圆形或近圆形盘曲。因螭纹多弯曲而伏,有时也把螭纹称为蟠螭纹,蟠螭纹是春秋战国时期玉器常见的装饰纹样,也是汉代玉器上的主要纹饰。

七、蟠螭炉用途?

用途:文物

芙蓉石蟠螭耳盖炉现收藏于南京博物院,芙蓉石又称为粉晶,质地易脆,制作这么大件的器物不易。这件是乾隆时期文物,乾隆的喜好一向扑朔迷离。除了粉粉的有点少女色,他还喜欢大、花哨的器物,最有名的作品。那个集十七种色彩于一身的各种釉彩大瓶。他追求花饰上的极致与张扬。

八、蟠螭什么寓意?

蟠螭

蟠螭是龙属的蛇状神怪之物,是一种没有角的早期龙,对蟠螭也有两种说法,一种是指黄色的无角龙,另一种是指雌性的龙,在《汉书·司马相如传》中就有“赤螭,雌龙也”的注释。

九、蟠螭怎么读?

[ pán chī ]

盘曲的无角之龙。常用作器物的装饰。汉 王延寿《鲁灵光殿赋》:“白鹿孑蜺於欂櫨,蟠螭宛转而承楣。”唐 李颀《王母歌》:“为看青玉五枝灯,蟠螭吐火光欲絶。”《明史·舆服志四》:“前后殿座,用红漆金蟠螭,帐用红销金蟠螭。”《人民文学》1981年第4期:“夜已很深,墙壁上的蟠螭宫灯大都熄灭了

十、求“螭蟠”的解释?

灵鳌(líng áo) 神话传说中的巨龟。语出《楚辞·天问》:“鳌戴山抃,何以安之?”

王逸 注引《列仙传》:“有巨灵之鳌,背负 蓬莱之山 而抃舞。”

三国 魏 曹植 《远游篇》:“灵鳌戴 方丈 ,神岳俨嵯峩!”

唐 李商隐 《韩碑》诗:“碑高三丈字如斗,负以灵鳌蟠以螭。”

元 周权 《九日偕友登东岩定香寺》诗:“当时补天馀,偶堕灵鳌背。”

李商隐《韩碑》:“碑高三丈字如斗,负以灵鳌蟠以螭。”

头一句好懂,碑高自大嘛。下一句,“负以灵鳌”,也好懂,海中大龟叫鳌,就是说乌龟背着石碑。“蟠以螭”,有个同志解错了,他说“蟠”是蟠龙,“螭”也是龙。这就讲错了。为什么错了呢?

从语法讲,“负以灵鳌”就是“以灵鳌负之”;那么“蟠以螭”应是“以螭蟠之”才对。“螭”是龙,“蟠”是盘绕的意思,指以龙盘绕石碑,这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