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金银铜器

鲁国为什么叫鲁国? 鲁国地盘?

一、鲁国为什么叫鲁国?

关于鲁国国号的由来,《史记·鲁周公世家》第一段就记载周武王“封周公旦于少昊之虚曲阜,是为鲁公”,由于周公旦要辅佐君王,“周公不就封,留佐武王”,于是就让儿子伯禽代封。

先秦时代,封于某地,往往则以某地为氏,司马迁认为周公被封于曲阜——鲁地,由此也就成了“鲁公”,因此在司马迁看来,鲁国之所以为“鲁”,是因为封于少昊之虚曲阜的缘故。

二、鲁国地盘?

周公旦的鲁国,是中国周朝的一个姬姓诸侯国,为周武王的大弟周公旦的封国。西周初年周公旦留周以辅佐天子,乃以嫡长子伯禽前往曲阜就封,建立鲁国,鲁公先后传二十五世,三十六位君主,历时800年左右,都于曲阜,疆域在泰山以南,略有今山东省南部,兼涉河南、江苏、安徽三省小部分,鲁国是孔子的出生地。

鲁国历经鲁公伯禽、考公酋、炀公熙、幽公宰、魏公晞、厉公擢、献公具、真公濞,一直都是周室强藩,震慑并管理东方,充分发挥了宗邦的作用,此时的鲁国“奄有龟蒙,遂荒大东,至于海邦,淮夷来同”,其国力之强,使得诸夏国人和夷狄之民“莫我敢承”、“莫不率从”,这种情形一直延续到春秋,彼时曹、滕、薛、纪、杞、彀、邓、邾、牟、葛诸侯仍旧时常朝觐鲁国。

前323年,鲁景公卒,鲁平公即位,此时正是韩、魏、赵、燕、中山五国相王之年,鲁顷公二年,秦国破楚国首都郢,楚顷王东迁至陈,顷公十九年,楚伐鲁取徐州,顷公二十四年前256年,鲁国为楚考烈王所灭,迁顷公于下邑,封鲁君于莒,后七年鲁顷公死于柯,鲁国绝祀。

三、鲁国思想?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鲁国的主流思想都是孔子和门徒们的思想,鲁国国君和诸侯权卿们秉持的也是所谓君君臣臣的观点,只是在具体的行为当中,这种思想一方面促成鲁国更像一个礼仪之邦,一方面又让权卿们受制于此不能大胆的发动变革,深陷于变与不变的纠结之中,破局之路究竟在于何方。

孔子的弟子冉求、子贡、子思等人逐渐都成为鲁国朝堂的常客,鲁国政坛领域中引导主流思想的始终是这些子弟。

四、鲁国版图?

鲁国国力最强时其疆域北至泰山,南达徐淮,东至黄海,西抵定陶一带。

其统治核心区大都位于今山东省济宁市境内,亦包括泰安南部宁阳,菏泽东部单县、郓城,临沂平邑等市县。

秦统一后,在山东分置齐、琅琊、东海、东、薛等郡。西汉初有十郡六国,东汉分属青、兖、徐、豫四州,三国时大体略同。西晋初山东分属青、徐、兖、豫(统鲁郡)、冀(统平原、乐陵)五州。

永嘉以后,先后为后赵、前燕、前秦、后燕、南燕、东晋、刘宋、北魏、东魏、北齐、北周所据有。隋统一后,分属青、徐、兖、豫四州。唐代,河、济以南属河南道,以北属河北道。北宋时山东分隶京东东路、京西西路及河北路。

金大定八年(1168年)置山东东路、山东西路,设山东东路统军司,治益都。元朝分置燕南河北道、山东东、西道肃政廉访司及山东东西道宣慰司,直隶中书省。

五、鲁国位置?

鲁国起初疆域较小,“封土不过百里”,后来陆续吞并了周边的极、项、须句、根牟等小国,并夺占了曹、邾、莒、宋等国部分土地,成为“方百里者五”的大国。

国力最强时,疆域北至泰山,南达徐淮,东至黄海,西抵山东定陶一带。

其统治核心区大多位于今山东济宁境内,亦包括泰安南部宁阳,菏泽东部单县、郓城,临沂平邑等市县。

六、鲁国面积?

面积约3万平方公里。

不同时期有很大变化,鲁国最强盛时期的疆土包括现在泰安市管辖的区域,济宁市管辖的区域,菏泽市管辖的区域,济南市管辖的平阴、长青部分地区,枣庄市的大部分地区,临沂市的费县、平邑、蒙阴、沂南、沂水、临沂市区,日照市的五连、潍坊市的诸城。

七、鲁国疆域?

鲁国为周武王的弟弟周公之后所建立。

西周初年周公辅佐天子周成王东征灭掉了伙同武庚叛乱的奄国,分封周公长子伯禽于奄国故土,建立鲁国,顷公二十四年,鲁国为楚考烈王所灭。

鲁国先后传二十五世,三十六位君主,历时800年左右,首都在曲阜,疆域在泰山以南,今山东省南部,兼涉河南、江苏、安徽三省小部分。

在周代的众多邦国中,鲁国是姬姓“宗邦”,诸侯“望国”,故“周之最亲莫如鲁,而鲁所宜翼戴者莫如周”,鲁国成为典型周礼的保存者和实施者,世人称“周礼尽在鲁矣”。

八、鲁国的国姓?

鲁国,中国周朝分封的诸侯国,国君为姬姓,侯爵,首任国君为周武王的弟弟周公之子伯禽。

鲁桓公有庶长子庆父、太子同、公子牙、公子友。庆父、叔牙、季友的后代分别是孟氏、叔孙氏、季氏,合称三桓。

所谓鲁国的三大姓氏是指鲁国的季孙氏、叔孙氏和孟孙氏,他们是鲁桓公三个儿子庆父、叔牙和季友的后代,亦称“三桓”,这三大姓氏长期把持鲁国朝政,争斗不休,致使鲁国日渐式微。

九、齐国鲁国分界?

    齐鲁的分界线以齐长城为界,齐长城以南为鲁国,包括现在的临沂、日照、泰安、济宁、枣庄、荷泽。长城以北为齐国,包括今天的潍坊、济南、淄博、东营、滨洲、青岛、威海、烟台。

   鲁国建国于公元前1043年,灭亡于公元前255年,周朝诸侯国,首任国君为周公旦之子鲁公伯禽。开始“封土不过百里”,后来陆续吞并了周边的小国,成为“方百里者五”的大国。鲁桓公、鲁庄公、鲁僖公时期是鲁国最为强盛的时期,一度与齐国争夺东方的霸主,鲁僖公更曾领导诸侯抗衡过楚成王与晋文公。

    鲁国先后传二十五世,三十四位君主,历时795年。在周代的众多邦国中,鲁国是姬姓“宗邦”,诸侯“望国”,故“周之最亲莫如鲁,而鲁所宜翼戴者莫如周”。鲁国成为典型周礼的保存者和实施者,世人称“周礼尽在鲁矣”。

   齐国是公元前1046年建立的诸侯国,分为姜齐和田齐两个时代,始封国君为姜子牙,被左丘明的《左传·襄公二十七年》《国语·郑语》和司马迁的《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共同评价为春秋四大国之一。

    公元前1046年封国建邦以来,煮盐垦田,富甲一方、兵甲数万,传至齐桓公时,已是东方大国,成为春秋五霸之首,齐国被当时的人称为海王之国。

   公元前386年,田和被周安王列为诸侯,姜齐为田齐取代,田和正式称侯,仍沿用齐国名号,世称“田齐”,成为战国七雄之一。公元前334年,齐侯田因齐称王。齐湣王时期,齐国对外扩张,是齐国疆域最辽阔的时期。

十、鲁国的都城?

在山东省曲阜。

曲阜,古为鲁国国都,孔子故里,被誉为“东方圣城”、“东方耶路撒冷”。地处山东省西南部,北距省会济南135公里。东连泗水,西抵兖州,南临邹城,北望泰山。

总面积895.93平方公里。常住人口65.45万人 (2016年)。山东省省辖县(市)之一,行政区划属济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