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金银铜器

齐国兵器?

1)长兵器 主要有戈、戟、矛、铍

戈,齐国考古出土兵器中以戈的数量为最多,据初步统计约有数1000件之多。战国时期戈的造型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通体厚重,内援较平直,援尖作斜边锐角,后部宽肥,内一穿,胡三穿。二是内微上翘,前宽后窄或有明显收分,援长而胡曲,前部稍宽,后较窄,内一长穿,胡三或四穿。三是形体硕大,窄内上翘,宛若雀尾,长援弧曲,形似鸡颈,前部肥宽,后侧渐窄,内一穿,胡三、四、五穿不等。前一、二类戈时代可能要早,三类戈并存时间相当长。其早晚发展变化的趋势是形体由大而小由厚变薄,胡加长而穿增多。

戟 是戈和矛的合铸器。战国时期齐地出土较少,汉代见多。潍坊市博物馆藏一件切内戈,铭“车大夫长画”,即多戈组合戟之一部分;据其锈色,似齐地出土,究其形式,铭文文体,殆为我国时物;此器形体略显宽肥,与它国迥别,铭为齐字,故为齐器。其用途有二、一是徒卒所执,与徒戈同,为步兵徒兵所用武器。二是用于战车上的车戟。考古证之戟柄长度与《考工记》所载相吻合。

矛 矛亦是齐国主要兵器之一,其出土数量仅少于戈。其形式有两种:一是形体较大,宽叶、长锋中起脊,肥骹;二是形体较小,通体瘦俊,锋部断面呈菱形。应为徒卒所执用。

  铍 铍是战国时期一种颇具威力的兵器。齐铍是一种形式即矛而体硕大。1987年冬潍坊市潍城区杏博村出土一件,其下端骹部残缺,残长33厘米,长刃似剑,下有短茎接骹,与一般大矛大异。1984年临淄东古一号墓出土平刺中有弦脊,筩作喇叭状,筩与刺结合处饰卷云纹,通长31、筩长11,刺长20厘米。临淄商王墓地出土铜破一件(m2:59)器长20.8厘米;从其长度和形制,此两件亦可断为铍,盖亦齐武库存法中所称之为“铦”。

(2)短兵器 主要有剑,七首,削。

剑,剑主要是用于近身防卫与进攻的兵器,战国时期随着骑兵的出现,剑成为与戈考古出土最多的兵器。出土所见齐国剑有三式,一是剑身起脊作柱状,两侧有皿槽,短颈圆或扁圆,无镡及首;通长5—30厘米左右;此式剑流行春秋及战国早期,战国晚期则少见。二是较肥,长脊如线,直振锋端,有镡及首,圆茎有两道凸箍,首作鉼形;形体硕长,一般通长40厘米左右。平度战国墓出土铜剑长者58.8厘米,特长者67厘米,为迄今所见最长者。此式剑出土数量最多,约占80%以上。三是剑身同二式,只是基作筒形,首当喇叭口形;此式剑比二式剑少,比一式剑多,约占50%。二、三式剑流行于战国晚期。

匕首 铜匕极少见。山东长岛出土一件铜匕首,长6.5;把透周住作蟠虺纹,刃锋锐利,是一件制造精细的实用兵器。

削 铜削不多见;身作长条形,微弧曲,宽背、藻刃、柄作棱柱或扁圆,柄环作椭圆形,通长20厘米左右。制作精良,可作武器,兼为手工工具。临淄郎家庄东周殉人墓出土2件铁削,其中一件残长21.5厘米,商王墓地出土二件铜削,其中一件残长21.8厘米;铁削4件,最长者29.6厘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