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金银铜器

常州小东门桥历史?

小东门桥是我市老城区东北部横跨关河的一座桥梁,五代时称“东钦桥”,明代改称“永安桥”。由于不在大运河的主河道上,加上该桥的体量、结构,与广济、通济、惠济等古桥有一定的差距,故在我市的桥梁档案中,有关小东门桥的记载很少,仅有“始建于明代”等寥寥数语。近日翻阅毗陵西盖《永思堂赵氏宗谱》,意外发现有明代赵琬撰写的《重建永安桥记》,对该桥作了专门的记载。

赵琬(1387-1451),字叔琰,号梅庵,武进蠡河赵墅人,明永乐辛卯(1411)举人,后任多地教谕,宣德九年(1434)为翰林院待诏,十年任国子监司业,充任经筵讲官,自此声名鹊起,威望日隆。为官十七年,历经宣德、正统、景泰三朝,以教书育人、培育俊才为己任,传道、授业、解惑,以方正、博学、刚直著称,门生弟子遍布天下,是当朝的名臣硕儒。他关心家乡,热爱桑梓,体贴百姓,利用自身影响力尽可能为地方办实事好事,特别关注家乡的教育、水利等事业,曾先后撰写《武进县学科举题名记》《武进县学岁贡题名记》《宜兴重修晋平西将军周公庙记》《重修德胜新河魏村船闸记》等文章。正统七年(1442),他在离京回常时,应常州府县之邀,专门写下这篇《重建永安桥记》。

根据记载,永安桥建于1442年,时间要稍早于我市的广济、通济诸桥。从体量来看,长度达30余米,高近8米,宽近5米,虽不尽高大雄峻,也可确保舟车交会通过。从结构看,应该是采用砖砌拱型形式,与传统的采用大块条石纵联建桥方式相比,材料无需远购,所耗资费较少,由于关河河道比较狭窄,因此采用这种相对简单的建桥工艺还是适宜的。

与一般的桥记不同,赵琬的《重建永安桥记》虽然也比较详细地记载了修桥的由来、新桥的规模、资费的来源、开竣工日期等基本内容,但更多的是借题发挥,借古喻今。他借用一些典故事例,阐述议论地方衙门和朝廷命官的为政之道。在充分肯定常州知府莫愚和武进主簿马彦斌在建桥等方面政绩的同时,也不忘告诫他们:修桥铺路本是衙门职责所系,是官员的份内之事,要时刻把百姓出行交通等公共事业放在心上,努力为之。如果政府失职,就会出现“不由道而横行,不由梁而川游”等种种乱象。同时要统筹兼顾,因势利导,博采众长,方能事半功倍,也能名垂千秋。用今天的话来讲,就是既要“有作为”,也要“善作为”,但绝不能“不作为”。谆谆教诲,语重心长,言简意赅,寓意深刻。正因如此,这篇《重建永安桥记》具有不寻常的风采,使人读后回味悠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