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金银铜器

高仿青铜器怎样辨別?

感谢邀请,现试着回答。

又到了高考季,恍惚就想起自己年参加高考那年的一些事,当时没有什么判断力,对将来的职业生涯规划根本没一丝一毫概念,农村的孩子只希望跳出闭塞的大山罢了,那就成功了。在对未来职业的选择上,老父亲一直希望我做个女先生,那是他寄托在我身上的理想。先生者,是谓医生和教师两种职业之称呼也。

言归正题,中国青铜器的世界里,制造伪器的历史至少始于春秋时期。 《韩非子·说林下》记载:齐伐鲁,索谗鼎,鲁以其赝往。齐人曰:“赝往也。”鲁人曰:“真也。”齐曰:“使乐正子春来,吾将听子。”鲁君请乐正子春,乐正子春曰:“胡不以其真往也?“君曰:“我爱之。”答曰:“臣亦爱臣之信。”这大概是有史料记载的青铜器造假的发端。从上述文字记载可得知,当时制作伪器的动机并不在于贩卖牟利,而是在于珍贵青铜器的拥有者为保护自己的财产免于被力量更强大的邻国征收。

后,宋元明清皆有造假。而且各时代所造伪器特点均有不同。

重点说说民国时期,一直到公元1911年民国之后,以欺骗买家、藏家、古董商、甚至专家、学者为目的而制造的青铜伪器时代才真正开始。这个伪器制作的黄金时期大约是1920年到1938年之间。彼时,仿制品几可乱真,多数具有伪铭文。

这类伪器多依古代青铜器真品所做的模型而制成,装饰不太精确,比较模糊和脆弱,特别是作为背景图案的雷纹,其中的螺旋纹比真品来的浅且不清晰,而且原来真品表面应该出现雷纹的位置,在伪器上甚至消失不见。伪制品与其所仿效之古代真品的重量也不同,太重又或者过轻。连金属的合金成分也不相同,伪器的表面经常覆盖着微细气泡孔,特别是在有雷纹装饰的区块,只消利用放大镜就能轻易观察出这些气泡孔。伪器表面通常为暗黑色,许多处都覆盖着极容易察觉的伪造人工铜锈。 所有在1920年代与1930年代间制造的一流伪器确实是在形状、设计、装饰等等完全仿效商周青铜器的复制杰作。可谓高仿中的高仿。收藏界流传着很多在青铜器上栽跟头的故事,其中不乏有名头的藏家。

即使做得再逼真,仿品就是仿品。制作工艺再先进,有眼力还是能够判断得出来,仿品在各方面都会留有破绽给我们。简单说从以下几方面来判断和区分。

其一,查看青铜器的锈色。通常说来,流传至今的大多是出土青铜器,所以出土青铜器的锈色也不尽相同,多见有绿锈、红锈、蓝锈、紫绣等。拿到一件青铜器,若发现锈色与器体合一,深浅有序,并且坚实匀净、莹润、天然,则为天然生成的锈色。若锈色浮在器物之上,表皮锈且不润泽,器物又存在铜腥味很可能即是仿品。

二,感知青铜器的手感和动静。若物件过轻或过重都要留意了。还可用手敲击青铜器,听其动静,若声微细而轻脆则可,若声浑浊,其音嗡嗡回响,则需进一步警觉。手感和动静,需要多年玩赏得来的经验。

三,看青铜器的斑纹和款识。青铜器是记载一个年代文明首要的史料,每段期间都有代表性的特色。例如,夏代青铜器斑纹朴素简单;商代青铜器斑纹则复杂厚重;西周青铜器趋向素朴;秦汉青铜器重实用,斑纹少且不及前代青铜器精密等。

另外,还可以从青铜器的纹饰图画规则进行揣度、区分。 比如,商代青铜器款识字体摆放有序,笔势遒劲大方,美丽洒脱;春秋时青铜器款识书体有肥体和瘦体,还有形似蝌蚪的“笠斗文”、“鸟虫书”;秦朝统一了文字,通用小篆等。 纹饰及款式,虽说也可以复制,但如今的制伪者很难找到古人的规则将斑纹款式、头绪模仿的没有纰漏。

总之,收藏就是找特征,寻规律,多看多摸多接触,就能分辨真伪。格物致知,说的也是这个意思。2012年,在郑州古玩城开店的藏友得一大鼎,器型硕大,品相完好,古意盎然,很漂亮。最关键的是要价不高,当时我反复跑去看了四五趟,最终决定放弃,总感觉哪儿不对。这种感觉从第三次近距离接触时就很强烈了,果然又去两次,就发现了问题,纹饰不对,果断放弃。

收藏门类众多,需要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微藏天下,以宏观的态度看世界,凭微观的视角观万物,管中窥豹也罢,知微见著,愿意和众藏友在收藏的道路上一路精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