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钱币

古代钱计量单位(古代的钱计量单位)

一、古代计量单位?

古代度量单位(Ancient units of measurement)即古代的容量、长度或者重量单位等。常见容量单位有石、豆和斛;常见重量单位有石、钧;常见长度单位有:跬、仞、舍和寻。 1、跬:长度单位,半步为跬。

2、仞:长度单位,古代以七尺或者八尺为一仞。

3、舍:长度单位,古代行军时以三十里为一舍。

4、寻:长度单位,八尺为一寻。 古代容量单位:

1、石:古代的容量或者重量单位。十斗为一石,一百二十斤为一石。

2、豆:容量单位。

3、斛:容量单位,五斗为一斛。

4、钧:重量单位,三十斤为一钧。

二、古代容器计量单位?

在我国古代,容量的计量单位主要有合、升、斗、斛等,刚开始(具体年限没有证实)斛、斗、升、合计量单位之间的换算也就是简单的十进制,如一石等于十斗,一斗等于十升,一升则等于十合。直至到了南宋末期,改五斗为一斛,二斛为一石[石,古代重量单位,音"担"]),这几个计量单位中,石是最大的计量单位,合是最小的计量单位。

三、古代尺度计量单位?

一、中国古代的长度单位

古代的长度单位:肘、虎口、掌。古代常以人的身体长度为根据,《孔子家语》曰:“布指知寸,布手知尺,舒肘知寻。”一人高为一丈,故有“丈夫”之谓。中国古代常见的长度单位还有:'寻、仞、寸、扶、咫、尺、丈、跬、步、常、矢、筵、几、轨、雉、里、毫、厘'等。

古代的长度单位,都以黍为准。

1、黍:长度取黍的中等子粒,一个纵黍为一分,一百黍为一尺。《核舟记》一文中有:“舟首尾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二黍许”,即“二分左右”。十分为一寸。《核舟记》中有“而计其长曾不盈寸”,即“可是计算它的长度竟不满一寸”,可见核舟之小。

2、寻:1寻= 8尺=6,与'步'接近。'周代以八尺为步,秦代以六尺为步,旧制以营造尺五尺为步'

3、仞:又写作“轫”。古代以七尺或八尺为一仞。《愚公移山》有“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高万仞”形容“太行、王屋二山之高”。1仞=周制8尺(约合),汉制为7尺,东汉末为5尺6寸。

4、咫:古代长度单位,周制八寸,合今市尺六寸二分二厘;咫尺:比喻距离很近。比喻距离虽近,但很难相见,象是远在天边一样。

5、扶:四指并拢的宽度为'1扶',古代有'1指为寸,1扶4寸'的说法。

6、庹:双臂伸展后的长度为'庹',1庹≈5市尺。

7、墨:也等于5尺。1墨= 1庹

8、步:1步= 1寻= 2跬,

9、常:'倍寻为常',所以:1常=2寻。

10、轨:车子两轮间的距离。有定制,为古八尺。后引申车轮过后的印痕为'轨'。1轨=。

11、引:1引=

12、稚:长三丈、高一丈为'稚'。

13、匹:四丈。绢以四丈为一匹。《卖炭翁》有诗句:半匹红绢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半匹”即“二丈”。

14、舍:三十里。古时行军三十里为一舍。成语:“退避三舍” “三舍”即“九十里”。

二、部分长度单位的古今换算:

1、长度单位

1 里 = 15 引 = 150 丈

1 引 = 10 丈

1 丈 = 2 步 = 10 尺

1 步 = 5 尺

历代不一,周代以八尺为一步,秦代以六尺为一步

1 尺 = 10 寸

1 寸 = 10 分

1 分 = 10 厘

1 厘 = 10 毫

1 毫 = 10 丝

1 丝 = 10 忽

2、换算:

2 里 = (古代的「里」和「市里」长度不同)

3 丈 =

3 尺 =

3 寸 =

四、古代粮食计量单位?

斗是中国古代的容器,亦用作量具,主要用于装粮食,因此又名粮斗、米斗等。

粮斗作为中国古老的度量谷物的器具,早在3000多年前的西周时期就已经出现。粮斗有私斗、官斗、市斗之分。古代粮食的计量单位是:合、升、斗、石。10合为1升,10升为1斗,10斗为1石。但每个朝代的计量标准又不尽相同,《汉书·律历志上》记:“十升为斗,十斗为斛。”而清代,计量标准为:一石为两斛;一斛为五斗;一斗为10升;一升为10合。

五、古代钱币计量单位?

一钱银子:古代种常用的计量货币单位中,1两银子(1吊钱或一贯钱)=10钱=1000文,而一钱银子可以理解为一块只有十分之一两的银块!并非是制钱【铜钱】

十两纹银:这个简单,就是十两银子,而且是足量,纯度合格的银子。

金元宝:由官府或者钱庄熔铸的金块,通常分为一两,五两,十两,五十两,甚至一百两。如果是正规渠道熔铸的元宝,会刻有可辨别的印记。

在古代中,金子的产量并不会很高,平常人用的都是制钱,银子都很少用,金子就更加的少了。所以,一般来说,大量的货币单位都是用银而不是金。所以会说十万两银子而不是多少两金子。

六、古代米的计量单位?

所以在古代是没有“米”这个计量单位的,古代是以“尺”为计量单位,如最初的尺指男人伸展的拇指和中指之间的距离,大约是20厘米,所以周代的一尺相当于现在的19.91厘米,以后,尺大致都要加长一点,到战国时,一尺大致相当于现在的23厘米左右,但是当时各国也不完全一致,如出土的战国楚尺长22.7厘米,到了西汉时一尺则等于0.231米,直到现在规定一尺等于0.33333333333333米,也因此有了三尺为一米。

七、古代高度计量单位?

古代度量单位(Ancient units of measurement)即古代的容量、长度或者重量单位等。常见容量单位有石、豆和斛;常见重量单位有石、钧;常见长度单位有:跬、仞、舍和寻。

1、跬:长度单位,半步为跬。

2、仞:长度单位,古代以七尺或者八尺为一仞。

3、舍:长度单位,古代行军时以三十里为一舍。

4、寻:长度单位,八尺为一寻。

古代容量单位:

1、石:古代的容量或者重量单位。十斗为一石,一百二十斤为一石。

2、豆:容量单位。

3、斛:容量单位,五斗为一斛。

4、钧:重量单位,三十斤为一钧。

八、古代帛的计量单位?

古代丝绸曾经相当于货币职责,货,财产;币,帛也

不同朝代,不同地区,一匹丝绸的长度、宽度并不相同。只有官营制造局的丝绸,在一个朝代的时候才会是相对稳定的尺寸。一般来说,以十丈左右为准,但是不同朝代的计量单位也有出入的,大致长度折合现在的20-30米左右。

有文献记载,唐代一匹马大概值绢帛35匹左右,

九、古代的计量单位成语?

成语中常出现古代的重量单位,比如“担、儋、石、斛、斗、升、钧、斤、两”等,这些古代重量单位,由于距离我们当今的社会生活遥远,有的早就淘汰不用了。不过,理解古代重量单位的含意,对于我们今天学习成语,还是有帮助的。

  “斗粟尺布”:粟,小米,泛指粮食。《史记·淮南衡山列传》记载。汉文帝的弟弟淮南王刘长谋反失败,往蜀郡严道,在途中不食而死。民间歌曰:“一尺布,尚可缝;一斗粟,尚可舂(ch6nq)、兄弟二人不相客。”后来就用“斗粟尺布”比喻兄弟不和睦。

  “八斗之才”。才指文才,才华。比喻人富有才华,宋·无名氏《释常谈·八斗之才》:“文章多,谓之八斗之才。谢灵运尝日:‘天下才有一石(即一担),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今天下共分一斗’。”这里的一“斗”为10升,八斗即80升,形容数量多。

  “车载斗量”:载音zai,斗音d6u。用车装,用斗量。形容数量很多,质量一般。《三国志·吴书·孙权传》“遣都尉赵咨使魏”,裴松之注引《吴书》:“如臣之比,车载斗量,不可胜数。”《儒林外史》第四十六回:“举人、进士,我和袁兄两家车载斗量,也不是什么出奇东西。”

  “千钧一发”:钧音iun,古代重量单位,一钧为30斤,整个成语意思是一根头发悬挂着3万斤重的东西,比喻极其危急,《汉书·枚乘传》:“夫以一缕之任,系千钧之重,上悬无极之高,下垂不测之渊,虽其愚之人,犹如哀其将绝也。”

  “分斤掰两”:一斤一两地比较,比喻对个人利益斤斤计较。《儿女英雄传》第15回:“不是我说句分斤掰两的话咧,舅爷有什么高亲贵友该请到他华府上去。”也比喻精打细算,

  “斤斤计较”:斤斤。比喻什么都看得清楚的样子,引中为苛细,琐屑。常用于形容一丝一毫也要计较,或过分计较无关紧要的事情。《诗经·周颂·执意》:“斤斤其明。

十、古代墨水的计量单位?

古代常见容量单位有:石、豆和斛。

古代常见重量单位有:石、钧。

古代常见长度单位有:跬、仞、舍和寻。

石:古代的容量或者重量单位。十斗为一石,一百二十斤为一石。;豆:容量单位。

斛:容量单位,五斗为一斛。;钧:重量单位,三十斤为一钧;跬:长度单位,半步为跬

仞:长度单位,古代以七尺或者八尺为一仞;舍:长度单位,古代行军时以三十里为一舍。

寻:长度单位,八尺为一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