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钱币史及启示(古代钱币的发展与演变)
一、中韩关系古代史的启示?
中韩明年将迎来建交30周年。30年沧海桑田,两国关系发生历史性变化,取得历史性进展。三十而立,中方愿同韩方以纪念建交30周年为契机,全面总结双边关系发展历史经验,共同规划中韩互利合作的光明前景,重视30年来带给我们的启示:
一是相互尊重。中韩国情不同,要始终坚持相互尊重各自发展道路,尊重各自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尊重各自民族、文化传统和国民感情。这方面的努力还要继续,这对确保两国关系的健康发展不可或缺。
二是聚焦合作。中韩地理相近、文化相通、经济互补,两国合作兼具天时、地利、人和。中韩年贸易额突破3000亿美元大关,人员交往达到年千万人次,相互投资突破千亿美元,为两国人民带来实实在在利益。要加强和深化两国互利合作,使之成为中韩关系平稳发展的压舱石和稳定锚。
三是致力和平。朝鲜半岛和平来之不易,值得倍加珍惜。无论形势如何跌宕起伏和复杂变化,都不应放弃对半岛和平的期盼,都不应停止对半岛和平的争取,要以坚韧不拔的意志,克服和排除各种干扰,持续不断地探索南北关系的改善,毫不动摇地推进半岛和平进程。
二、中国古代金融史的启示?
商周(约公元前16世纪~前771) 中国是产生货币较早的国家,在商代和西周时期就有了金属铸币。从考古发掘和文献记载的资料看,商、西周时期人们在交换过程中主要使用实物货币和金属称量货币。当时的实物货币有贝壳、龟甲、粮食、布匹等,金属称量货币主要是铜。
春秋战国(前770~前476) 货币流通的范围更加广泛,人们逐渐普遍地使用青铜铸币。由于当时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和文化的差异,以及政治上的分裂割据,各诸侯国使用不同的货币。例如秦国的铜钱铸成方孔圆形,币文为“半两”,铸币权由国家掌握。此外,黄金和布也是法定的货币。战国末年,秦国制定的《金布律》是中国最早有关货币的法令。
秦汉(前221~公元220)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并把秦的货币制度推行到全国各地。秦亡后,汉承秦制。为使货币重量更适于交换,西汉政府将铜钱的重量由“半两”(十二铢)改为“五铢”。从此五铢钱制度一直延用至隋代(581~618)。
南北朝(420~589) 这一时期,信用事业有所发展。中国古代的信用起源于原始社会末期,最初的借款对象是实物。以后随着货币的产生和发展,货币借贷行为越来越多。在封建社会初期,放款者主要是官府、贵族以及大地主等,而借款者往往有着不同程度的人身依附关系,逃债非常困难。因此这一时期的借贷主要是信用放款,而且利息通常较高。战国时期,放款取息已是非常普通的事情。秦汉时还出现了专门靠放债取利的人,称“子钱家”。有些子钱家资本相当雄厚,甚至政府有时为筹措军费也要向他们借款。到了南北朝时期,出现了兼办信用业务的机构——寺院。当时佛教盛行,寺院遍布各地。僧尼在政治、经济上都享有不少特权。寺院不仅从事宗教活动,而且经营大量土地,兼营放款业务。除了传统的信用放款外,还出现了典当业,即抵押放款。
唐(618~907) 法定货币有铜钱和绢帛两种。绢帛以“匹”为单位,多用于大额的交易。唐代废五铢钱,铜钱不再以重量为名,而改称“通宝”、“元宝”,发展为比量名钱体系更高一级的铸币形式。
唐代货币经济有较大发展。但在流通领域中,铸币短缺一直是突出问题。因各地禁铜钱出境且铜钱较重,商人携带极不方便。唐宪宗时产生了“飞钱”,即商人在京师卖出货物后,把货款交付给诸道进奏院及诸军、诸使、富家,并从其处取得票券,回到地方后凭票取款。这种飞钱又称“便换”,是中国最早的汇兑方式。
随着商业的繁荣,对外贸易的发达,在唐京城长安的西市形成了中国最早的金融市场。西市是长安最繁华的市场,面积约1平方公里,遍布各种店铺和作坊,其中有许多商铺经营信用业务,如柜坊、寄附铺收受存款,保管财物;金银店兼营兑换以及生金银的买卖;质库经营抵押放款。金融市场的初步形成以及汇兑事业的产生是唐代金融业发展的主要标志。
宋(960~1279) 货币经济的发展在货币形态上表现为白银的货币性加强和纸币的出现。汉代以前贵金属金、银都曾为货币,秦汉时期黄金是法定货币。汉代以后,由于货币经济一度衰退,贵金属失去法定货币的地位。唐末出现贵金属复入流通的趋势。宋代贵金属白银逐渐被人们广泛使用,绢帛一类的实物货币则逐渐失去其货币资格。纸币最早出现于10世纪末的四川,当时称作“交子”,开始时是由民间的富商发行,1023年后政府垄断了交子的发行权。
宋代钱币的铸行量大大超过唐代,但在货币流通领域中却出现混乱和地区割据的局面。宋代铸币的种类很多,面值有小平、折二、折三、折五、当十数种;币材可分为铜钱、铁钱、夹锡钱。北宋(960~1127)时期西北和东北地区的少数民族政权西夏、辽也铸造自己的货币。中原地区的宋王朝则有些地方使用铜钱,有些地方流通铁钱,还有些地方兼行铜铁钱。南宋(1127~1279)时占据中原北部的金国也铸造发行自己的货币。
元(1271~1368) 结束了宋代货币流通分散混乱的局面,货币又趋统一。元代的货币以纸币为主,最初的纸币是可用白银兑现的信用兑换券,后逐渐发展为不兑现纸币。元代纸币不再以宋代“缗”、“文”等铜钱的单位为价值尺度,而以白银为价值尺度。元代的纸币制度已相当完善。1287年,元政府颁行的《至元宝钞通行条划》是中国最早、最完备的币制条例。
宋元时期的信用事业较之以前并没有过多的发展,在社会上广泛流行的仍是传统的高利贷信用。民间的信用机构主要是当铺。当铺在宋时称“解库”、“质库”,寺庙经营的称“长生库”, 元代时称“解典库”或“解库”。元代当铺除抵押放款外,有时还经营信用放款。除了私入开当铺外,官方也开始建立经营典当业的机构。如金政府曾设质典库,又称“流泉”,元政府设立公典,称“广惠库”。宋代以后,货币种类增多,因而兑换业发展。当时经营兑换业的有“金银铺”、“银铺”。宋代的“交引铺”除经营各种兑换外,还买卖各种钞引。汇兑业务随着纸币的流行而逐渐衰落。
明清(1368~1911) 明代货币有纸币、铜钱和白银。明前期主要用纸币,明中叶以后白银成为主要货币。清代(1616~1911)银、钱兼行。铜钱仿照明朝的制钱制度,由国家统一铸造发行,银锭则许民间自由铸造,因此各地的铸银在重量、成色上有不少差异,种类繁多。
明清时期,金融业有显著发展,尤其是典当业日趋发达,当铺遍布各地。据统计,1644年全国有当铺两万多家,1744年时北京有当铺六七百家。有的当铺资本额高达数万两或十几万两。经营典当业的主要是商人,此外还有地主、官僚,甚至政府也投资设当铺,称为“官当”。当铺的业务除放款外,还接受存款,兼营兑换等。
明清时期还出现钱庄、银号、票号等新的金融机构。钱庄起源于明中叶,最初规模较小,主要从事兑换业。明末,钱庄逐渐发展成为从事经营接近近代金融业务的机构,除兑换铜钱、金银外,还兼营放款、存款等业务。银号最早出现于清初,经营业务与钱庄类似。钱庄、银号还发行钱票和银票,可以用来兑换铜钱和白银。随着钱庄、银号在全国普遍设立,清乾隆年间以后,银钱票的流通非常广泛。
清代乾隆、嘉庆年间出现经营汇兑业务的票号,因经营者主要是山西人,又称“山西票庄”,起初只为商人办理汇款,后又兼办政府和官吏的公款汇兑和存、放款业务。
除了民间自办的各种机构外,清政府也设立了官方的金融机构“官银钱号”,从事各项金融业务。
三、钱币兴衰史?
中国钱币拥有悠久的历史,从古代开始,每一个朝代的建立,都会铸造和发行属于自己的钱币。经过数千年的演变和传承,最终形成了如今的纸币。许多收藏家热衷于收藏钱币的原因,除了其本身的价值,其文化价值非常的大!
不知道大家有没发现一个特别有趣的现象,在汉字中,一般与钱财有关的字,全和贝有关:贡、财、败、贩、贯、货、贪、购、贷等等。原因是最原始的时候,人们把贝壳当作货币,最原始的贝币,是3000多年前的商代产生的,贝币可以说是钱币的老祖宗。
贝币之所以成为货币,是因为一来它本身比较好看,二来它天生就是一个一个的,便于计数,再者它很坚固,而且很容易携带。最重要的是它不容易得到,比较珍贵。但是随着商品越来越多,而交换也迅速的发展了起来,货币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这时候人们就开始用铜来仿制贝壳随着,人工仿制外壳铸造货币的大量使用,海贝这种自然的货币就慢慢的退出了货币的舞台。
春秋战国时期,人工铸币已经开始流行起来,贝币逐渐退出了货币的历史舞台。战国时期,已经确定了四种货币体系,分别是,刀币,布币,蚁鼻钱和环钱。
说到这里不仅要着重提一下秦始皇,他的出现改变了货币史上的混乱局面,秦统一了六国后,随即统一了货币、度量衡,是货币史上的一次重大转折,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重大改革。
自从秦朝规定的这种方孔钱的样子确定了下来,就一直延续到了民国。这种货币的优点显而易见。它便于携带,重量较轻,储存也方便。而且方孔圆形,这也符合了中国人传统宇宙观的体现,同样,这也是皇权至上的象征。
往后历朝历代也一直沿用圆形方孔铜币,不同的朝代会变更年号印在上面。中国初期的时候,把铜币改成了银元,之后就是建国初期1948年12月1日首次发行的人民币纸币,至1999年10月1日启用新版为止共发行五套,形成了包括纸币、硬币和塑料钞、普通纪念币与贵金属纪念币等多品种、多系列的货币体系。
四、中国古代夏朝到清朝钱币发展史?
中国最早的国币是贝。最早约出现在公元前2000年,直到金属铸币广泛流通的春秋之后,中国汉字中也可以看出贝币长期存在的事实,与财富有关的文字“货、财、贸、贱、贷、贫、账”等。
(1)先秦:商朝人善于经商,以贝为币;战国时期,各国出现了铁钱,秦国使用圆形方孔钱,称半两钱(齐国使用刀形币,赵国使用铲形币,楚国使用蚁鼻形币).
(2)秦汉:规定圆形方孔钱作为通行全国的货币.汉代以黄金和铜钱为主币.汉代的铜钱重量几经变化,至武帝铸五铢钱才稳定下来.
(3)三国:那时货币减少,布帛、谷物成为主要的流通手段.曹魏曾以法令形式废止铜钱,使用实物交易,以后行废不定.
(4)隋唐:仍铸五铢钱,禁止使用前代大小不一的旧币,有利于贸易的发展.唐初改革币制,唐高祖下令“废五铢钱,行开元通宝”.新铸的“开元通宝”,成为唐朝通用的货币,后来发行量很大.以后历代的货币都以它为范式.设柜坊专营货币的存放和借贷,是我国最早的银行雏形,比欧洲地中海的金融机构要早六七百年.
(5)宋元:北宋时在四川地区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由金属货币发展到纸币,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纸币的推广,减轻了商人携带金属货币的负担,有利于商品交换,反映了商业的高度发展.
(6)明清:明初,主币是纸钞,辅币是铜钱,禁止民间使用金银交易.到明中后期,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主要货币.
(7)清朝后期,随着国外先进科学技术的逐渐传入,光绪年间已开始在国外购买造币机器,用于制造银元、铜元。后来,广东开始用机器制造无孔当十铜元。因制造者获利丰厚,各省纷纷仿效。清末机制货币的出现,是我国古代货币史上由手工铸币向机制货币的重林演变。从此,不但铸造货币的工艺发生了重大变化,而且使流通了二千多年的圆形方孔钱寿终正寝。
(8)民国时期的主要货币有:银元、法币、金圆券。在其抗日战争时期,解放区淮南银行发行银行卷等,日伪政府主要有:华兴劵、中储卷、等等,除了这些还有一些外观的钱币,这个时代货币种类繁多,多色多样,这个也充分说明这个时代动荡不堪!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货币的国家之一
五、中国古代金融史对当今的启示?
读史以明智,鉴往以知来。学习金融史,尤其是近百年来的中国金融发展史,有助于我们深化对金融本质和规律的认识,走好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
六、古代的钱币换算?
1两黄金=人民币2000元=10两白银 1两白银=人民币200元=1000文钱=1贯(吊)钱 1文钱=人民币0.2元 另外:1石米=1两白银
七、古代钱币怎么换算?
在古代,银两的换算方式也是根据朝代不同,换算方式也不一样。
比如,在西汉时,一斤黄金能换三斤白银,到了北宋年间,一斤黄金就可以换到十三斤白银。
一两白银大概可以换1000-1500文铜钱,到了清代后,基本上就统一为,一两白银换一千文铜钱,虽然各朝各代都不一样,但差距都还不是太大。
在唐至清代,一斤相当于596.82克,一两相当于37.30克。
八、古代钱币怎么称呼?
古代的人们称呼钱币有的叫泉,有的叫贝,有的叫金,还有的叫阿堵物。
九、中国古代钱币发展史是怎么样的?
最最原始有了人类,人类是靠绘画记录生活!后来绘画演变成甲骨文,这也是人类文明开始的一个里程碑!随着人类文字不断进步,钱币也不断变化!通过钱币可以看出当时国力强弱,通过钱币也反应出社会的变化,甚至通过钱币可以看出当时国家的冶炼技术!总之钱币的发展史就是人类的发展史!
十、中国古代金融史及影响?
读史以明智,鉴往以知来。学习金融史,尤其是近百年来的中国金融发展史,有助于我们深化对金融本质和规律的认识,走好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