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钱币真不值钱吗?
宋代钱币的价值从以下几点可以分析:
1.从铸造量和存世量……宋代分为南宋时期和北宋时期,两个时期里一共有18个帝制王朝,历经了319个年头,宋代钱币现如今存世量也是比较多,版式也多,从这方面就体现出它的市场价值会低于其它古钱币(宋钱也有一些版别较为稀少,价值也比较高,以上指的是大部分宋钱的价值)。“物以稀为贵”
2.从钱币材质……宋钱有其他钱币一样采用的都是:铁质、铜质、铅质,区别不大。
3.从钱币特征……宋朝时期每个朝代铸造的宋钱其工艺还是比较精美的,其中它钱文的书体那是多种多样,有隶书、篆书、行书、草书等,其书法精湛,有艺术价值,值得我们平民玩家收藏学习。
一件藏品存世数量少,需求的人才会多,其价值才会提升;反之,藏品数量之多,不管精美与否,拥有它的人也会多,就会形成一种货物膨胀的情形,价值会相对拉低。
理性收藏,切勿上头……
宋代有哪些比较稀少的钱币呢?
非常高兴回答你的问题,我认为宋代比较稀少的钱币除了大家非常熟悉的靖康通宝外,还有很多大家目前不是很了解的品种,作为当时东方的第一大经济体,其GDP总量超过了任何一个封建王朝,但军事上受到辽、西夏、金与元这些番邦的欺凌,纵观两宋,我觉得当时比较稀少的钱币举例如下:
北宋之初稀少的宋元通宝铜质铁母经过五代十国的诸侯割据,原后周大将赵匡胤通过“陈桥兵变”建立了宋朝后,对剩余的割据势力发动了兼并战争的同时,同时防止北方契丹袭扰,战争机器的运行需要经济来支撑,于是“宋元通宝”应运而生:
宋史·《食货志》:“太祖初铸钱,文曰「宋通元宝」而当时铜资源匮乏,制钱的主要材料用铁来取代。而四川在五代时期就是产铁之处,赵匡胤平定四川之后把当地的铜钱全部搜刮京师,而在当地却大量铸造铁钱。虽然版别之杂,数量之众,但存世不多,该钱的铜质母钱少之更少,这是因为后者也被直接运往京师。它的稀少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又得到了进一步的证明:
钱币学家戴葆庭为了获得它,亲赴四川张榜画形,雇人搜寻,历时两个月后一无所获, 后来无意中在东北收到4枚。老人不禁感慨:
以西南之钱,而出于东北之地,斯也奇矣。宋元通宝是宋初弊政的实物例证!其后果是致使当地民生困苦,物价暴涨。
▲宋元通宝铜质铁母▲
北宋末期稀少的铅质政和通宝宋徽宗在政治上毫无重大建树,但在艺术上成就斐然,他在位时所铸发的崇通宁宝、大观通宝与政和通宝上的瘦金体可谓是古代钱币的杰作!如今的存世量颇大,但当时铜资源的匮乏是宋的一大诟病,故还是铁钱盛行,面对当时北方辽国的威胁,铁也是重要的军事资源之一,于是铅成为了理想的铸钱原料,从历史上来看,铅质币在宋之前的五代十国时期的闽国就开始使用:
据《十国纪年·闽史》载:“王审知为国王,梁贞明元年汀州宁化县出铅,置铅场,二年,铸铅钱,与铜钱并行。铅质政和通宝外表与铜质如出同一个钱范(篆书小平钱),同时一起流通于市,但铅由于其质地软,在使用中磨损严重,损坏性大,故现在存世量相对较少,除了政和通宝外,民间也出现过很多私铸的铅质“治平”、“绍圣 ”、“元祐”与“至和”等小平钱,但都是参与流通的冥币,而非商用币。
铅质币反映了宋代经济运行中,金属资源匮乏而产生的一种无奈之举。
▲铅质政和通宝,由于质地软,在使用过程中损耗度大,存世量少▲
南宋初期稀少的“异宝”字体的建炎通宝收藏古币与机制币的朋友都不会陌生钱币上的繁体字“寶”,但是靖康之变之后,民间私铸的建炎通宝中的“寶”却少了“王”与“缶”这两个,成了异体“宝”!原因何在呢?因为当时金兵入侵,北宋都城汴梁被攻破后遭到敌人的大肆抢劫。徽钦二帝被俘后送往北方的五国城(现在的黑龙江依兰),民众流离失所。
篆体的“建炎通宝”中的“王”暗示了皇帝,而“缶”的篆书接近于“田”,而“王”与“缶”的故意省略,前者暗示了徽钦二帝被俘,后者则是大宋的半壁江山落入敌手。虽是钱币,但内涵十分深刻!
它激发了李清照思念亡夫,眷恋故土的忧愤情怀,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它激励着岳飞“还我河山”的雄心壮志,
靖康耻,犹未雪,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它揭示了辛弃疾虽已暮年,但无法重新上阵杀敌的无奈。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异宝”字体的建炎通宝可以说警示了人们“勿忘国耻、反抗外敌,收复失地”的警示钱币。
▲两枚建炎通宝的比对,“异宝”字中的繁体字的“寶”似乎故意缺了“王”与“缶”▲
结束语总之,我认为宋代的钱币是中国古代钱币中数量之多,版别复杂,目前存世量很大的,尽管宋代的稀有钱币品种很多,但上述的宋通元宝铁母奠定了北宋初期钱币的雏形,铅质政和通宝揭示了北宋末期在经济运行中主要金属资源的匮乏而不得不用替代品,南宋初期的“异宝”字体的建炎通宝虽然是民间私铸,但里面个别内容含沙射影地体现了当时爱国主义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