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钱币

珐琅彩瓷器怎么解说

一、珐琅彩瓷器怎么解说

珐琅彩瓷器

二、明代没有珐琅彩瓷器吗

有。

著名的景泰蓝就是珐琅彩瓷器的一种,景泰蓝的名称源于明代的景泰年间(景泰帝1450-1457年在位)。

三、珐琅彩瓷器怎样鉴别,有那些种类 ?

鉴定要领

■瓷胎:瓷胎细薄,修胎规则,完整无缺,大多为小件,超过一尺大的都少见。

■造型:多为碗、瓶、烟壶之类的日用小件瓷和动物摆设品。

■底轴:为纯白轴,不偏青也不偏黄,轴面光滑洁净无疵。

■珐琅彩色:色极鲜艳且柔和,很少为纯色而为粉彩型偶合色。色种多,同一物上可出现七八种颜色,多达十多种。

■色料特点:每一图案均由多种色料调配而成。其料彩表面光滑有玻璃质反光感,有时还可反射蛤蜊光,十分美观。釉料均凸出底釉略高出一毫米左右,有明显的立体感,闭眼用手摸可明显感觉到,若用10倍放大镜看可在每一片小花、小叶上看到极小的开片纹。这一现象用肉眼看不出,这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特征。而粉彩则感觉不到有凸出的情况。bbs.findart.com.cn

■绘画与纹饰:珐琅彩器画功特别讲究,多为功笔画;各个朝代有所不同,如康熙的珐琅彩大多为色地,其色地的色以红、黄、蓝、绿、紫、胭脂色等。康熙珐琅彩的特点是有花无鸟,其色彩调配比雍正乾隆两代都差一些。雍正的珐琅彩比较成熟,工艺上有所突破,彩料更为丰富。乾隆时期珐琅彩继承了雍正的风格,但技艺上没有雍正时严谨,并且还出现了粉彩兼珐琅彩之间的作品。

■款识:康熙时期的款识有一度是被禁止写款的。康熙四十年后才开放禁令让其落款。康熙的款识在珐琅彩器上均用色料写款,有红、蓝、紫、黑等色。落款仅为“康熙御制”四字楷书,加双方框。四字款有三种形式,其区别在于“康”字和“御”字各有两种不同用笔。雍正时期的款识也有两种方式,一为仿宋体,一为楷书体,均由四字组成外加双方框,仿宋体是“雍正年制”,楷书体是“雍正御制”,只见兰科款。乾隆的款识只有“乾隆年制”四字双方框形一种,乾隆有蓝料也有赫色料款。

四、如何区别粉彩与珐琅彩瓷器?

1)彩绘和烧造地点不同

珐琅彩所需素白瓷均由景德镇特制,然后送到北京清宫内务府造办处绘彩,再由造办处珐琅作在彩炉中烧成。

粉彩素白瓷和彩绘都是在景德镇御窑厂完成的。

2)制作程序不同

珐琅彩瓷是清代所有彩瓷中制作最严谨的瓷器制品。它的造型设计、制作木样实体模具、图案绘画内容、绘制人员、落款、题词内容(包括临摹原本、字体)、题词书写人员、成器,几乎无不经过皇帝亲自筛选,严格把关,才可成器。

粉彩瓷则宽松许多,制作工序主要按照当时官窑瓷步骤烧制,即内府先进行造型设计,然后送样给御厂。其它如表面文饰、图案绘画等假若没有统治者积极参与,可由督陶官按经验适当裁度。

3)胎体不同

珐琅彩胎体轻薄。

粉彩胎体相对稍厚。但粉彩胎质比珐琅彩更白、更细密,尤其是景德镇所产的精品。

4)原料不同

珐琅彩原料含有大量的硼,基质为铅、硼、玻璃料。

粉彩原料不含硼,绘画打底用的是含有氧化砷的玻璃白。

5)色彩效果不同

珐琅彩发色鲜艳莹润。

粉彩淡雅、柔和、色阶变化丰富,大都具有国画效果。

6)身份地位不同

珐琅彩自宫内烧制成功开始,就没出国宫廷一步,是唯一的宫廷御用陶瓷艺术品,即便是当时的朝中大臣也难窥一面。珐琅彩富有浓郁的宫廷气息。

粉彩相对来说没有珐琅彩的地位高,使用管理的宽松度也大一些。

五、珐琅彩是什么工艺,做出的产品贵么

上大学的时候去高淳陶瓷参观的时候了解了点,个人很喜欢,还拍了照片

珐琅瓷色彩艳丽,做工精细,是瓷器中的上品,珐琅工艺不仅可以做成花瓶等瓷器,还有小饰品,耳环项链等真的相当漂亮。

珐琅工艺的制作分类很多,人们一般根据制作方法和胎地种类将其分为两大类。  

1.根据胎地种类,珐琅器一般可分金胎珐琅、铜胎珐琅、瓷胎珐琅、玻璃胎珐琅、紫砂胎珐琅等。   其中铜胎珐琅因为铜料与表面珐琅容易结合,且铜料价格相对容易接受,因此铜胎珐琅最为广泛。直今,珐琅器依然大多使用铜胎。金胎因造价过高,难为常人所接受,清三代时基本只限内府制作使用,且数量极其有限。瓷胎珐琅(即珐琅彩瓷),顾名思义,是在瓷胎上绘制的画珐琅。它是瓷器与画珐琅制作工艺的完美结合,制作要求对两者都要求很高,因此起步与成熟时间较晚。宫内造办处在制作瓷胎珐琅彩瓷的时候,还制作玻璃胎珐琅、紫砂胎珐琅,三者制作时间应大致相同,只是紫砂胎产品(仅指宫内珐琅彩而言)仅见康熙制品,雍乾不见制作资料。

2.根据制作方法大致可分掐丝珐琅、内填珐琅(即嵌胎珐琅)、画珐琅等。掐丝珐琅盘掐丝珐琅和镶嵌珐琅很久就在国内出现,历史记载可追溯到宋元时期,但真正能在国内制作应是元代成吉思汗进攻大食,将该地工匠俘虏押回制作,并将该技艺传入中原。至明代,永宣宫廷中开始广泛制作应用掐丝珐琅,之后的景泰时期最有名气,即人们俗说的“景泰蓝”。画珐琅则出现较晚,于十五世纪中叶在欧洲佛朗德斯发明,十五世纪末在法国中西部里摩居以内添珐琅工艺为基础,发展成画珐琅重镇。随着中西方贸易交往,从广州等港口传入国内。当时称谓“西洋珐琅”或“洋珐琅”。清代宫内的画珐琅制作要在康熙三十二年、珐琅作与玻璃厂成立之后才能开始研究制作、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