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五铢钱来历是什么?收藏价值如何?
你好,五铢钱是中国钱币历史上使用历史最久的钱币,从西汉汉武帝元狩五年(前118年)到隋末,七百多年中一直断断续续都有使用五铢作为货币。五铢钱主要为东西汉和隋代的流通货币,铸造量极大,尤其是西汉时期的郡国五铢、上林三官五铢和东汉建武五铢铸造量最多,最为常见,没有多大市场价值。
五铢钱是在三铢钱的基础上改制的,《汉书•武帝纪》载:建元元年春行三铢钱,至建元五年后废三铢,行半两钱。而事实上则是汉武帝元狩四年废半两铸三铢,至元狩五年改三铢为五株,从此五铢钱成为西汉制式钱币。由于五铢钱重量稳定,制作精良,而被沿用至隋代。
&隋五铢
五铢钱铸造最多的就是郡国五铢,是由西汉早期各受封郡国铸造,而且铸造量极大,分布最广,也是目前出土量最多的五铢钱。但元鼎二年,京师自铸赤仄五铢,这种五株铸工精湛,形体厚重,一般一枚4.7克左右,后昭宣时期又铸上林三官五铢,价格高于郡国五铢。
东汉光武帝建武十六年再铸五铢钱,铸造量也非常大,存世量几乎跟西汉郡国五铢差不多。后灵帝中平三年(186年)铸造四出五铢,这种五铢都背四出文,较为少见,市场价较高。三国时期,魏蜀皆铸有五铢钱,但制作都较为粗陋,市场价也不高。
&背四出五铢
东晋孝元帝时期(317~322年),吴兴沈充铸五铢,桥形较小,广穿薄肉,又被称为“沈郎五株”或“沈郎钱”,这种钱在几十到几百之间。南朝宋文帝开元嘉盛世(447~448年),铸当两五铢,这种五株实重八铢,钱体大而厚重,一枚当两枚大钱,这种大五铢市场价在800元左右。
&当两五铢
此后,南朝梁武帝也铸有铁五铢(50元),梁敬帝铸四柱五铢(1500元),陈文帝天嘉三年铸陈五铢(160元)和内郭五铢(300元)。北朝则铸有太和五铢(6000元)、永平五铢(200元)、永安五铢(200元)、大统五铢(300元)、常平五铢(300元)等。而隋代五铢普品铸造量也较大,市场价也就在一二十元左右。
&永安五铢
当然,五铢钱除了我上面介绍的各个时期的普品之外,每个时期都铸造有一些特殊五铢品种,比如面星、传形、面背四出、背图文等,这些特殊版和贵重金属铸造的五铢价格往往都很高,很多多在万元以上。
汉朝依然延续秦朝的货币制度,圆形方孔铜钱;以重量命名。只是汉朝将钱币重量减轻,出现了三铢、四铢、五铢钱。刚开始的时候汉朝允许民间私铸钱币,但后来有很多地方不按照规定的重量铸钱,影响了五铢钱的信誉。所以到了汉武帝时期,在西元113年,他下令关闭各个地方的造币厂,改由上林苑国家造币厂统一铸造,从这以后所造出的五铢钱轻重划一,做工精美,广受大家欢迎。
五铢钱从汉朝一直流通到唐高祖武德四年,一共739年,它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最长寿的钱币。后来,到1979年,在陕西省的澄城县坡头村发掘一座古代铸币遗址,据考证它就是西汉的上林苑国家造币厂。在发现这座造币厂之前,全世界都认为最古老的造币厂是英国的皇家造币厂,结果西汉的上林苑国家造币厂比它还早10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