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邮票(中国邮票)
集邮爱好者可能都熟悉罗兰・希尔这位“邮票的发明者”。其实关于世界上第一枚邮票的问世,曾流传有一则小故事:
一天,罗兰・希尔在乡间散步,看到一个邮递员正在把一封信交给一个年轻姑娘,那姑娘接过信只在信封上看了一下就把信塞回给邮递员,执意不肯收下。希尔走到跟前,问她为何不收下这封信,姑娘凄然地告诉他,这是她远方的未婚夫的来信,因邮资昂贵,她付不出这笔钱,只好原信退回。
这一偶然的事件,使希尔下决心要改革邮政制度,于是他向英国政府建议:今后凡寄信,须由寄信人购买邮票,贴在信封上,作为邮资已付的凭证。
1840年1月10日英国政府决定采取希尔的建议,实施新邮政法。信函基价规定为每半盎司(相当于14克)收费1便士。所谓“1便士邮政”就此开始。
1840年5月1日,在罗兰・希尔的提议和促进下,世界上第一枚邮票正式发行,5月6日开始使用。邮票的图案为英国维多利亚女王侧面浮雕像,黑色,面值1便士,人们称为“黑便士邮票”。这枚邮票,除不具齿孔外,已经大体上具有今天邮票的特征,选用带水印的纸张印刷,涂有背胶,并标有“邮政”字样。第一枚邮票发行后,由于使用方便,邮资低廉,深受欢迎,在不到1年的时间里,竟重印11版,售出6800万枚。尔后,或改变印色,或增添齿孔,但图案和印刷方法基本不变,一直沿用了40年之久。这在邮票史上也是不多见的。
由于希尔一生为改革和发展邮政事业作出重大贡献,被誉为“近代邮政之父”。1850年被任命为英国邮政大臣,1860年获爵士称号,1879年被授于伦敦市名誉市民称号,同年在伦敦逝世,享年85岁。
1840年英国发行的黑便士邮票。
大家都知道,世界上第一枚邮票是英国的黑便士邮票。这枚邮票于1840年5月1日问世,5月6日开始使用。邮票图案是维多利亚女王18岁即位时的侧面像,由弗莱德里克・希思(Frederick Heath)雕刻印版,承印者是培金斯・贝肯(Perkins Bacon)公司;面值1便士,采用有王冠水印的纸印刷,底色为黑色,通称“黑便士邮票”。邮票上端有“POSTAGE”(邮资)字样,下端有“ONE PENNY”(1便士)字样;票面未印国名,因为那时别的国家还没有发行邮票。直到现在,英国发行的邮票还是不印国名,而以女王头像作为国家的标志。
从1839年开始,罗兰・希尔就被负责邮政财务工作的英国财政部聘请为顾问,负责邮资费率的改革和第一套邮票的发行工作。1839年8月17日,英国议会通过了以罗兰・希尔的邮政改革方案为基础的“一便士均一邮资”法案,该法案于1840年1月10日开始生效。紧接着,英国财政部向社会公开征求世界上第一种邮票的图案,这可以算是世界上第一次邮票设计比赛。英国财政部设立的奖金为:第一名200英镑,第二名100英镑;要求所有设计作品应满足4个标准:1.公众使用方便;2.防伪;3.便于邮局员工辨别;4.生产成本低廉。
英国财政部收到了大约2600件设计作品或建议,内容五花八门,但绝大多数都华而不实,而且大多都是文字描述,只有少数才是真正的设计稿。邮票设计比赛的截稿日期为1839年10月15日。相关的设计作品现在大多收藏于英国女王的皇室邮集,它们代表了维多利亚时代的平面设计水平。比如,图1是一位名叫约翰・利托(John Little)的先生于1839年10月初提交的设计作品;他还首创了小本票的概念,建议发行一种包含1000枚1便士邮票的小本票。图2是本杰明・雪弗顿(Benjamin Cheverton)的作品,它是一件花边工艺艺术品,圆形“邮票”上用精美的花边勾勒出王冠和“1便士”?quot;邮局字样。这一创意超前了160多年,直到2001年瑞士邮政才开发出刺绣邮票。图3为麦肯奇爵士(Sir G. Mackenzie)的作品,它与最后发行的黑便士邮票有些相近。图4为查尔斯・怀汀(Charles Whiting)提交的4件设计稿中的一件,票面为红绿两色;图案中央是数字“1”和文字“PENNY”,代表1便士;围绕数字“1”的花边上是红色文字“POST OFFICE”(邮局);四角的小红色方框内各有一个数字“1”(代表1便士),此外还有文字“NOT TO EXCEED HALF OUNCE”(不超过半盎司)(注:这是1便士邮资所允许的最大邮件重量)。其余3件设计稿的图案与之相同,色彩分别为红-蓝(蓝色文字)、红-蓝(红色文字)和黑-红色。
罗兰・希尔在助手亨利・科勒(Henry Cole)的协助下,审阅了提交上来的每一件设计作品(或建议),并在1839年12月向财政部提交了设计竞赛报告。大概是不愿意得罪人,英国财政部取消了原来的奖级设置,改为4个参赛者提交的作品并列第一名,每人获得了100英镑的奖励,其中就有本杰明・雪弗顿的“花边邮票”方案和查尔斯・怀汀的“双色邮票”方案。然而罗兰・希尔认为这些设计稿都不够理想,所以他亲自设计,于1840年2月向英国财政部的弗朗西斯・拜令(Francis Baring)部长提交了水彩设计稿,分别为黑色1便士和蓝色2便士(图5)。由于时间紧迫,罗兰・希尔走了一条“捷径”:他“拿来”了威廉・怀恩(William Wyon)制作的一种纪念章上的维多利亚女王头像图案,在邮票上端加上“POSTAGE”(邮资)字样,在下端加上“ONE PENNY”(1便士)字样;左右下角的两个字母代表了邮票在 240枚一张的全张中的位置。应该说,罗兰・希尔是世界上第一次邮票设计比赛的优胜者。但是,智者千虑,必有一失,由于黑便士邮票采用黑底色,使得盖销截记不明显,不能满足比赛评审标准第三项“便于邮局员工辨别”的要求。因此,黑便士邮票只印制了11版,到1841年年初就“寿终正寝”了。
中国第一套邮票:大龙邮票
资料:
1878年,清朝政府在北京、天津、上海、烟台和牛庄(营口)等五处设立邮政机构,附属于海关内,上海海关造册处当年即印制以龙为图案的一套3枚邮票发行,邮票图案正中绘一条五爪金龙,衬以云彩水浪,邮票的颜色和面值不同,面值用银两计算:“一分银(绿色,寄印刷品邮资)、三分银(红色。寄普通信函邮资)。五分银(桔黄色,寄挂号邮资)。这是我国首次发行的邮票,集邮界习惯称为“海关大龙”,简称“大龙邮票”。
清代邮票多用“龙”做图案,这是因为“龙”体现至高无上的权威,是最高统治者的象征,最近,据大龙邮票专家考证,认为大龙邮票图案设计者是个中国人,而不是先前推测的外国人,但设计者姓名及发行的准确时间很难查明,成为中国早期邮票发行史研究中的一个“悬案”。
“大龙”邮票为铜质版模,雕刻家用手工逐枚刻制,由于进口纸张不同的缘故, 分三次印刷发行。 第一次1878年发行,因用硬性半透明薄纸,称为“薄纸大龙”第二次于1882年发行因排版时每枚邮票之间的距离稍大,票幅比第一次的纵横各宽出2毫米,称为“阔边大龙”,其中5分银未使用过的新票极少见,25枚的全张新票存世仅一张,是中国早期邮票最著名的孤品。
第三次于1883年发行。纸质比前两次都厚一些,通称“厚纸大龙”,因打孔机的缘故,打出来的齿孔有光齿和毛齿两种,光齿的又称“厚纸光齿大龙”,邮票齿孔周边带有纤维毛的称“厚纸毛齿大龙”,邮票、大龙邮票后由于铜模损坏,没有再印大龙邮票是中国发行的第一套邮票,在邮票发行史上具有重要位置,因而比较珍贵,在纪念大龙邮票发行110周年时,邮电部于1988年7月20日发行小型张一枚,以全套3枚大龙邮票为主图,采用票中票的形式设计,首次用7色机印制成功,这在邮票印制史上罕见的,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在北京香山举办“大龙邮票国际学术研讨会”,中国邮票博物馆举办大龙邮票专题邮展,中国集邮出版社出版“大龙邮票 纪念专集”,还摄制了“中国邮票电视系列片(一)---大龙邮票电视专题片”。
第一枚邮票的产生 黑便士
人类使用邮票,已有一百四十多年的历史关于邮票的诞生,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
十九世纪初的一天,在英国的一个乡间,邮差给一位少女送来一封信,照例向她收邮资,可是这个少女只在信封上瞥了一眼,却拒不收信,也不交邮费。邮差便和她争执起来,这时恰有一个叫罗兰・希尔的人散步走到这里,当他得知姑娘因付不起邮费,执意不肯收信时,便替这位少女交纳了邮费。这位少女很感激他的帮助,并向他叙说了拒收来信的秘密:“因为我没有那么多的钱交纳邮费,所以事先与我那远方的未婚夫约好,如果他一切安好,就在信封上画一个暗记。我看到这个记号,知道他一切平安,就没必要交那么多的钱收信了。”这件事启迪了罗兰・希尔。他看到按路程远近向收信人收取邮费的办法漏洞太多,于是提出改革邮政的方案――由寄信人买邮票贴在信封上,表明邮资已付,不再由收信人付钱了。
世界第一枚邮票
黑便士
1837年1月,罗兰・希尔发表了《邮政改革的重要性与可行性》的小册子。他建议在英国本土邮寄重量不超过半盎司的信件时,不管路程多远只收1便士的邮费,邮资必须预付。这个开拓性的建议在议会讨论时,遭到保守人士的反对。直到两年之后,罗兰・希尔改革邮政的提案才被通过。
接着,罗兰・希尔积极地投入印制邮票的准备工作,公开征求邮票的图案。后来考虑到邮票是国家发行的有价票证,既要防止伪造,还要有象征国家的权威性,所以采用了英国女王维多利亚头像为邮票图案。
1840年5月1日,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枚邮票问世了。英国邮局出售的这种邮票,面值1便士,黑色。后来,集邮者将邮票的面值和颜色联系在一起,给它起了个“绰号”,叫“黑便士”。“黑便士”没有齿孔,出售时要用剪刀一枚枚地剪开。
罗兰・希尔将十几个便士的邮资降为一便士,使当时的英国邮政当局顾虑重重,担心本来就不景气的邮政业更无法维持。事实上,罗兰・希尔的改革确实具有科学的眼光,因为邮费太贵,信件就少;而即便由甲地寄往乙地的信只有一封,邮差也要送一次。除了多携带一些信件外,其他劳务都没有什么增加,邮资的收入却增多了。当然,这项改革,并不是顺利的。使用邮票之后,不少人对购买邮票预付邮资的制度不那么习惯;在当时英国上流社会中,更有人觉得这种办法是寄信人看不起收信人,认为收信人钱付邮费才这样做的,有失体面,但这些保守势力终究阻挡不了社会发展的进程。英国开始使用邮票前,全国一年只有7600万件邮件;1841年――使用邮票后的第一年,邮件猛增到20800万件;十几年后,长期财政拮据的英国邮政转亏为盈。在邮政业务里增长的众多因素中,使用邮票也是很重要的一个。
世界第一枚邮票黑便士
世界上第1枚邮票,1840年5月1日在英国问世,5月6日开始使用。邮票图案是维多利亚女王18岁即位时的侧面像,由弗莱德列克・希思(Frederick Heath)雕制印版,承印者是派金斯。巴肯(Perkins Bacon)公司。面值1便士,用有王冠水印的纸印黑色,所以通称“黑便士邮票”。 这种黑便士邮票上端有“Postage”(邮票)字样,下端印“OnePenny”(1便士)字・样,全张共240枚,横排列12枚,直排列20枚,每枚下端左右两角都印有英文字母,横行从A到L(12个字母),直行从A到T(20个字母)。字母的组合按每枚邮票在全张中的位置不同而变化,如全张中第1枚邮票左右两角都是“A”,第2枚左“A”右“B”,第3枚左“A”右“C”,第240枚(即最后一枚)为左“T”右“L”。这样可以知道每枚邮票在全张中的位置,即成为查对标记。这是英国早期邮票所特有的。邮票全张的空白纸边印有“每枚售l便士,每行12枚售1先令,每整张售1英镑。请将邮票贴在信封右上方”等字样。英国发行的黑便士邮票,没有印国家的名称,因为那时别国家还没有发行邮票;至今英国发行的邮票还是不印国名,而以王冠、国王头像作为国家名称的标志。黑便士邮票是无齿孔的,因为那时邮票打孔机还没有发明,邮局出售邮票时,须用剪刀逐枚剪开,非常麻烦。1847年爱尔兰人亨利・亚策尔(HenryArcher)发明了邮票打孔.机,并获得专利。1853年英国政府购买了他的打孔机专利权后,1854年英国发行了世界上最早的有齿子邮票。
中国第一套邮票:大龙邮票
资料:
1878年,清朝政府在北京、天津、上海、烟台和牛庄(营口)等五处设立邮政机构,附属于海关内,上海海关造册处当年即印制以龙为图案的一套3枚邮票发行,邮票图案正中绘一条五爪金龙,衬以云彩水浪,邮票的颜色和面值不同,面值用银两计算:“一分银(绿色,寄印刷品邮资)、三分银(红色。寄普通信函邮资)。五分银(桔黄色,寄挂号邮资)。这是我国首次发行的邮票,集邮界习惯称为“海关大龙”,简称“大龙邮票”。
清代邮票多用“龙”做图案,这是因为“龙”体现至高无上的权威,是最高统治者的象征,最近,据大龙邮票专家考证,认为大龙邮票图案设计者是个中国人,而不是先前推测的外国人,但设计者姓名及发行的准确时间很难查明,成为中国早期邮票发行史研究中的一个“悬案”。
“大龙”邮票为铜质版模,雕刻家用手工逐枚刻制,由于进口纸张不同的缘故, 分三次印刷发行。 第一次1878年发行,因用硬性半透明薄纸,称为“薄纸大龙”第二次于1882年发行因排版时每枚邮票之间的距离稍大,票幅比第一次的纵横各宽出2毫米,称为“阔边大龙”,其中5分银未使用过的新票极少见,25枚的全张新票存世仅一张,是中国早期邮票最著名的孤品。
第三次于1883年发行。纸质比前两次都厚一些,通称“厚纸大龙”,因打孔机的缘故,打出来的齿孔有光齿和毛齿两种,光齿的又称“厚纸光齿大龙”,邮票齿孔周边带有纤维毛的称“厚纸毛齿大龙”,邮票、大龙邮票后由于铜模损坏,没有再印大龙邮票是中国发行的第一套邮票,在邮票发行史上具有重要位置,因而比较珍贵,在纪念大龙邮票发行110周年时,邮电部于1988年7月20日发行小型张一枚,以全套3枚大龙邮票为主图,采用票中票的形式设计,首次用7色机印制成功,这在邮票印制史上罕见的,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在北京香山举办“大龙邮票国际学术研讨会”,中国邮票博物馆举办大龙邮票专题邮展,中国集邮出版社出版“大龙邮票 纪念专集”,还摄制了“中国邮票电视系列片(一)---大龙邮票电视专题片”。
第一枚邮票的产生 黑便士
人类使用邮票,已有一百四十多年的历史关于邮票的诞生,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
十九世纪初的一天,在英国的一个乡间,邮差给一位少女送来一封信,照例向她收邮资,可是这个少女只在信封上瞥了一眼,却拒不收信,也不交邮费。邮差便和她争执起来,这时恰有一个叫罗兰・希尔的人散步走到这里,当他得知姑娘因付不起邮费,执意不肯收信时,便替这位少女交纳了邮费。这位少女很感激他的帮助,并向他叙说了拒收来信的秘密:“因为我没有那么多的钱交纳邮费,所以事先与我那远方的未婚夫约好,如果他一切安好,就在信封上画一个暗记。我看到这个记号,知道他一切平安,就没必要交那么多的钱收信了。”这件事启迪了罗兰・希尔。他看到按路程远近向收信人收取邮费的办法漏洞太多,于是提出改革邮政的方案――由寄信人买邮票贴在信封上,表明邮资已付,不再由收信人付钱了。
世界第一枚邮票
黑便士
1837年1月,罗兰・希尔发表了《邮政改革的重要性与可行性》的小册子。他建议在英国本土邮寄重量不超过半盎司的信件时,不管路程多远只收1便士的邮费,邮资必须预付。这个开拓性的建议在议会讨论时,遭到保守人士的反对。直到两年之后,罗兰・希尔改革邮政的提案才被通过。
接着,罗兰・希尔积极地投入印制邮票的准备工作,公开征求邮票的图案。后来考虑到邮票是国家发行的有价票证,既要防止伪造,还要有象征国家的权威性,所以采用了英国女王维多利亚头像为邮票图案。
1840年5月1日,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枚邮票问世了。英国邮局出售的这种邮票,面值1便士,黑色。后来,集邮者将邮票的面值和颜色联系在一起,给它起了个“绰号”,叫“黑便士”。“黑便士”没有齿孔,出售时要用剪刀一枚枚地剪开。
罗兰・希尔将十几个便士的邮资降为一便士,使当时的英国邮政当局顾虑重重,担心本来就不景气的邮政业更无法维持。事实上,罗兰・希尔的改革确实具有科学的眼光,因为邮费太贵,信件就少;而即便由甲地寄往乙地的信只有一封,邮差也要送一次。除了多携带一些信件外,其他劳务都没有什么增加,邮资的收入却增多了。当然,这项改革,并不是顺利的。使用邮票之后,不少人对购买邮票预付邮资的制度不那么习惯;在当时英国上流社会中,更有人觉得这种办法是寄信人看不起收信人,认为收信人钱付邮费才这样做的,有失体面,但这些保守势力终究阻挡不了社会发展的进程。英国开始使用邮票前,全国一年只有7600万件邮件;1841年――使用邮票后的第一年,邮件猛增到20800万件;十几年后,长期财政拮据的英国邮政转亏为盈。在邮政业务里增长的众多因素中,使用邮票也是很重要的一个。
世界第一枚邮票黑便士
世界上第1枚邮票,1840年5月1日在英国问世,5月6日开始使用。邮票图案是维多利亚女王18岁即位时的侧面像,由弗莱德列克・希思(Frederick Heath)雕制印版,承印者是派金斯。巴肯(Perkins Bacon)公司。面值1便士,用有王冠水印的纸印黑色,所以通称“黑便士邮票”。 这种黑便士邮票上端有“Postage”(邮票)字样,下端印“OnePenny”(1便士)字・样,全张共240枚,横排列12枚,直排列20枚,每枚下端左右两角都印有英文字母,横行从A到L(12个字母),直行从A到T(20个字母)。字母的组合按每枚邮票在全张中的位置不同而变化,如全张中第1枚邮票左右两角都是“A”,第2枚左“A”右“B”,第3枚左“A”右“C”,第240枚(即最后一枚)为左“T”右“L”。这样可以知道每枚邮票在全张中的位置,即成为查对标记。这是英国早期邮票所特有的。邮票全张的空白纸边印有“每枚售l便士,每行12枚售1先令,每整张售1英镑。请将邮票贴在信封右上方”等字样。英国发行的黑便士邮票,没有印国家的名称,因为那时别国家还没有发行邮票;至今英国发行的邮票还是不印国名,而以王冠、国王头像作为国家名称的标志。黑便士邮票是无齿孔的,因为那时邮票打孔机还没有发明,邮局出售邮票时,须用剪刀逐枚剪开,非常麻烦。1847年爱尔兰人亨利・亚策尔(HenryArcher)发明了邮票打孔.机,并获得专利。1853年英国政府购买了他的打孔机专利权后,1854年英国发行了世界上最早的有齿子邮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