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钱币

古代的钱币是用什么做的(古代的钱币是用什么做的呢)

一、我国古代最早的钱币是什么做的?

中国最早的货币是海贝。贝壳做的。海贝在史前的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大汶口文化遗址中,在夏代纪年范围内的二里头文化遗址和商周墓葬中,屡有发现,《盐铁论·错币》中并有“夏后以玄贝”的记载。

二、宋朝的钱币用什么做的?

宋代沿袭隋唐使用翻砂铸钱。

第一步:制作钱模。将一块铜块(或其他材质)由人工雕刻成钱型(即雕母),然后雕母先翻制若干个钱币(即母钱),并用它来充当铸钱的钱模。

第二步:制作范型。固定木框,用砂土将木框填实,放置钱模,再将另一个填实砂土的木框叠放在上面,翻制面范和背范,然后取出母钱,并制作浇口、直浇道、分浇道。

第三步:合范固定。将面范和背范对合叠放,然后捆绑固定。

第四步:浇铸钱币。将熔化的铜液用坩埚盛起,对准浇铸口进行浇铸。冷却后开范取钱,再进行清理、修整、打磨,钱币的铸造就完成了。

三、古代的钱币有什么?

钱币知识:

纸币:是指以柔软的物料(通常是纸张)造成的货币,由国家发行的强制使用的货币符号。

铸币:指铸成一定大小形状,具有一定重量和面额价值,充当法定流通手段的金属货币,古代铸币材料以铜为主,以后相继出现金银铸币。在中国,金银铸币的出现尽管比较早,但加入商品流通领域主要还是在近代现代。

贝币: 中国古代以海贝充当的原始货币。贝币以“朋”为计算单位,五贝为一串,两串为一朋。贝产于海,不敷流通,就用仿制品来代替,遂有珧贝、蚌制贝、骨贝、石贝、陶贝等,乃至出现向金属货币形态过渡的铜贝。 

布币:对春秋战国时期行的空首布,平首布等铲状货币的总称。

刀币:对春秋战国时期铸行的针首刀,尖首刀,明刀和齐刀,圆首刀等各种刀形货币的总称。

圆钱:圆形货币的总称,包括圆孔圆钱和方孔圆钱两种,一般指后一种。

空首布:春秋战国时期铸币,包括平肩弧足空首布,斜肩弧足空首布和耸肩尖足空首布。

平首布:战国时期铸币,包括布,异形布,主足布,尖足布,圆足布等,主要流通于三晋和燕国地区。

铢两货币:指中国隋以前铸行的以铢,两为重量单位,重量为钱名的货币,如半两,五铢等。

五分钱:西汉高后六年铸,属于半两钱的一种。

交子:交子被认为是世界最早使用的纸币,发行于北宋时期1023年的成都。

三分钱:西汉武帝建元五年发行的货币,属半两钱的一种。

比轮:东晋时沿用孙吴旧钱,大小轻重并行,大钱称“比轮”,形容其大如车轮。

四文:即一钱当小钱四枚用,一般指东晋时沿用孙吴旧钱中大小适合的钱。

小平钱:值一文的小钱,也称平钱,小钱,一般直径在2.4厘米左右,重3.5克左右。

折二钱:当二文使用的钱,一般直径在2.8厘米左右,重7克左右。

折三钱:当三文用的钱,一般直径在3.1厘米左右。重10克左右。《以此类推》

大钱:大面值钱和大型钱的总称,六朝时称标准大小的五铢钱为大钱,

文:钱币的基本单位名称,一枚小平钱称一文。

贯:一千钍称贯,又铸钱场所穿在钱孔中的方形木条也称贯

小样:指钱径小于同类型钱者。

大样:指钱径大于同类型钱者。

面:指钱币之正面。

面文:钱币正面的文字。

背:钱币的背面,又称幕。

背文:钱背文字,也称好,方者叫方穿,方孔,圆者叫圆穿,圆孔。

广穿:指钱孔较大者。

狭穿:指钱孔较小者。

内郭:指钱孔四周这突出部分,又称好郭。

广郭:指内部较宽者

狭郭:指内部较狭者。

重郭:指两重内郭。

决文:指钱身方孔之一角或数角尖出者。

四决文:指钱身方孔四角尖出者,又称四决。

粟角:是一种特殊的四决文,方孔四角尖出处呈小点状。

四出文:指钱身方孔四角有阳文延伸至郭外,又称四出,四道。

外郭:指钱身外周之突出部分,又称外缘,外轮,肉郭,边郭。

宽缘:外郭较宽,又称宽轮,宽边,

狭缘:外部较狭,又称狭轮,狭边。

重轮:指二得外郭。

额轮:指外郭外高内低,多见于王莽钱。

削边:指外郭向外斜削,正与额轮相反。

磨边钱:指磨去外郭边缘之钱。

肉:指钱币的内外郭之间无文字图案部分,厚者称厚肉,薄者称薄肉。

日:指钱背之凸起的圆圈,又称日文

月:指钱面,背之凸起圆弧,又称月文,甲文,月痕,圆弧向上称仰月,向下称偃月

星:指钱面,背之凸起圆点,又称星文。

圈星:指钱背下凹之圆圈。

孕星:指背的仰月上星。

光背:指钱无文,又称素背,光背,素幕。

合背:指误用二件面范铸成的钱。双面均有钱文。

合面:指误用二件背范铸成的钱,双面均是钱背。

直读:钱文按上下右左次序排列,也称顺读,对读。

旋读:钱文按上右下左次序排列,也称环读。

左读:指钱文由左向右读。

传形:指刻成正字的阴文范铸成之钱,钱文呈反字状,见于先秦至六朝时期。

离郭:指钱文远离内郭

接郭:指钱文均与内郭相连。

隔轮:指钱文远离外郭不相连接。

连轮:指钱文与外郭相连。

深字:指钱文特别深峻。

隐起文:指钱文高低粗细不一。

聚头:指钱文之首均对内郭,又称聚首。

并足:指钱文之首均对外郭。

重文:指钱身上出现重复钱文,又称摇头,因为范身上有重复印痕所致。

生坑:指新出土之钱,表面氧化严重。

老生坑:指出土已久的铜钱铜锈被传世色泽所掩。

熟坑:指未经入土的传世古钱。

传世古:指流传世上未经入土之钱表面的颜色,一般呈褐色,有光泽,又称黑漆古。

包浆:指铜钱传世色泽,除黑色外,又有褐色,暗红色,橙黄色等多种。

水银古:出土古钱表面之一种银白色氧化层,又称水银锈,水银沁。

雕母:用铜,锡,铅,牙,骨,木等材料雕成的钱币模型,又称祖钱。

母钱:翻铸时作模之钱,一般由雕母直接翻铸而成。

铁母:指铸造铁钱之母钱,本身为铜质。

铁范铜:以铁钱范型翻铸的铜钱。

样钱:试铸及初铸的样版钱.

部颁样钱:由中央户,工两部监制颁发各省作为标准的样钱,也可称作母钱用。

进呈样钱:地方进呈有关当局审查的样钱。

剪凿钱:剪边钱与延环钱的总称,即将一枚圆钱剪凿成内外二枚。

剪边钱:被剪凿去外圈之钱。又称对文

饼钱:王莽时厚型货泉的俗称。后来在北宋时宽缘厚型的咸平,祥符钱也称饼钱。

对钱:指钱文对称之钱,其钱文,轮郭,大小,厚薄,铜质等相同,惟采用不同的书体,但字形笔势仍互相吻合,又称和合钱。始于南唐,盛于两宋。

公式女钱:南朝梁武帝时所铸无外郭的五铢钱,也称女钱。

男钱:王莽时布泉的俗称。

红钱:清代新疆铸行的铜钱,因红铜岳而得名。

制钱:封建时代本朝铸行的钱币。

正用钱:作为正式通货的钱币。

厌胜钱:属压邪取吉性质的非用钱,多作吉庆,上梁,供奉,悬挂,佩带之用,又称压胜钱,押胜钱。

宫钱:封建时代皇宫内节日庆典作装饰,赏赐用的特制钱。

佩钱:古人佩带在身上作为装饰品的钱币。

供养钱:寺观内作为供品的钱币,一般藏天佛像腹中或挂于佛龛之旁,又称佛脏钱。

春钱:元代的一种金银小钱,妇女用作首饰。

秘戏钱:带有简陋的男女性交图案的钱币。

打马钱:打马游戏中的棋子,又称马钱。

金背:明代用四火铜(经过四次熔炼的铜)铸的铜钱。

火漆:明代用二火铜铸的铜钱。

旋边:用旋车对铸钱进行挫磨加工。

恶钱:唐代劣质私铸钱的称谓。有铁锡,铜沙,铜荡,穿穴等名目。

夹锡钱:北宋微宗年间蔡京主行的一种夹锡铁钱。

钱范:铸钱模型,印钱币正面的称面范,印背面的称背范。

四、古代的钱币是怎么换算的?

正常情况下,一两黄金约可兑换八至十一两白银;一两白银大约可换到一千至一千五百文铜钱。古时通常说的一贯钱或一吊钱就是一千文。 1两黄金=人民币2000元=10两白银。1两白银=人民币200元=1000文钱=1贯(吊)钱。1文钱=人民币0.2元。另外:1石米=1两白银。

扩展资料:

铜钱,白银和黄金之间的兑换比例就像现在的外汇价格一样,是常常变动的,不像1元钱等于100分这样明确。根据以下描述:

“金银的比价从1600年前后的1:8上涨到20世纪中期和末期的1:10,到18世纪末则翻了一番,达到1:20。”可知1两黄金约可兑换8~11两白银。再有:“道光初年,一两白银换钱一吊,也就是一千文;到了道光二十年鸦片战争的时候,一两白银就可以换到制钱一千六七百文了。咸丰以来,银价猛涨,一两白银竟可以换到制钱两千二三百文之多。”

可知正常情况下,1两白银大约可换到1000~1500文铜钱,古时通常说的1贯钱或1吊钱就是1000文。

五、古代的钱币换算?

  1两黄金=人民币2000元=10两白银  1两白银=人民币200元=1000文钱=1贯(吊)钱  1文钱=人民币0.2元  另外:1石米=1两白银

六、古代的龙珠是用什么做?

我的答案是,在古代,龙珠一般由珍珠,木珠或由其他一些球状物品充当,珍珠产自水中,拥有亮丽的光泽和形态,而龙在很多传说记载上都是掌管水的水族之长,所以可将珍珠作为龙珠。珍珠从古至今一直被人们所爱戴,珍珠不仅美丽而且药用在中国已有2000余年历史,三国时的医书《名医别录》、明代的《本草纲目》等19种医药古籍,都对珍珠的疗效有明确的记载。

现代医学也经常指出珍珠有安神定惊,清热滋阴,明目,解毒之功效。

七、古代是用什么做琴弦的?

古代是蚕丝做弦,不是特别容易断。断也是从岳山处,接上还可以一直用。现代因为蚕丝声音较小,不适合用于舞台,所以改用钢丝,外面有时用尼龙缠绕。

乐器的分类 因乐器制作的材料、材质、属性不同,分为四大类 弦乐器 : 擦弦乐器、拨弦乐器、击弦乐器 木管乐器 铜管乐器 打击乐器 : 固定音高、无固定音高 弦乐器 擦弦乐器 : 透过琴弓磨擦弦而发声 小提琴 中提琴 大提琴 低音大提琴 拨弦乐器 : 透过拨弦产生振动而发声的 吉他 竖琴 击弦乐器 : 用槌敲打弦而发声 -- 钢琴 擦弦乐器 管弦乐中的擦弦乐器,包含所有演奏时用琴弓擦弦,因振动而发声的乐器。

八、古代弓箭是用什么做的?

制弓材料因地制宜,《考工记·弓人》记载,制弓需要“六材”,即“干、角、筋、胶、丝、漆”。

“干”以柘木为上,檍木、柞树次之,竹为下。南方只有竹子,从这一点看,南方弓次于北方弓。“角”即兽角,水牛角为上,北方没有水牛,以羊角代替,北方弓劣于南方弓。“筋”指动物肌腱,“胶”指鱼鳔胶,“丝”指筋丝,使弓更牢固,“漆”用于防潮防腐。

传统角筋复合弓取材讲究,工序同样繁杂,大致分为修弓胎、贴牛角、粘望把、铺筋、拉弦、上漆六道工序。

弓胎要选上好木材,长短厚度要均匀,然后用熬制好的鱼鳔胶将角片粘在弓壁内侧,保证厚度均匀,粘合严丝合缝,其次将牛背筋或牛蹄筋劈丝,用“走绳”缠在弓壁上,最后拉弦上漆。工序繁杂,每一道都马虎不得,否则制成的弓会翻弓,所谓“翻弓打死牛”。

九、古代的纸鸢是用什么做的?

追寻风筝的起源,可上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770-221BC)时期,由于战争的需要,古人以鸟为形,以木为料,制成可在空中飞行的“木鸢”。据《韩非子·外储说左》记载:“墨子为木鸢,三年而成,一日而败。”另据《鸿书》记载:鲁班也曾制作过木鸢,曰:“公输班制木鸢以窥宋城。”在中国古代,木鸢一直是战争时通讯和侦探的重要工具,并能带上火药用作战争进攻的武器。

十、古代的伞是用什么做的?

古代的伞的制作方法是号竹,即选竹、削伞骨,并进行水浸、日光晾晒等必要的技术处理,然后钻孔、拼架、穿线、串联伞柄伞头制成骨架、把裁好的纸粘上骨架,修边、定型,曝晒、最后在伞面刷上熟桐油,待完全干后就可以使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