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钱币

中国古代用的钱币(中国古代用的钱币有哪些)

一、鱼形钱币是哪个朝代用的?

鱼形钱币是殷商中期使用的。

二、中国古代用什么搓澡?

古人将洗澡称之为「沐浴」。沐指的是洗头发,浴指的是洗身体。

秦汉时期,广大人民群众,已经养成了「三天一洗头、五天一洗澡」的良好卫生习惯。

「礼记 · 内则」记载:

五日则汤请浴,三日具沐。其间面垢,潘清;足垢,汤请洗。

到了汉朝,政府甚至对洗澡频率做出了明文规定,“五日一赐休沐,得以归休沐出谒”。那是说汉代规定官吏们工作五天、“休沐”一天。休息日与洗澡紧紧相连。

古时,沐浴有时候是一件很庄严的事情,比如在举行重大祭祀活动前,政府会找一些专职官员,负责天子和诸侯的沐浴,以示对神灵的尊重。同时,沐浴也是古代婚丧礼俗的一部分。

三国时代,名医董奉通过大量调研发现:在浴盆里放点药物泡澡,可以治病,特别是各种皮肤病。到了唐代,「药王」孙思邈也在「千金方」中记载了一些药浴的药方。

唐代是最喜欢洗温泉的,尤其是唐明皇和杨贵妃更是对洗温泉情有独钟,白居易的《长恨歌》有记载:“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

而公共澡堂的出现,则是在宋朝以后,最早出现是在苏州,叫“混堂”,与之共生的一种职业,就是搓澡的。但是不少大户人家会在家里建浴室,这一时期,客人远道而来,主人往往会请客人先泡个澡,待洗去身上的尘埃,再开始胡吃海喝。

到了元代,公共澡堂已经发展的非常成熟,马可波罗游记中,便对杭州人民的洗澡方式有很明确的记录,到了明清时期,混堂颇受欢迎。

还有人会问,古时候没有洗发水、沐浴露这些,古人是怎么清洁身体的,在先秦的时候,人们大多是用草木灰来清洁身体,用淘米水来洗头(据说洗完之后头发乌黑光亮)。

丝绸之路开辟后,香料大通道打开,产自印度、阿拉伯和欧洲等地的檀香、龙脑、乳香、鸡舌香等纷纷进入中土,西域来的制香匠将研磨的细细的豆面与各种珍贵香料末混合制成了洁净彻底、肌肤留香的澡豆。澡豆最早用的是豌豆,在唐代时还是 “西戎回鹘(hú)”特产,要从千里之外的西域运来,这也只能是皇家贵族才能用得上。民间采用廉价的绿豆、白豆等为原料。

用皂荚洗沐,在南北朝时期的南朝率先开始流行,宋元时期,皂荚仍是一种常用的去垢用品,

到了宋代,清洗用品有了质的飞跃,已不再做成豆粒状,而是将天然皂荚捣碎细研,加入香料,制成橘子大小的球状,时称“肥皂团”。肥皂团因加入了香料,又称为“香皂”。由于此皂起初是宫里使用,故又叫“香宫皂”。

到了元代,出现了一种很有趣的洁身品——麦麸,在原杂剧中有记载,叫“熬麸浆细香澡豆”,这个麦麸,有很强的去死皮的功效,并且有一种自然的草木香。

明清时期,“香皂”的制作工艺进一步改进,去污功能更强:在研磨猪胰的过程中加入砂糖,以天然纯碱取代豆粉,并加入动物脂肪,混合均匀后,压制成球状或块状。民间称之为“胰子”,或“香胰子”,至今仍有地方称香皂为“胰子”。

三、中国古代用斧头的名人有谁?

中国古代的兵器五花八门,常见的有十八般兵刃:刀枪剑戟,斧钺钩叉,镋棍槊棒,鞭锏锤抓 ,拐子流星。每一种兵器都有它的特点,也都有其代表性的牛人。

中国古代用斧子的名人都有谁?今天刀客来跟大家掰扯掰扯。

上古时代

刑天: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刑天本是炎帝手下大臣,因看不惯另一个老大炎帝对自己老大指手画脚,于是撸袖子就上,结果被黄帝砍了脑袋。被斩首之后,刑天双乳化作眼睛,肚脐化作嘴,一手抡斧子,一手拿盾牌,继续跟黄帝干。确实是一条好汉。

商朝

妇好:商王武丁的妻子,也是中国第一位女将军,替丈夫打下了大片疆土。她的武器是一柄大斧。

周朝

武王姬发:用一柄武王天钺,亲手割下了纣王的脑袋。

汉朝

英布:又称黥布,项羽麾下五虎之一,武力仅次于项羽,被封为九江王。后归降刘邦,被封为淮南王。与韩信、彭越并称“汉初三大名将”。

三国

徐晃:曹魏五子良将之一,使一柄大斧,在《三国演义》中武艺很高,一流战将水平,曾与关羽大战八十回合。

潘凤:被现代人玩坏了的“名将”,一句“我有上将潘凤,可斩华雄”让原本跑龙套的他有了主角光环。

邢道荣:又一个被玩坏了的龙套。手使一柄开山斧,一出场就被称为力敌万人,一出手就被虐成渣。

隋唐

程咬金:瓦岗寨的混世魔王,大德天子,三斧子半天下闻名。

宋朝

孟良:北宋名将,杨六郎手下,手使一对板斧。孟良崮因他得名。

急先锋索超:梁山八骠骑之一,用斧高手。

黑旋风李逵:一对板斧不知砍了多少冤魂。

金兀术:金国名将完颜宗弼,岳飞的老对头。

明朝

胡大海:明朝开国元勋,演义中“乱石山结义”的老二,朱元璋的把兄弟,也用大斧。

另外,沉香劈山救母也是用斧,木匠鼻祖鲁班也是用斧,雄霸上海滩的斧头帮的老少爷们儿也都是用斧……

不足之处,欢迎补充。

四、中国古代用什么深度单位?

古 代 的长度单位:肘、虎口、掌。古代常以人的身体长度为根据,中东如此,中国不能不如此,其实全球如此。《孔子家语》曰:"布指知寸,布手知尺,舒肘知寻。"一人高为一丈,故有"丈夫"之谓。

以色列"肘"就是一个身体单位。(cubit、cubitum elbow)肘尺,又叫腕尺,一种古代埃及或以色列的长度单位,自肘至中指端,约长等于18至22英寸。1英寸大约2.54厘米,换单位后"1肘"大约为46-56厘米。确实腕尺这一长度单位会在不同的地区有所变化,比如在高身材的白人种族和身材相对比较矮的黄种人那里的尺度会不一样。这或许就是发生变化的原因之一。

很可能:以色列"1肘" =(战国)2尺= 46厘米。但是由于年代久远和"肘"本身的不确定性,已无法获得准确的数据了。后面大家将会发现,古代度量衡单位之间"2进位"是最常见的一种。也有人认为"1肘"等于"52厘米"。"肘"单位是否在古代发生过大的变动还是个疑问。

《圣经》中还有一个从人身体发展出来的单位:"虎口",英语为"span"。这完全是个中国人同样使用的古老概念:"一扠(za)"--手掌全部打开后拇指尖与中指尖之间的最大距离。在官方正式使用场合"虎口"是个有具体固定尺寸的度量单位:1 span = 23厘米。中国的"1尺(战国)"恰好是"23厘米"!所以:以色列"1虎口"(1 span)=中国战国1尺。换句话说:以色列1肘= 2虎口=战国2尺。

以上中国长度单位与以色列古代单位的等同是不是偶然的呢?让我们继续。

在古代中东地区(如古埃及和以色列),更小的另外一个长度单位是"掌宽"(hand、hand breadth),大约7.7厘米。中国的1(商代)尺恰好是15.8厘米,我们完全有理由怀疑:2(以色列)掌宽= 1(商代)尺。

现在的米制来自法国,"一米等於光在真空中时间在1/299792458秒内所通过的距离",相当于定义光速为299792458米/秒。起源於法国1790年法国科学家鲍尔德等人建议"取北极到赤道通过巴黎子午线的长度的十万分之一作为单位",之所以称呼为"米",则是因为meter的缘故。

英国长度单位是"foot",英尺,很明显最初这是一个自然尺度。英寸也是一个"自然"度量单位:来源于三个大麦粒的长度,约合2.54厘米。但1英尺却等于30.48厘米。基本上是个"整数"换算。中国的三尺恰好等于一米。

英国还有为"码"(yard)的长度单位,1码= 0.914米=中国清朝"2步"。

中英两国的长度单位会随着岁月而改变,所以它们今天的些微差异不能作为否定它们有共同文明渊源的证据。这方面还有更多例证。

中国古代常见的长度单位还有:"寻、仞、寸、扶、咫、尺、丈、跬、步、常、矢、筵、几、轨、雉、里、毫、厘"等。

双臂伸展后的长度为"庹",传统说法是"1庹"大约合今天的"5市尺"。

中国还有一个长度单位叫"墨"也等于5尺。那么看来:1墨= 1庹?这是不是古代人由于语言的不同,来到中国后对同一种长度单位有不同的叫法引起的重复呢?存疑。

中国的度量衡多在商代后出现,战国比较纷繁,秦以后相对统一。

中国1寻= 8尺,与"步"接近。"周代以八尺为步,秦代以六尺为步,旧制以营造尺五尺为步",这看起来十分杂乱,我得到的基本数据是,1中国寻= 1米6。万里之外的英国也有一长度单位"英寻"(fath)。1英寻= 2码= 1.8米。英寻与中国寻之间仅差0.2米!他们是否在古代为同一起源呢?

另,1仞=周制8尺(约合1.8米),汉制为7尺,东汉末为5尺6寸。

上面几个单位,又都与中国古代的一个单位"引"接近。中国1引= 1.8米,实际上,1中国引= 1英国寻!

轨:车子两轮间的距离。有定制,为古八尺。后引申车轮过后的印痕为"轨"。这又是一个"寻"的翻版:1.8米。

中国的"步"是动态的的距离,英国的英尺(foot)实际上为静态一脚的长度,他们有本质上的差别。

中国1步= 1寻= 2跬。

"倍寻为常",所以:1常=2寻。

古人明显在度量衡方面有以"2"进位的习惯,并且偶有以"5"进位的习惯,再然后是"8进位","10进位"似乎并不多见。这些度量衡单位上的进位习惯在以色列地区也一样,可视为全球有文化渊源的另一个例证。之所以多采取"2进位"是因为它最简单,选取"5进位"则是由于人手5指为最方便的计算工具。

扶:古代有"1指为寸,1扶4寸"的说法,实际上就是四指并拢的宽度为"1扶"。既然是四指并拢的宽度即为"扶",那么很容易回忆起来上面的一个以色列单位:"掌宽",他们是完全一样的。同时,我们在英语词典上可以查到:1 span(掌宽)= 4英寸。换句话说:不仅中国"扶"=以色列"掌宽",而且中国"指(宽)" =英国"英寸"!

1(以色列)掌宽= 7.7厘米;1(商代)尺= 15.8厘米;1英尺= 30.5厘米,完全可以说:1英尺= 2商代尺= 2 X 2掌宽!

长三丈、高一丈为"稚"。这真是个奇特的长度单位。

矢、筵、几,这几个中国古代的长度单位我没有查到。我想他们可能来自于生活,比如"筵"、"几"就有可能是古人坐在筵上、几旁得来的长度。古代中东人也是席地而坐的,他们与中国古代一样使用筵、几。他们的坐席筵几肯定有定制,会引申出固定的长度单位。这方面也可以考察今天依旧使用塌塌米的日本情况。

中国传统的市尺制恰好"3尺=1公尺"很耐人寻味。中国的2华里约等于1公里(1000米)也很神奇。

在度量衡单位中,长度单位应该是其中最早使用的一种,并且也应该是使用最广泛的一种,然后才是"量"和"衡"。古人最起码在5000年前就应该有比较固定的长度单位了,因为那个时候不仅天文很发达了,而且金字塔也已经出现,没有精确的长度单位是难以想象的。假如让我推测,长度单位至少应该早于7000年前出现才符合一个科学的解释。

五、中国古钱币有几种?

这样问很宽泛。

目前公认的最早的货币就是贝币。

贝币材质不同:从天然的海贝到骨贝,再到玉贝、金贝等等。

然后就是青铜类的刀型、铲型币。

如先秦的明刀、王莽时期的货布等。

接下来是方孔钱。

如秦半两、汉五铢一直延续到清朝最后的宣统,都是圆形方孔钱。

方孔钱最早为青铜铸造,到明清开始以黄铜铸造钱币。

期间也有一些另类的,如金质淳化元宝,或清朝的进呈样钱(玉质、金质皆有)。

到了清末民国时期还有铜板和银元。

光绪、宣统时期不仅有方孔钱,也有铜板和银元。

民国时期铜板和银元铸造量就大很多。

如常见的开国纪念币(铜质和银质皆有),袁大头,孙小头等等。

民国时期也发行过纸币。

再就是一直到现在的纸币了。

从第一版到第五版,包含着钢镚儿(材质铝合金、镍币、铜等)

六、中国古代用的弓是什么弓?

中国很早就已经出现角弓/复合弓,还有文物出土,可惜的是文物都已腐朽但能辨别。古代复合弓是材料的复合,现代的复合弓是各种零件的复合。

如果按照文献《考工记》描述,竹子是复合弓的选材最差的或最基本的。四龄毛竹,鱼漂或猪皮等熬制胶,把处理过的牛筋和牛角沾贴在竹弓胎的内外侧,而弓稍又是另外一种木材。神奇的是角弓是各种原生态粘接在一起做成的,但性能和质量却非常好,无论古代还是现代,复合弓都比单体弓例如英长弓厉害,其实很正常,因为角弓弓稍弯,节省拉据这点英长弓的办法是增加长度,不过角弓短小,夸张的拉据足够把单体弓比下去了,而角弓也只可能有三个缺点1.费时费力因为加工多2.成本高3.各种材料。就材料而言欧洲不可能发明角弓欧洲天然的竹子都没有畜牧业也不发达欧洲是海洋的,而传说的中东西亚这些地方水都缺以绿洲和矿山发展文明牲畜是很重要的资源,中国发明角弓的可能是最大的而为什么后来角弓基本竹胎,因为所有竹子都生长快成本低持续可获得

七、中国古代用的剑有什么别称?

三尺: 剑的别称.因通体长三尺,故以之为剑的代称.《汉书·高帝纪》:“吾以布衣提三尺,取天下.”唐·颜师古注:“三尺,剑也.”

三尺剑: 剑的泛称.唐·杜甫《重经绍陵》诗:“风尘三尺剑,社稷一戎衣.”

七尺: 古代长剑的代称.李益《再赴渭北使府留别诗》:“平戎七尺剑,封检一丸泥.”《北堂书钞》卷一百二十二:“长剑七尺.”

利剑: 名剑的泛称.《公羊传》鲁宣公六年:“子之剑,盖利剑也.”

宝剑: 剑的泛称.唐·韦应物《广陵行》:“归来视宝剑,功名岂一朝.”

吴粤剑: 泛指春秋时代所制名剑.《周礼·冬官》:“郑之刀,宋之斤,吴粤之剑,迁平其地而弗能为良,地气然也.”

七星剑: 古代名剑.剑身近柄处饰有北斗七星文,故名.《吴越春秋》:“伍子胥过,解剑与渔夫曰;“此剑中有北斗七星文,其值百金.”

十字短剑: 属双兵短器械.剑长两尺四寸有余,通体为铁制.剑身有脊.呈棱形,两边有,剑尖向上 17厘米处,另有一字形剑尖横贯于剑身之中,呈“十”字形.横突之剑,一侧略向下弯,另一侧向下弯曲而略向外折出,横剑有脊,两边锋利.剑柄呈扁平状,上覆半圆硬木,使握手处为圆形,剑柄末端有铁环可系彩绸,握手两侧有护手刃,在护手处略朝上翘.用时两手各执一把,十字剑兼有刺、勾、割的功能.

干越之剑: 指古代吴越所制之善剑.《庄子·刻意》:“有干越之剑者,押而藏之,不敢用也,宝而至也.”

上方宝剑: “尚方剑”的俗称.指皇帝的御用宝剑,可授于大臣,掌先斩后奏之权力.

子午鸳鸯剑: 双剑的一种.剑长三尺,剑身为扁平状,下部宽一寸半,上部宽八寸,剑身两侧为向上倾斜的尖剑,浑体如锯条,二剑之剑尖形式不一,一为半圆环形,如月牙状,月牙尖向外;另一虽也为月牙状,但其中部有一突出枪刺状枪头,剑把为扁平形,上扎布带,剑把上有圆盘铁护手,剑把一侧有月牙形护手,薄而锋利,剑把末有双棱状枪刺,此器四面有刃,甚是锋利.

昆吾剑: 古剑名.原称“锟 ”,亦作“琨 ”.属此剑.剑身原为一有刃,一侧无刃,前有尖锋.后来演变为前半身有锋有脊,两侧有刃;后半身无脊无刃,仅呈平板形状.其剑柄较长,可用两手握持.

木剑: 用木制作的剑.又名:“班剑”、“象剑”.晋代开始用于朝服佩带.《南史·陈始兴王叔陵传》:“及仓卒之际,之命左右取剑.左右不悟,乃取朝服所佩木剑以进.”

玉头剑: 剑首用玉装饰之剑.参见“玉具剑”条.

玉具剑: 剑首和剑柄部分用玉制成的剑.《汉书·匈奴传》:“赐冠带衣裳……玉具剑.”唐·颜师古注:“孟康曰‘标首镡卫尽用玉为之也.’镡,剑口旁横出者也;卫,剑鼻也.”

夺命龙: 五代时军中称剑的专门隐语.据宋《清异录·武器·小逡巡》载:五代前蜀王建初起兵时,军刀用隐语称刀曰:“小逡巡”,剑曰“夺命龙.”

杨家山铁剑 : 我国现存最早的铁剑.系湖南长沙杨家山春秋后期墓出土文物.剑通体长 38.4厘米,剑宽2-2.6厘米,剑脊厚0.7厘米.

尚方斩马剑: “尚方”亦作“上方”.指皇帝赠予臣属的宝剑,为最高权力的象征.《汉书·朱云传》:“成帝时,丞相安昌侯张禹,以帝师位特进甚尊重.云曰:臣愿赐尚方斩马剑,斩 臣2人以厉其余,上问谁也?对曰:安昌侯张禹.”唐·颜师古注:“尚方,少府之属官也,作供御器物,故有斩马剑,剑利可以斩马也.”可简称为“尚方剑”或“上方剑”.

尚方剑: 皇帝御用剑的代称.为最高权力的象征.参见“尚方斩马剑”.

服剑: 古人随身佩带的剑.《战国策·齐》:“遣太尉 黄金千斤,文马三驷,服剑一,封书一,谢孟尝君.”

齿铗: 剑的一种.指带齿形的铗器.左思《吴都赋》:“毛群以齿角为矛狭.”亦称“角铗”.

神剑: ①指灵异之剑.《晋书·刘曜载记》:“尝夜闲居,有二童子入跪献剑一口,置前再拜而去.以烛视之,剑长二尺,背上有铭曰:‘神剑御,除众毒.’曜遂服之,剑随四时而变为五色.”②古代名剑.梁·陶弘景《古今刀剑录》:“孝武帝昌明,以大元元年,于华山顶埋一剑,铭曰‘神剑’,隶书.”

袖里剑: 短剑的一种.其柄长大,而剑身稍短,总长不及一尺二寸,剑身藏于剑柄之末.柄为中空,内有弹簧.袖里剑平时可藏于袖筒之内.用时取出剑柄,按动按钮,剑身即从剑柄中弹出伤人.

班剑: 古代饰有花纹的木制仪仗用剑.盛行于西晋.至南朝称为“象剑”.《宋书·乐志四》:“雄戟辟旷途,班剑翼高车.”《宋史·袁桀传》:“太宗临崩,桀与褚渊并受顾命,加班剑二十人,给鼓吹一部.”

棠溪: 古代名剑.因战国时期棠溪(今河南舞阳县西南)地方出利剑.故以之名剑.《楚辞·九叹·怨思》:“执棠溪以刜蓬兮,秉干将以割肉.”刘勰《新论》:“棠溪之剑,天下之铦也.”亦作剑的代称.

越剑: 指古越所制之利剑.刘勰《新论》:“越剑性锐,必托槌砧以成钝钧”.

象剑: “班剑”的别称.南朝时用作仪仗的剑,称象剑.参见“班剑”条.

短剑: 剑的一种.剑身较短,剑盘小,握柄由生铁铸成,柄端有一圆环.

逸龙剑: 剑的一种.剑身有龙形图案,因而得名.无剑穗,其剑术套路的主要击法有劈、刺、扎、撩、点、崩、击、截、抹等.

短铗: 剑的一种.铗的别称.张协《短铗铭》:“亦有短铗,清晖载烂.”参见“长铗”条.

楚剑: 指古楚所制之利剑.《说苑》:“秦昭王中朝而叹曰:夫楚剑利,倡优拙.夫楚剑利则士多悍,倡优拙则思虑远,吾恐楚之谋秦也.”张东:“吴钩明似月,楚剑利如霜.”

腰品: 唐代供佩带用的短剑名.宋《清异录》:“唐剑具稍短,常旋于胁下者,多腰品.”

櫑具: 古代剑名.木柄上有蓓蕾形的玉饰等,古称櫑具.《汉书·隽不疑传》:“不疑冠进贤冠,带櫑具剑.”晋灼注:“古长剑首以玉作井鹿卢形,上刻木作山形.如莲花初生未敷时.今大剑木首,其状似此.”

彝族波长剑: 短剑的一种.源于清代.刃体宽大,近尖处略窄.剑体作火焰形或波浪形,左右曲折,刃之下部尤为弯曲.刃长二尺余,柄长五寸五分,柄与鞘之形式无定制.茎与护手略为十字形,护手之一边另有一直形护手.剑柄首作圆盘形,上有小塔形之尖顶.全柄为钢制,刃上深刻三兽形,或蹲或驰,相间刻有一颗星形花纹.

少林长剑: 全长三尺四寸,把长六寸二分.明代悟华,清代清伦、清莲、清云精剑术.

少林青龙剑: 全长三尺三寸.历代寺僧和武士用于习武、防身之用.

双剑: 双兵器之一,两剑合拢似一剑.双剑的剑格(护手盘)各为一半,对合的一面为平面,使两剑合为一体.剑身与单剑不同之处为单剑两面有脊,而双剑仅一面有脊,对合面为平面,两剑柄首分别各配一根单剑穗.双剑同归一鞘.

少林子母鸳鸯剑: 少林双兵之一.全长三尺,为历代少林僧徒习武防身之用.

龙凤双剑: 双兵器之一.浙江龙泉出此剑,在两剑有脊的一面分别配有龙(为右手所使之剑)、凤(为左手所使之剑)图案.两剑柄首各配一根双剑单穗.双剑同入一鞘.

雌雄剑: 古代双兵之剑.舞练技法与其他双剑同.但制此剑之材料甚是高级.雌剑为左手使,雄剑乃右手使也.

指尘剑: 古代异样双兵之一.乃道家所使之失械也.由一把拂尘与一把单剑组成.

万仞: 古代名剑.郭于章《剑记》:“西晋寮有旌阳令许逊者,得道于豫章山,江中有蛟为患,旌阳没水投剑斩之,后不知所在,项渔人网得一石匣,鸣击之声数十里,唐朝道王为洪州否刺史,破之得剑一双,视其铭,一有许旌阳字,一有万仞字.”

龙剑: 古代名剑.刘禹锡《武陵观火》:“晋库走龙剑,吴室荡燕雏.”柳宗元《闻歌》诗曰:“翠帷双卷出顷城,龙剑破匣双月明.”

照胆: 古代剑名.南朝·梁·陶弘景《刀剑录》载:“武丁在位五十九年,以元年岁次 午铸一剑,长三尺,铭曰‘照胆’,古文篆书.”

金剑: 古剑的一种.《刀剑录》:“章帝建初八年,铸金剑令投于伊水中,以压人膝之怪.”

王氏剑: 古代名剑.《五代史·冯晖传》:“吾闻王氏剑,天下利器也.”

大剑: 古代剑名.《五代史·史弘肇传》:“周太祖出镇魏州,弘肇议带枢密以行,苏逢吉场邻以为不可,弘肇恨之,明日会饮窦贞固第,弘肇曰:‘安朝庭定祸乱,直须长剑大剑,若毛锥子安足用哉.’”

大梁氏剑: 南北朝时期梁武帝萧衍命陶弘景所造神剑13口,称大梁氏剑.《剑记》:“梁武帝命陶弘景造神剑十三口,以象闰月.”又引《水经注》:“梁国多沼,时池中出神剑,至令其民像而作之,号大梁氏剑.”

隋刃: 亦名浪剑.剑身用毒药炼铸,伤人即死.《新唐书·南诏传》:“隋刃,铸时以毒药并冶,取迎曜如星者,凡十年用成,淬以马血,以金犀饰镡首,伤人即死.浪人所铸故亦名浪剑.”(注:浪人,指行踪不定之人).

浪人剑: 古代名剑.为浪人(行踪无定者)所铸.《会要》:“贞观元十年九月辛卯,南诏献锋槊、浪人剑.”亦名“浪剑”.

玉柄龙: 古代名剑.《事物异名录·武器·剑》:“汾阳王(郭子仪)诞日,裨将以父所宝玉柄龙奉之.”

青龙剑: 唐代名剑.唐·殷成式《酉阳杂俎》:“唐开元中,河西骑将宋青春每阵,常运剑大呼,……吐蕃曰:‘尝见青龙突阵而来,兵刃所及,若叩铜铁,谓为神助将军也.”

补充 - 5个月前

疥痨宾: 古代剑名.《唐书·顾彦辉传》:“养子瑶,尤亲信,彦辉以所佩剑号疥痨宾佩之.”

青霜: 古代名剑.此剑之剑光青凛若霜雪,故名.唐·王勃《腾王阁序》:“紫电青霜,王将军之武库.”

鸦九剑: 唐代铸剑师张鸦九所造之剑.唐·白居易《鸦九剑》诗: “欧治子死千年后,精灵暗授张鸦九,鸦九铸剑吴山中,天与日时神借功.”

灵宝剑: 古代名剑.宋·沈括《梦溪笔谈》:“钱塘闻人绍,一剑削十大钉皆截,剑无纤迹;用力屈之如钩,纵之铿锵有声,复直如弦.古之所谓灵宝剑也.”

裴(上日下文)剑: 古代利剑.宋·文同:“交柯挥电裴(上日下文)剑,乱蔓漓张晓笑.”

鞘剑: 古代剑名.《元史·何实传》:“实来归,大将木华黎与论兵事,奇变百出.遂引见太祖,献军民之数帝大悦,赐鞘剑.命从木华黎选弃前锋.”

破山剑: 古代剑.《珊瑚钩诗话》:“有农夫耕地得剑,磨洗适市,值贾胡售以百千,未可,至百万,约来日取之.夜归语妻子,此何异而价至.是庭中有石,偶以剑指之,立碎.诘旦,胡人载镪呈,则叹叱曰:剑光已尽,不复买.农夫苦问之.曰:是破山剑,唯一可用,吾欲持之破宝山耳.”

青蛇剑: 古代剑名.《万花谷》载:“龟文、龙藻、白虹、青蛇……皆剑名也.”

火精剑: 古代名剑.《杜阳杂编》:“火精剑,建中二年大林国所贡.云其国有山,方数百里,出神铁.其山有瘅毒,不可轻为采取.若中国之君有道,神铁则自流炼之为剑,必多灵异.其剑之光如电,切金如泥.以朽磨之,则生烟焰;以金石击之,则火光流起.唐德宗时,上将幸奉天,自携火精剑出内殿,研槛上铁狻猊,应手而碎,乃乘舆夜,待从皆见上仗数尺光明,即剑光也.”

折铁宝剑: 古代名剑.状似刀,仅一侧有刃,另一侧是背,上有一窄凹槽.剑身中间印有宽凹槽,长3尺4寸3分,重仅1斤4两.《拳剑指南》谓:“状极古雅,有刚柔力,能弯曲自如.单双手持之,无往不利.此是古大将所用折铁宝剑.”

八、中国古代用来解忧愁的酒?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杜康酒是古代人用来解酒的

九、中国古代用头发做的床帘?

古代只用木头做成床,怎么可能有床帘,也许是珍珠,玛瑙。

十、中国古代用表测山高的方法?

古代人测量庞大物体的高度采用的方法好像都和太阳有关系,测量山高度我看过一种说法,利用的是立竿见影的方法,在阳光下在要测量的物体下放一个笔直的竹竿让竹竿投影再根据竹竿的投影和竹竿实际长度的比例再根据算术公式来测量出山峰的高度不过这种方法准确度不怎么高就是了,像现在可以采用海拔和气压来测量,准确度就是非常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