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书法

颜体书法是道家美学的体现是否正确(颜体书法是道家美学的体现是否正确呢)

一、道家美学的价值主要体现

道家美学为纯自然美学,它以宇宙人生的根本原理和规律为原则。道家以真为美以善为美。

二、书法中的颜体体现哪个学派?

我国书法分三大流派:

第一个是以王羲之、王献之为首的二王书体,这种书体是书法史上的主流,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张旭、怀素、苏轼、米芾、赵孟頫、文征明、唐伯虎、王铎等都是二王传承者。

第二个是由唐代书法家颜真卿所开创的颜体,钱南园、谭延闿、华士奎是颜体传承书法家。

第三种是以赵之谦、何绍基为首的魏书流派。

三、颜体书法是谁发明的?

颜真卿发明的

颜体是由唐代书法家颜真卿所创的一种字体。和柳公权合称为“颜柳”,有“颜筋柳骨”的说法。

颜真卿唐中宗景龙三年(公元709年)——唐德宗贞元元年(公元785年),终年77岁,琅邪临沂(山东临沂)人。字清臣。是中唐时期的书法创新代表人物,楷书端庄雄伟,气势开张。

四、书法是美学的主要原则?

书法欣赏与评价有三大要素,即:技巧的高低,功力的深浅,品格的雅俗。这三要素中,其实把古人一直强调的【法】与 【意】作为书法艺术审美核心。

技巧与功力可以类归书法中的【法】 之范畴,品格或格调可以说对【意】的追求。我个人更进一步地理解 成,这也是广义上【术】与【道】关系在书法艺术中具体的体现。

五、道家美学的奠基人是谁?其美学思想是什么?

老子是道家美学的奠基者的话,庄子就是道家美学的集大成者。道家美学是中国古典美学的基本派别之一。指老子、庄子开创、发挥并建立在“道”论的哲学基础上的美学思想。强调以“自然”、“素朴”、“无为”的观点对待美和艺术,认为美丑是相对的,可以互相转化,没有客观的标准。其最高的哲学范畴“道”及“法自然”、“无名论”。

六、体现道家超脱的人生模式的诗句是?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出自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词作《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深得道家旷达豪放的精神。此词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景,表现出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脱俗的人生理想。

上片着眼于雨中,下片着眼于雨后,全词体现出一个正直文人在坎坷人生中力求解脱之道,篇幅虽短,但意境深邃,内蕴丰富,诠释着作者的人生信念,展现着作者的精神追求。

七、什么是道家思想的集中体现?

道家的主要思想体现:道家崇尚自然,有辩证法的因素和无神论的倾向,主张清静无为,反对斗争;提倡道法自然,无所不容,自然无为,与自然和谐相处。

道家思想起始于春秋末期的老子,老子是最早质疑宗教,反对迷信的人

古代道家崇尚自然,有辩证法的因素和无神论的倾向,但是主张清静无为,反对斗争。司马迁之父司马谈《论六家要旨》中评价古代道家为易行难知,事少而功多。

先秦各学派中,道家虽然没有儒家和墨家有那么多的门徒,地位也不如儒墨崇高,但随着历史的发展,道家思想以其独有的宇宙、社会和人生领悟,在哲学思想上呈现出永恒的价值与生命力。

八、唐代书法流派颜体的创始人是谁?

颜体是由唐代书法家颜真卿所创的一种字体,和柳公权合称为“颜柳”,有“颜筋柳骨”的说法。“颜体”是针对颜真卿的楷书而言的,其楷书结体方正茂密,笔画横轻竖重,笔力雄强圆厚,气势庄严雄浑。

颜真卿,出生于709年,去世于785年,字清臣,生于京兆(今西安)。“安史之乱”中,因在平原郡守任上毅然起义抗贼立下汗马功劳而受朝廷重用,历任吏部尚书,刑部尚书等要职,封鲁郡开国公,世称“颜鲁公”。

颜真卿开拓了书艺的崭新的话恢宏境界:从特点上论,颜体形顾之簇新、法度之严峻、气势之磅礴前无古人。

九、书法中是如何体现重心平稳的?

重心平稳问题,实际上就是一种视觉意义的稳正,也就是,先求平整,复追险劲,然后在险劲中求的平整。书法中重心平稳是两个概念,一个是重心问题,一个是平稳问题,当然也可以合起来谈,因为他们都处于一个字中,都有这割舍不了的关系。

字形的重心一般情况是在字的视觉黄金分割上,这是基准。其他形式的重心变化都是以此为基础的。

书法的重心平稳的技法主要有,通过疏密,点画粗细,空间分割处理,点画线条的长短伸缩,甚至视觉上的力量来取得平衡的,也就是前面说的,复归平整,技法无论如何处理,最终都要回归到平稳安定上面。这是一个非常复杂而又微妙的问题。

如"出"中的重心平稳问题就是靠线条的粗细和曲直变化来实现重心平稳的。

而"种"字的重心的平稳则是靠左下角的粗笔实现重心平稳的。书法中的重心平稳有些和象天平那些左右的砝码质量不同,中间的支点为之不同,通过三者之间或其中一点的调节来实现平稳那样,书法的重心处理也有类似的处理技巧。

十、儒 道 禅所体现的美学精神里的儒家美学主要的是孔子的仁?

儒、道、禅所体现的美学精神里的儒家美学主要是孔子的“仁”这句话是说:

儒家美学以儒家仁学为根基,是儒家仁学的自然延伸。

儒家认为“仁”的根本是“爱人”。这被看做人所具有的,基于血缘的亲子之爱,又进一步推及于社会群体的情感心理要求。儒家中的孔子、孟子都认为这种情感心理要求是每一个人生而具有的。荀子虽然认为人的自然的生命欲望本身不符合仁义,但仍然完全能够通过社会的教化使之符合仁义。在儒家看来,为了使人成为“仁人”,就要感发人所固有的行“仁”的情感心理要求,或用仁义去感化人性中与仁义相违的欲望冲动。

为了做到这一点,需要对人进行种种教育。由于文艺的重要特征在于诉诸个体与群体的情感心理,这就刚好可以成为儒家教化的重要手段,而受到了儒家的重视。此外,儒家所说的“仁”是与“礼”分不开的,而“礼”自古以来又与“乐”分不开。儒家是古代礼乐传统的继承者。这也使它对文艺的作用予以特殊的重视。儒家赋予文艺以帮助建立符合于“仁”的理想社会的重大作用,把文艺看做塑造个体的情感心理,使之符合于“仁”的重要手段。由于文艺是使人成为“仁人”所不可缺少的,因此有关文艺和美的问题的理论也就成为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从而产生和形成了儒家美学思想。